首页 理论教育 辞格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

辞格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辞格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基本隐喻概念存在的事实说明了语言系统受隐喻概念的支配;隐喻化的结果凝聚在语言体系中。用人体某部分器官来代表一个人,显示我们对该器官的价值判断,同时显示我们对认知对象的价值判断。我们是在认识“他”这个完整的人,我们在用这些器官的不同功能来强化“他”的不同价值特征。

三、辞格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

基本隐喻概念存在的事实说明了语言系统受隐喻概念的支配;隐喻化的结果凝聚在语言体系中。从基本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拟人、换喻等辞格只不过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

(一)拟人概念隐喻

拟人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其结构形式为“X是人”,作为将客体人格化的隐喻思维方式,不但存在于辞格中,也存在于我们一般的日常话语中。在下面例子中,我们就是用人的特征和行为来理解“资产重组”、“不良倾向”、“胜利”等概念:

1.资产重组宣告了公司的新生

2.不要将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之中。

3.不良投资孕育着新的危机。

4.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5.庆祝公司百岁生日。

6.这真是一棵树王。

以上例子都是将某种非人事物看作人。拟人是抽象的,但是拟人化不是千篇一律、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各有其特点。如例1—6就包括各色人等:“起死回生的人”、“摇篮之中的人”、“怀孕的妇女”、“母亲”、“百岁老人”、“王者”等。选择这些不同的“人”,不是任意的。我们正是用这些不同“人”的特征来理解认识新的对象,不仅如此,我们还这样去对待它们。当资产重组后,公司得到重新发展的希望,我们确实如同看到一个人起死回生一样高兴;对于黄河,我们的确像对待母亲一样爱戴它、敬畏它、呵护它。

1.精心策划的计划流产了。

2.股票昨日大幅跳水

3.胜利向我们招手。

4.我的表走得慢。

5.历史告诉我们,言顺而国昌。

这几个例子虽然不是具体的人,但都是人的具体行为:“流产”、“跳水”、“招手”、“走路”、“说话”等。同样我们用人的行为来理解“股票”、“胜利”等概念也有其经验理据。我们认为股票大幅下跌和“跳水”一样是直落向下,且具有危险性。计划的失败,如同“流产”一样带来痛苦和失望。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1.对待疾病首先是不要害怕。

2.禽流感肆虐,已夺去十几人的性命。

3.他被疾病拖垮了。

4.他遭到了疾病的打击。

5.他显示了战胜病魔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斗志。

6.抗癌新药

7.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这里疾病不但被拟人化了,而且不仅仅表现为“疾病是人”,它更是一个具体的人,即“不受欢迎的人”或“敌人”。它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思考疾病的视角——疾病对我们进行纠缠、攻击、伤害,甚至夺去我们的生命。我们这样隐喻式地理解认识疾病,同时也这样对待疾病:采取措施预防、与之斗争、战胜它、消灭它。在策略上,它还蕴涵另一个隐喻:“防病治病是战争”,它需要信心,斗志和勇气,需要“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如果它横行肆虐,更需要我们万众一心,协同作战。这再一次证明,在拟人中我们用“人”的概念来理解其他事物,用对人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来理解各种各样的事物。

(二)换喻概念隐喻

从修辞格角度,换喻可按代替的方式大体分为工具代、容器代、处所代、生产者代、特征象征代、具体代、抽象代、结果代、别称代等。但概括说来,换喻的基本功能主要是用一个实体“代表”另一个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指示,而事物之间经常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进行指示的时候,我们选择哪个部分经常表现出我们在进行言语表达时的注意力或目的集中在这个整体的哪方面物征之上。如:

1.他喜欢读莎士比亚。(莎翁的作品)。

2.北京大学先发言。(北京大学某人)

我们用莎士比亚代替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我们对莎士比亚本人的重视,莎士比亚本人可以代表其作品;我们用北京大学来代替某人,是对北京大学的重视,“北京大学先发言”和“张三先发言”意思就不同。

1.我们还缺乏一些人手。

2.大街上人头攒动。

3.按人头分配

当我们说人手的时候,注意的是手的功能,即能做事的人。当我们说人头的时候,注意的是人的数量,头是人最具典型的部位,用它代表整体的人。英语中的例子也是如此:

Many hands provide great strength.(人多力量大。)这里就不能用“head”来代替“hand”。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它与我们的经验感知密切相关。换喻概念内部也有一定的系统性。如:

1)部分代表整体:

