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语言文化选修课

汉语语言文化选修课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设计、课堂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安排。整体男女生比例为21∶19,基本均衡。

西班牙贝尼多姆市贝利·玛丽娅·奥茨·博世中学零起点汉语语言文化选修课摸底调查报告

丁梦安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摘 要】 作为国家汉办选派至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笔者在贝尼多姆市IES Pere Maria Orts i Bosch中学初次开设汉语语言文化选修课程前,协同当地项目负责人对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因等以问卷形式进行了摸底调查,希望通过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为具体课程设置安排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中国语言文化;摸底调查;中华魅力;刻板印象;已知语汇;学习动因

一、调查的意义与目的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汉语语言文化选修课正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小学生根发芽。其中不少地区都是首度开设类似课程,对于当地学校和志愿者教师都是近乎开天辟地的全新尝试,往往需要在摸索中前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决定赶在概况宣讲、正式开课以前就对充满好奇、热情高涨的零起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问卷调查。试着分析了解他们眼中的和心中向往的汉语语言文化——魅力何在、误解何在、学习兴趣与动力又何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设计、课堂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安排。

二、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贝利·玛丽娅·奥茨·博世(IES Pere Maria Orts i Bosch)中学是一所公立学校,包括初中部四个年级、高中部两个年级以及教授实用技能的中专职校课程,其中以艺术类专业著称。首批报名选修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40名学生全部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具体背景情况记录如下:

img5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参加汉语语言文化选修课的绝大多数来自西班牙本土,也包括小部分拉美及东欧移民生源。学校考虑到初四、高二学生都毕业在即,学习任务相对繁重,所以只在初二、初三、高一这三个年级试运行,其中有12.5%的学生兼修职校科目。整体男女生比例为21∶19,基本均衡。

2.调查问卷内容组成

本次调查的考察范围主要分为已知与求知两大主题,包括“中国的什么魅力最吸引你”、“你知道哪些中国传统风俗”、“中国人都……”、“你知道几个汉语词汇?比如……”、“为什么决定选修这门课程”等五个开放式问题。

三、问卷结果分析

1.中华魅力统计分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调研其吸引力如何分布简直就是一场头脑风暴,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既会在意料之外,又能在情理之中。把各项结果归纳总结后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文化(21人)、节庆(19人)、美食(包括使用筷子,15人)、语言(13人)、书法(10人)、传统(9人)、历史(9人)、传说(7人)、科技(6人)、生活方式(5人)、中国人(5人)、思维方式(4人)、自然风光(4人)、音乐(包括宫商角徵羽,3人)、装饰物(2人)、凤眼(1人)。

毋庸置疑的预估项目“功夫”并没有出现,落选的关键因素应该在于题干中的“最”字,的确有很多学生对中国功夫津津乐道,但选修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学生更偏向文艺派知识型,比起功夫,他们对艺术人文方面的传播体验有着更明显的优先兴趣。

而节庆元素排名如此靠前也让人印象深刻,这可能与西班牙当地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对于节日的热忱与迷恋早已成为人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一大标记。无论是地方性的民间节日还是全国性的宗教节日,都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夸张一点可以说:西班牙人上班不比过节有效率。因此,学生们最最好奇他们觉得尤其重要的事情也就再自然不过了。作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切入点,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线索设计编排剪纸、书法、影音鉴赏等各种文化体验活动或任务教学。

2.刻版印象统计分析

(1)关于风俗传统

关于风俗传统的调查结果归纳总结后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用筷子(19人)、农历新年(17人)、烟花爆竹(16人)、吃米饭(16人)、龙(10人)、中国面条(8人)、花木兰的故事(8人)、阴阳(7人)、空手道(3人)、吃狗肉猫肉(3人)、火药(2人)、家庭观念(2人)、在地板(榻榻米)上吃饭(2人)、有毅力(1人)、狂欢节(1人)。

从认知程度的角度分析,学生普遍了解的情况比较集中在贴近生活的日常习俗,主要涵盖饮食与节庆两大板块。而较少学生提到的图腾传说等则可能是受漫画、影视等作品的熏陶,特别是迪斯尼的动画大片《花木兰》着实为我们的巾帼英雄在大洋彼岸的青少年中树立起威信,聪明可爱勇敢坚毅的形象深入人心。可见,优秀电影可以是文化传播的利器,值得好好思考如何为教学所用。

