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子》词语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更替

《墨子》词语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更替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3 《墨子》词语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更替4.3.1 《墨子》中的单音词通过与现代汉语的简单比较,《墨子》书中的单音词大致可以从词汇发展的角度来分为以下几类:在现代汉语里仍保持词的身份,是自由语素。图6 “食”“饮”语义更替示意图有一部分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被新的单音词替代,同时又出现新的并列双音词,语义、句法功能基本一致。

4.3 《墨子》词语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更替

4.3.1 《墨子》中的单音词

通过与现代汉语的简单比较,《墨子》书中的单音词大致可以从词汇发展的角度来分为以下几类:

(1)在现代汉语里仍保持词的身份,是自由语素。

这部分词在经过漫长时间发展后语义语法功能相当稳固,都大致保持原状。它们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词,例如一部分数字词:“一”、“二”、“三”……“百”、“千”、“万”……;一部分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名称:“牛”、“羊”、“马”、“鱼”……;一部分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天”、“地”、“山”、“水”、“火”、“风”、“雨”、“雪”……;一部分表示常见动作的词,如“刺”、“望”、“守”、“坐”……,等等。其中,可能该词的实际所指发生较大的变化,但语义内涵变化不大,例如“车”、“灯”等。

其中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仍可独用,但同时也与其他同义语素组构成并列词,意义和用法大致与原单音词相当。例如“美———美,美丽”、“收———收,收缩,收敛”、“攻———攻,攻打,攻击”等等。这种情况固然反映了双音化的语言事实,但我们注意到两点:首先,仍保留的单音词多用于口语,而书面语中较多地使用双音复合词。例如,口语中我们一般说“真美啊”,如果说成“真美丽啊”,显得有点儿奇怪;反之,在书面语中,一般用“美丽”等双音词。其次,单音词语义较宽泛,适用面比那些双音复合词更广。例如“收缩”的对象可以是“队伍”、“兵力”,“收敛”的对象可以是“脾气”、“态度”等,它们之间不能互换位置,但是这些语义对象都适用于“收”。

(2)在现代汉语里变为半自由语素或不自由语素,难以单独参与句法组合,多保留在构词中。根据它在现代汉语句法层面的替代物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四小类:

①原有语义、句法功能被新的单音词所替代。

例如,“舟”被“船”取代,“首”被“头”取代,“履”替代为“鞋”,“衣”(动词)替换为“穿”,等等。又比如,先秦汉语中的“食”、“饮”这两个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变为不自由语素,只参与构词,其句法功能由“吃”和“喝”取代,双方形成分工:“饮”、“食”主要用于构词,不直接参与造句,而“吃”、“喝”很少构词,主要用作句法单位。同时,“食”、“饮”在词法层面还可以作为名词性语素出现,表示“食物”、“饮料”,如“甜食”、“美食”、“冷饮”等,而不仅仅是动词性语素。

img28

图6 “食”“饮”语义更替示意图

有一部分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被新的单音词替代,同时又出现新的并列双音词,语义、句法功能基本一致。如“悬”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口语里一般用“挂”,可以认为“悬”、“挂”之间发生了历时更替,后又合成“悬挂”一词,语义相同。类似的例子还有“至———到,到达”、“予———给,给予”、“负———背,背负”等等。

同样的,对以上各组词来说,后出单音词在现代汉语里多用于口语,而书面语中较多使用双音词。

②原有语义、句法功能由它自身所参构的双音词所替代。

我们注意到,大多数由旧语素参构并取代其自身的双音词是同义并列词,即原来的单音词和另一个同义的语素组合成并列词。例如:投———投掷,衣———衣服,返———返回,息———休息,危———危险。少数是其他双音词,例如偏正式复合词的有“发———头发”,加词缀派生的有“鼻———鼻子”,等等。