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我们不雇佣长头发。

枪杆子是武装斗争的重要标志,而长头发是女人的重要外部特征;用它们分别指“武装斗争”和“女人”不是随意的。关注事物的全体还是部分,换言之,是用部分代表全体,还是用全体代表部分,与说话人的语境和目的有关。例如,当你的汽车发动机坏了,有人问你借汽车时,你可以用整体代表部分,说:“我的汽车坏了”,因为你的目的是不借给他,没有必要提及发动机(除非强调事实细节的真实性),目的照样达到;而当你将坏掉的汽车送到修理厂时,你必须用部分代表全体,说:“我的发动机坏了”,不然,修理工会无所适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关系,它不仅是换喻概念,还体现在整个隐喻过程乃至一般认知过程中。

用人体某部分器官来代表一个人,显示我们对该器官的价值判断,同时显示我们对认知对象的价值判断。例如:

他是我的头儿。

他是我的心肝。

他是我的手足。

他是我的耳目。

他是我们的国脚。

他是我们的国嘴。

他们是我的左膀右臂。

以上例子恐怕没有人会误解为在介绍“我/们”身上的器官。我们是在认识“他”这个完整的人,我们在用这些器官的不同功能来强化“他”的不同价值特征。“头”有指挥全身的能力,可以用来代表领导,人类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其他器官没有这个功能,不能代表领导。同样,足球运动员只能用“脚”来代表,节目主持人只能用“嘴”来代表。当然你可以将节目主持人称作为“心肝”,但前提是你们之间有一定的情感关系,因为这是对同一认知对象另一角度的认识。

2)生产者代表产品:

1.吃了一顿肯德基

2.他买了一辆宝马。

3.我买了一幅毕加索

“肯德鸡”、“宝马”分别代表其产品,说明该品牌的重要性。毕加索的作品由毕加索本人代替,说明创作者的个性已融入作品之中,我们不但重视作品,更重视作品的创造者。

3)被使用的物体代表使用者:

1.剧组还缺少两把小提琴(手)。

2.今天下午有篮球比赛。

实际上,例1中,小提琴是有的,只是缺少拉小提琴的人;例2中,篮球本身没有比赛,而是人在使用篮球比赛,这说明被使用物体的重要性,它是人们注意力的焦点。

4)控制者代表被控制物:

1.他撞倒一棵树。

2.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了。

3.布什轰炸了巴格达。

“他”控制着车,因而车撞了树由人负责;拿破仑控制着军队,军队的失败也是他的失败;布什虽然没有亲自驾机前往巴格达,但他负有主要责任,因此我们说他轰炸了巴格达。

5)机构代表负责人:

1.公司把他派往海南。

2.派出所审问了他。

严格说来,是公司领导“派遣”他去海南;是派出所有关负责人员“审问”了他。是个别人亲历所为,但他(她)们的决定或行为可视为整个机构的行为:具体谁决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派他去了海南,是“派出所”审问了他。这里强调了组织机构的权威性。

6)地方代表事件:

1.卢沟桥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2.我们不希望出现第二个广岛

七七事变”发生在卢沟桥,其地名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广岛地名指原子弹袭击事件。地点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往往成为事件的标志。

7)地方代表机构:

1.华盛顿同意立即举行会谈。

2.纽约又一次发出恐怖袭击警报。

尽管华盛顿是城市,由于美国政府在此,而且该句暗含政府间的关系,从全球看是两地(国家)之间的关系,地名更为重要;第二句中发出警报的是纽约市政府或警察署,用纽约来代表,说明其地点比具体哪个机构发出更重要。

以上这些句子并非随意出现的。它们是特定换喻概念的实例,而这些换喻概念使我们得以根据一事物和它事物的关系使用这一事物概念。但当我们说段祺瑞枪杀了青年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他不会真的自己拿枪去杀害青年学生,但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理解那次流血事件,把责任归到他的身上。所以,和隐喻一样,换喻概念建立在我们的经验之上。事实上,换喻概念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比隐喻概念的基础更显而易见,这是因为它常常涉及直接的物质关联或因果关联。例如,“生产者代表产品”的隐喻建立在生产者和他的产品这种因果(必须是典型的物质)关系基础之上。“地方代表事件”基于我们这样的经验,即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地方,等等。

(三)实体概念隐喻

我们对客观世界中实体和物质的已有经验结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认知另一经验对象的基础。我们把抽象的经验对象看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这时就可以对经验进行把握,进行范畴化、类别化和量化。这在语言中是大量存在的。

1)指示:

