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典课例】“争吵”背后的惊喜

【经典课例】“争吵”背后的惊喜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争吵”背后的惊喜_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争吵”背后的惊喜——一堂七年级词语具象训练课“同学们,你们平时的作文是怎么形容教室安静的?”大家齐声答“争吵”。学生都觉得“争吵”太软了,太没意思了,太没有火药味了,作为寓言不够生动,不够具体。这次争吵在笑声中结束,但又余音绕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争吵”中,在“群情激愤”中,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渐得以提高,学生的心智得以成长。

【经典课例】“争吵”背后的惊喜

——一堂七年级词语具象训练课

“同学们,你们平时的作文是怎么形容教室安静的?”话音未落,有一男生便说:“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那么怎么形容人美极了?”一个女生笑着说:“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我正要表扬这位女生古文功底深,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几个男生嚷道:“老师,用帅呆了,酷毙了。”大家哄堂大笑,我马上肯定了这些略带夸张的新潮词语。

“同学们,如果我只用‘很、非常’这类副词加以修饰,大家感受不到静和美,因此我们要把词加以具体化、形象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具象训练。”

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画,图的右边是这么一则寓言:

蚂蚁过河

蚂蚁大伯找到了好吃的,便向河对岸的黑蚂蚁和黄蚂蚁发出请帖,邀请他俩去做客,请帖上注明:请走捷径,越快越好。

接到请帖,他俩就出发了。怎么过呢?他俩在河边争吵起来……

他俩争吵了好一会儿,谁也说服不了谁,便各自按自己的方法去过河了。

黄蚂蚁顺利地过了小桥,到了大伯家,吃上丰盛的蛙肉,而黑蚂蚁跳下河后,由于身体太轻,被一个浪头冲出几十米,幸好及时抓住了一根稻草,才侥幸地爬上岸,到大伯家时,宴席早已散了。

我问:“哪个词可以具体化、形象化?”大家齐声答“争吵”。“那么黄黑两只蚂蚁到底会怎么争吵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然后,我请两名代表分角色“争吵”——

黄蚂蚁:你听我的,过桥安全。

黑蚂蚁:大伯要我走捷径,你敢不听。

黄蚂蚁:大水会把你冲走的!

我请同学们评一评。学生都觉得“争吵”太软了,太没意思了,太没有火药味了,作为寓言不够生动,不够具体。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其实正是我想说的。

第二组“争吵”已经在台上亮相了——

黄蚂蚁:黑姐,我认为还是游过去比较好,我们老师说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黑蚂蚁:小黄,那是理论,不适合我们。那里有座桥,我们还是从桥上过吧!

黄蚂蚁:理论,理论就是用来实践的嘛!我们这儿一个点,对岸也是一个点,只有游过去才是捷径。

黑蚂蚁: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实际呀!我们那么轻,水那么大,不淹死才怪!

黄蚂蚁:你真是榆木脑袋,连“两点一线”的道理都不懂,我不跟你说了, Bye Bye。

黑蚂蚁:Bye就Bye,谁怕谁,走着瞧!

这次争吵在笑声中结束,但又余音绕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用拟人的口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数学原理、英语、俗语灵活地运用到对话中,把本来抽象的“争吵”两个字演绎得如此妙趣横生,真是没想到。我终于相信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明白写具体写生动这只是一个技术问题,然而训练学生的言语思维,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这才是写作课的核心问题。

我见火候已到,便提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黄黑双方持相反的观点,“事实胜于雄辩”,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以理服人,这才是高水准的“争吵”,而不是泼妇骂街,不是比谁嗓门大谁就有理由。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嫁接到蚂蚁身上,或者从蚂蚁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才叫做具体、生动、形象。

我问:“如果你是蚂蚁,你会站在哪一边?为什么?”

生1:当然是黄蚂蚁一边,我认为黄蚂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路线,没有照搬照抄书本的理论知识。

生2:我认为黑蚂蚁有点纸上谈兵,迷信权威,认为大伯的话一定对,墨守成规,不知道灵活变通,这类人将是时代的落伍者。

生3:我认为黑蚂蚁把大伯的话当成“金科玉律”,迷信权威就是愚痴的表现。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大伯也有说错的时候!

生4:我认为黑蚂蚁太听话是长不大的表现。大人们总让我们听话,但有句成语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光会听从别人的话,以后就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思想。

正当大家大贬黑蚂蚁之际,有一男生站起来说:“我要当黑蚂蚁,虽说黑蚂蚁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我认为他是失败的英雄,《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拼搏了七天七夜,最后拖着鱼骨架而归,谁能说他不是英雄呢?黑蚂蚁为了走捷径所表现出的那种勇气和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马上有人响应:“说得对,黑蚂蚁精神可嘉,但方法欠妥。在现代社会,光靠勇是不够的,还得有谋,讲究方法。我要是黑蚂蚁,就用撑杆跳过河,或者以叶代舟,或者让乌龟驮过河……”面对新奇的思维火花,我不忍打破这种“争吵”的氛围,任何裁判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节课原本想训练学生写具体写生动,结果学生思维的触角超越了我预设的范围,我自己也做一次“麻雀嘴”,加入“争吵”的行列——“寓言终归是寓言,现实生活中大概不会有失败的英雄吧。”这句话就像捅了马蜂窝,同学们纷纷给我提意见,并举出余纯顺柯受良、桑兰等例子来印证“失败的英雄”。有位“鲁迅迷”还引用了《最先与最后》一课中的“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课堂里群情激愤,不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我惊喜,这节微型写作课同学们收获满满,不仅仅提高了写作技能,而且还磨砺思想精神。点评:

这个案例匠心独运。教师在课堂中大胆创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学生的才情与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示。本课设计是由一则寓言漫画切入,以思维为核心,以兴趣为先导,以情感为动力,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完成了词语的具象训练。这节课以学生对话活动为主线,在争吵中开始,又在争吵中结束。通过每个学生叽叽喳喳的“麻雀嘴”,教师调动学生的思维,以生活为源泉,以语言为载体,挖掘小组合作的潜力,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深入思考的学习品质。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引领者和指导员,在“旁敲侧击”中帮助学生写作。教师不是“裁判员”,即使最后的结论,都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在“争吵”中,在“群情激愤”中,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渐得以提高,学生的心智得以成长。总之,这是一次微型写作教学的成功尝试。(特级教师 黄孟轲)

(本课例由本人执教于宁波市惠贞书院,后收录于黄孟轲主编的《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注释】

[1]俞发亮《中国学生作文惹争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2]张良杰《文章败笔荟谈——作文指导》,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83页。

[3]李峰《高考作文训练导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