③原有语义、句法功能由其他双音词取代。例如“闻”为述补式复合词“听见”取代。

④原有语义、句法功能由词组所取代。例如古说“非”,今则说“不是”。

4.3.2 《墨子》中的并列词组

《墨子》中的双音并列词组,也列举部分如下:

名词+名词:

蹄蚤(爪)、羽旄(毛)、君臣、晨暮、水火、天地、牡牝、白黑、雄雌、日夜、外内、东西、古今、南北、江汉、江河、拨劫(瞂鉣)、剑盾、布粟、柴艾、带履、鼎鼓、羹胾、姑姊、冠履、鞼匏、国都、旱水、壶滥(鉴)、祸罚、鸡豚、甲盾、肩背、金木、君父、君亲、绔屦、吏卒、聆(铃)缶、鸟兽、牛羊、犬马、犬豕/狗豕、犬彘、犬猪、狗豨、狗彘、热旱、兕虎、松柏、天鬼、瓦石、雪露、竽瑟、竽笙、雨霜、钟鼎、钟鼓、主后、樵粟、臣子、风寒、规矩、鬼神、金钱/钱金、牛马/马牛、妻子、琴瑟、手足、水土、雨露、知(智)力、舟车/车舟、言行、义名、甥舅、薪食、舆马、男女、日月、狐狸、麋鹿、雪霜、矛戟、蒙橹、兵弩、沟垒、吏民、犀兕、薪土、植关、雉兔

动词+动词:

劝沮、攘杀、杀伤、赏贵、赏誉、射御、闻见、陷陬、畜种、鼓噪、视听、陶冶、爱利、恶贼、燔溃、坏丧、阴雨、坏伐、环锢、止诘

形容词+形容词:

穷达、善非、寿夭、幸否、方圜、小大/大小、轻利、轻煗(暖)、轻凊、全固、贪暴、惠忠/忠惠、安强

在这些并列词组中,类义的名词组合无疑是最多的,占了大部分。这是因为名词词义的内涵外延较为明确,因此不同语义的区分也较为明显,列举性的句法组合就较难凝结成词。而动词和形容词组合因为可以充当谓词,本身的语义外延难以确定,所以较易凝结词化。

《墨子》中的词组大多数因为凝结性不够,随着语言的变迁,在现代汉语里消失了,如“布粟”、“柴艾”、“带履”、“鼎鼓”、“羹胾”、“冠履”、“鞼匏”、“鸡豚”、“竽瑟”、“竽笙”等。

有的词组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也出现,但仍保持了词组的身份,一直没有凝结成词,如“牛羊”等。

有部分词组则在后来的词汇化进程中转化为词,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这部分组合大概有30个:

鼓噪、视听、陶冶、阴雨、臣子、风寒、规矩、鬼神、金钱、江河、牛马、妻子、琴瑟、手足、水土、雨露、知(智)力、舟车、言行、义名(名义)、日月、狐狸、麋鹿、男女、雄雌、日夜、水火、天地、白黑、方圜(方圆)

4.3.3 《墨子》中的并列双音词

通检《墨子》全书,共提取并列双音组合近千,其中合成词710个(10)。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同义并列词450个

img29

img30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同义并列词最多,大于其他构词式数量的总和,而其中保留到现代汉语中的并列词也是最多的(见下文),可见同义并列是一种能产的构词方式。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同义组合的意义较单一,极易成词;在语音造词和语义造词阶段,单音词数量庞大,且义项丰富,相互之间同义的几率较高,可供组词的语素基数大;同义关系是一类最基本的词义聚合关系;双音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消除歧义、使表义明晰化,而同义并列组合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当然,我们也看到,并不是所有具有同义或近义关系的语素都可以组成并列词。有些可以结合,有些则不能,例如《墨子》中有“辽远”,也有“修远”,但无论是在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里,“辽”和“修”不能组合;《墨子》中有“教诲”、“教导”等同义并列词,但是“∗诲导”这样的复合词在汉语似乎不存在;等等。那么,这种同义并列结合的可能性是完全随机产生的,还是由内在规律在制约着?这是我们下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反义并列词数量较少,原因可能在于这种关系比较特殊,比如反义关系,除了意义上要相反相对外,还要在语体风格等方面相互适应,某词的某个义项一般只有一两个反义词,较之同义关系的宽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另外,相反的意义因为形成一对矛盾,不易凝结为一个整体,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些并列双音词里,《墨子》书中出现同素异序现象的共有32组:

府库/库府、法仪/仪法、薪樵/樵薪、淫僻/僻淫、尊尚/尚尊、甲兵/兵甲、粟米/米粟、丝麻/麻丝、虚厉/戾(厉)虚、孝慈/慈孝、少长/长少、长幼/幼长、赏赐/赐赏、兼并/并兼、调和/和调、流传/传流、言语/语言、埋葬/葬埋、粮食/食粮、丘陵/陵丘、人民/民人、便利/利便、强劲/劲强、饮食/食饮、度量/量度、兄弟/弟兄、厚薄/薄厚、深浅/浅深、爵禄/禄爵、富贵/贵富、役徒/徒役、金钱/钱金

若将语料考察范围扩大至其他先秦文献,可倒序的并列双音词数量应该更多。构词成分顺序的不固定,反映了这些词语的凝结稳固程度不高,这是词汇化过程中的一个现象。这三十二组异序词中,除了个别的(如“兄弟/弟兄”、“言语/语言”)以外,绝大多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摒弃了其中一个异序形式,素序固定下来,这是词汇化的自然结果。

《墨子》双音并列复合词保留到现代汉语中的有320个(11),约占并列双音词总数的45%,可见大量先秦汉语词汇直接进入了现代汉语。就词汇而言,现代汉语对先秦汉语有直接继承性,这是本课题赖以进行的一个现实基础。

这部分并列双音词详列如下:

同义并列(213个)

动词+动词(95):悖逆、比傅(附)、宾服、布施、奉承、辅佐、腑冷(腐烂)、号咷(啕)、求索、赏赐/赐赏、熏蒸、畜(蓄)积、复(覆)盖、系连、积聚、悲哀、倍畔(背叛)、比方、避逃(逃避)、变化、并兼/兼并、播种、谄谀、传受(授)、创作、盗窃、道教(教导)、颠覆、动移(移动)、动作、防止、和调/调和、画分、寄托、祭祀、假藉(借)、俭节(节俭)、建设、交接、教诲、教顺/教驯(教训)、节约、禁止、刻镂(镂刻)、恐惧、哭泣、离散、流传/传流、流亡、曼延、贸易、灭亡、谋虑、破灭、破碎、侵凌、倾覆、施舍、施行、收敛、守卫、说喜(喜悦)、思虑、死亡、喜(嬉)戏、嫌疑、兴起、修饰、许诺、喧哗、喧嚣、选择、言谈、言语/语言、疑惑、隐匿、怨恨、葬埋/埋葬、湛湎(沉湎)、周旋、作为、发泄、察视(视察)、参验、绝灭(灭绝)、焚烧、振动、撞击、规谏、稽留、惊骇、提挈、田猎、忧戚、儆戒

名词+名词(79):符节、树木、颜色、衣服、本原、边境、宾客、财宝、城郭、仓廪、唇吻、盗贼、道路、砥砺、法则、坟墓、功劳、宫室、沟渎、沟壑、沟渠、孤寡、关塞、官吏、棺椁、过失、孩子、豪杰、号令、患难、祸祟、疾病、计谋、家室、锦绣、寇敌(敌寇)、堀穴(窟穴)、粮食/食粮、陵丘/丘陵、民人/人民、名誉、年岁、旗帜、亲戚、山陵、山丘、身体、声乐、时几(期)、士卒、世俗、态状(状态)、涂(途)道(道途)、土地、危难、威仪、文采、园圃、知识、心意、心志、志意(意志)、中央、宗族、乡里、刑罚、材木(木材)、田野、婴儿、皮革、垒壁(壁垒)、牺牲、巷街(街巷)、军旅、庖厨、神祇、珠玑、罪厉(戾)、租税