问题就摆在那里,很棘手。

应该把任务进行分解。

千万不要放松警惕。

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不要背思想包袱。

“问题”、“任务”、“警惕”,“尊重”都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在理解他们时,人们很难避免将这些虚的概念实体化,即用实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问题”如同一件物品,可以“摆放”而且触摸起来有“棘手”的感觉;“任务”作为一个实物,可以拆开来让大家分担;一种思想也可以压在人的背上,成为“包袱”。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这些抽象概念,也才能产生如上语言表达。我们经常说的“把握原则”、“掌握方向”、“超越常规”等,无不是抽象概念实体化的结果。

2)模糊量化:

1.千难万险阻挡不住。

2.面对一大堆批评,他依然保持冷静。

3.大恩大德

4.处理这个问题有不少麻烦。

5.我总觉得计划里面缺少点什么。

“困难”、“批评”、“恩德”、“麻烦”等加上模糊量化修饰语是我们所司空见惯的表达方式,但它背后的隐喻思维我们却很少觉察到,在莱考夫看来,它们都是实体概念隐喻的体现。

3)认识其特征:

1.他们的关系僵了。

2.突破发展的瓶颈。

3.他的情绪最近很低落。

4.这个官司至今无头绪。

“关系”可以“僵”;发展可以“突破”;情绪可以有高有低;官司可以是一团麻,需要理清楚其“头绪”。通过将其实体化,才可能对“虚伪”等抽象概念进行特征认识。

4)认识其原因:

1.他陷入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2.由于缺乏毅力,他没有完成这项任务。

3.公务缠身,他不能来参加这次聚会。

将抽象概念实体化,有助于我们认识其原因。如果上面的句子没有前半部分,那么后半部分的表达是不可想象的。

5)表示目的和动机:

1.他从未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

2.他希望得到理解。

3.应该尽量缩小影响的范围。

4.她认为结婚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

如同认识原因一样,表示目的和动机也要借助于抽象概念的实体化。

如同方向性隐喻(上级、上行、天天向上)一样,这些表达多数不被认作是隐喻。原因之一是实体隐喻在我们的认知中起有限的作用——指示,模糊量化等。只是将非物质的东西看作是实体,不需要我们的特殊理解。

(四)时间概念隐喻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形式。人的活动也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我们在生活中直接的感知是具体的物体,它们的大小、形状、相互距离、我们对它们的可接近程度等。空间中的物质在人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感知、动觉、功能认识、目的认识)首先获得空间概念。时间相对于空间来说是抽象的,难以把握的。其原因是,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动态属性,需要我们对物质存在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获得。空间认识在前,时间认识在后。因此,语言中用空间概念表示时间概念是以我们的经验认知的先后决定的。

时间是一个运动的物体:

1.开会的时间快到了。

2.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3.光阴似箭。

时间是一个静止的物体/容器:

1.一天内就有这么多事情。

2.出了三月,天气明显转暖。

3.进入腊月门,就有了年味儿。

时间是具有长短维度的空间物体:

1.延长/缩短开会的时间

2.上午、下午;上世纪、下世纪;前天,后天(不同时间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

时间是静态的物体,我们从中通过:

1.经过两天讨论

2.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时间具有了空间中物质的属性,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认识和把握。但是我们不是用空间中物质的所有特性来理解时间,用哪些特征取决于我们对时间作什么样的理解。不同民族对于时间的体验有同有异。例如,上面的例句基本都可以译成相应的英语,这说明在这些时间表达中英汉民族运用相同的隐喻概念结构(把时间看成容器、长短维度的空间物体、运动的物体等):

1.The time for the meeting is coming.开会的时间快到了。(运动的物体)

2.I will give you the answer inthree days.三天内我给你答复。(容器)

3.The time of the meeting will be shortened.缩短开会的时间。(长短维度)

但在不同时间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方面,英汉却有不同的隐喻概念。汉语的“上午”与英语morning对应。“morn”是黎明时分,morning是天亮以后,而且一直延续至中午(noon),他包括了汉语的“早晨”和“上午”;英语是以天亮以后(morning)和中午以后(afternoon)分割白天,汉语以中午为座标以空间上下分割为“上午”和“下午”。

英汉时间的“前后”概念也不是完全对应的。汉语中表示“过去”可用“前”:“从前”、“前人走过的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汉语的“前”的英语对应词是“front”,但它只表示“将来”不表示“过去”,这里的“前”在英语中是“in the past”。这说明汉族人在说过去是“前”的时候是面朝着过去,背朝着将来的。但在我们说“向前看”、“前面的路还长”时,我们又是面朝着将来,背朝着过去。从这里看出,时间概念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