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衔接手段本身并不是确保语篇连贯的唯一条件。然而,一个充满显性连贯的语篇,就整体而言,并不一定是连贯的。连贯指的是通过语言结构或认知推理,使语篇成分得以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这就是语篇连贯的显性和隐性特征。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衔接”也因他们而流行起来。根据这一观点,连贯研究就应该包括认知语用因素和心理思维因素这些与话语理解有关的因素的研究。

2.5.1 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各个语言学派基本上都是把语言研究和语法分析的对象局限于句子本身及其组成部分,而不去顾及句子同相邻句子之间的联系,也不去考虑句子在整篇谈话或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到了70年代,功能学派走出了句子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泛的领域内对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即语篇。

一个连贯的语篇,无论何种形式(书面表述或口头表达)都必须体现在结构上的黏着性,意义上的连贯性,它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语义有机统一体。换言之,语篇必须是前后照应、首尾一致的语义整体。布朗(Brown)和耶尔(Yule)认为,衔接手段不能被看做是句际连贯性必须和必要的条件。一个连贯的语篇可能由衔接手段实现,亦可以由非衔接手段实现。衔接手段本身并不是确保语篇连贯的唯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实现语篇连贯还有其他许多途径。

根据研究显性连贯的学者的观点,连贯是语篇中结构的连接或形式上的一致性。然而,一个充满显性连贯的语篇,就整体而言,并不一定是连贯的。相反,一个没有显性连贯手段的语篇反而是连贯的。这是为什么?其原因在于,在语言形式层面之外,能控制整体连贯的某种东西隐藏起来了。这就是隐性连贯。

连贯指的是通过语言结构或认知推理,使语篇成分得以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假如这种综合推理是通过语言结构来实现的,那么在语篇成分的连接上一定有可以看得见的东西;假如这种推理是通过认知语用推理来实现的,那么在语篇表层的背后一定有隐藏的东西,这样才能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这就是语篇连贯的显性和隐性特征。

所谓显性连贯,我们的意思是连贯在语言表层就能得到的东西。这种连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识别。因此,这种类型的连贯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语言形式标记的描写来研究的,换言之,也就是“话语标识语”,从广义上讲,就相当于韩礼德、哈桑的“衔接手段”(Lenk,1998)。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衔接”也因他们而流行起来。

隐性连贯,不仅可以通过使用语言表层的形式标记语如语言、语法手段等来实现,而且还可以根据语言使用中的动态语境中的不同组成成分如说话者、听话者、话语主题、文化等来实现(Stalpers 1988:87)。根据这一观点,连贯研究就应该包括认知语用因素和心理思维因素这些与话语理解有关的因素的研究。

我们以为,语篇连贯指的是一段话语和某个语篇的不同部分在意义上的联系(connectivity)。这种意义上的联系可能是一目了然,一听便知,即显性的(transparent)或显形的(overt),具有一定的外露语言结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在语篇中一般可以从语符上加以识别和判断。另一方面,这种意义上的联系也可能是含而不露的,意在言外,即隐性的(opaque)或隐含的(covert)。它没有表层形式的衔接语符,只能在语义层和社会符号层面上通过逻辑推理等手段来建构连贯的语义体。

我们认为,在语篇连贯的研究中,没有绝对的法律准则,也没有绝对的单一的能够包罗万象的方法。连贯研究只能是多视角、多角度、多学科的。语篇连贯涉及语义、语用、认知等多种理论,单纯从一个角度来理解语篇连贯有其局限性。笔者认为,对语篇连贯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进行全面研究(魏在江,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