从文化误读的角度分析,被试学生对亚洲文化内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还不太清楚,比如把带有日本特色的传统习俗张冠李戴到中国头上。对于这一细节,可以把最常见误读的正解适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新鲜正确的信息,如此间接纠错更友好有效。

(2)关于“中国人都……”

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归纳总结后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中国人都非常聪明(15人)、很努力(11人)、数学非常好(7人)、很害羞、不爱说话(6人)、非常有礼貌(5人)、非常尊敬别人(5人)、非常睿智淡定(4人)、善良友好(4人)、擅长销售(3人)、很矮小(3人)、长得极其相像(3人)、是传统的恋人(2人)、对教育非常严格(2人)、跟我们太不一样了(1人)、很有意思很让人好奇(1人)、有深色的头发(1人)、很温柔(1人)。

学生对中国人的印象主要分为性格与外貌两个方面,就关键词出现频率而言,整体上关于性格的评价多于关于外貌的描述,说明学生对中国人的印象已经逐渐从表面向内在过渡,网络影视书籍等多种媒体都给他们提供了直观快捷的了解渠道,甚至身边的华裔华侨同学、店主都属于他们默默观察的对象。都说志愿者教师就是一张鲜活的名片,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子,除了课内有的放矢的文化介绍以外,不要忘记,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也将折射出不少中国式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

3.已知语汇统计分析

多数学生回答他们还一点都不会。

不少学生把其他亚洲语言跟汉语混淆了起来,比如:conichiua(日语:你好)、arigato(日语:谢谢)、katana(日语:武士刀)、karma(印地语:因果报应)等。

个别学生答出了:ni hao、hao,shi(=yes)。

仅一位学生表示:我会用汉字写我的名字。

相比多少有些大致概念的中国文化,学生们对汉语语言的认知程度的确属于完全零起点。从a、o、e、i开始练发音,从横竖撇捺开始写汉字——如何在这雪白的画纸上勾绘出斑斓的绚烂,对于教师是机遇也是挑战。

4.学习动因统计分析

最后将学生选课原因总结如下:

3人以上:

因为中国是一个强国,可能将来我会去中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因为我对中国语言文化非常感兴趣。

因为我对汉语很感兴趣,而且我觉得将来会很有用。

因为我就想学中文。

2人:

因为学校会颁发证书。

因为可以认识完全不同的文化。

因为未来的语言属于中文。

因为学习新的语言很有用,我也很感兴趣。

因为我喜欢语言。

因为很新鲜刺激。

1人:

因为我想学习电子科技,所以学一点中文非常重要。

因为女朋友逼我参加。

因为如果我能懂一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话,我就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在西班牙的中国人。

因为我喜欢他们的家庭观念,还因为他们的文化很博大。

因为我想着手创作一本漫画,我需要知道很多关于他们文化的事情。

因为我觉得平时的课目有点无聊。

因为我想知道关于中国人的一切。

根据以上记录,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乐观肯定以及对汉语实用价值的高度期待。所以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争取结合语言与文化、兼顾口语与汉字、平衡交际与语法,犹如举办一次供应什锦拼盘的试吃活动,尽可能满足所有好奇食客的尝新愿望,希望各位零起点的学生在各色体验之后能发现自己决心深入研究的方向。

四、结  语

根据此次对贝利·玛丽娅·奥茨·博世中学零起点汉语语言文化选修课摸底调查报告显示:参加调查的40位14—20周岁中学生比较偏向文艺派知识型,对艺术人文方面的中华魅力尤其热情,其中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既是容易拉近距离的切入点,又是有利维持学习积极性的课程索引。中国印象是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起来的,教师平时多应用影视作品、多注重自身细节、多留心区分亚洲相近语言文化的异同。而语言教学则完全从零开始,无论拼音还是笔画都需要耐心打下扎实基础。学习动因分为文化跟经济两大因素,前者纯粹出于爱好,后者多少倾向实用,而教学设计最好兼顾全局,关键要激发、培养、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德春:《对外汉语论丛·第六集》,学林出版社,2008。

[2]王隽颖: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部分大中学生阅读试听兴趣调查报告。

[3]潘文国:《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华霄颖:《汉语学习、身份意识与文化认同》——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特点调查报告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