形容词+形容词(35):罢弊(疲敝)、暴残(残暴)、辟怪(怪僻)、便利/利便、博大、怠慢、蕃昌、芬香、腐朽、故旧、浩居(倨傲)、奸邪、简易、佼好(姣好)、劲强/强劲、精微、净洁(洁净)、劳苦、黧黑、辽远、美好、明显、明智、奇怪、勤苦、勤劳、润湿(湿润)、奢侈、文章、确明(明确)、笮陜(狭窄)、贤良、虚假、壹同、智慧

副词+副词(1):亲自

连词+连词(3):当若(倘若)、藉设(假设)、当使(倘使)

反义并列(32个)

动词+动词(8):得失、出入、进退、取舍、赏罚、损益、往来、俯仰

名词+名词(12):父子、兄弟/弟兄、死生(生死)、是非、阴阳、同异、左右、朝夕、上下、终始(始终)、旦夕、旦暮

形容词+形容词(12):轻重、甘苦、贵贱、寒暑、老弱、利害、亲疏、曲直、薄厚/厚薄、长短、浅深/深浅、尊卑

类义并列(75个)

动词+动词(12):刺杀、收藏、出走、纺织、惊恐、聚敛、沐浴、饮食/食饮、齐(斋)戒、度量/量度、唱和、稼穑

名词+名词(50):草泽、风雨、父老、父兄、金石、竹帛、爪牙、刑法、血气、衣裳、衣食、骨肉、门庭、面目、霸王、草木、城池、德行、耳目、法令、父母、功名、国家、肌肤、爵位、糠糟(糟糠)、蛮夷、禽兽、仁义、山川、山林、社稷、岁月、桃李、王公、形貌、子女、子孙、沙砾、心术、财物、器皿、器械、师长、志气、纪纲(纲纪)、兵革、股肱、禄爵/爵禄、舟楫

形容词+形容词(11):安乐、聪明、富贵/贵富、昏乱、饥寒、洁廉(廉洁)、贫贱、深厚、神明、重厚(厚重)、腐臭

副词+副词(1):各自

数词+数词(1):千万

在直接进入现代汉语里的并列复合词当中,同义并列占了将近67%,可见同义并列组合的凝固性很强,一旦结合就较稳固,是汉语词汇发展合成阶段早期最重要的构词方式。它对并列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地位的确立起了很大作用。

【注释】

(1)《说‘揜函’》,《华学》第一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2)又一说,“农”为“勉励”“努力”之义。

(3)孙诒让《墨子间诂》云:“毕云:‘鞼,说文云韦绣也。匏当为鞄。说文云,柔革工也,读若朴。’王云:‘鞼,即《考工记》鲍韗韦裘之韗,非谓韦绣也。轮车梓匠为攻木之工,陶为抟埴之工,冶为攻金之工,然则鞼匏即韗鲍,为攻皮之工也。凡文、吻、问,与脂、旨、至,古音多互相转,故韗字或作鞼,鞄之为匏,亦借字耳。故《考工记》又借作鲍。’案:王说近是。《说文·革部》云:‘img31,攻皮治鼓工也,或从韦作韗。’又云,‘鞄,柔革工也,周礼曰柔皮之工鲍氏’。鞄,即鲍也,此假鞼匏字为之。《非儒》篇有‘鲍函车匠’,字亦作‘鲍’。或云《考工记》‘设色之工画缋’,‘鞼’即‘缋’之借字,亦通。”

(4)《说文》:“匠,木工也。”《尚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释文:“马云,治木器曰梓。”《孟子·尽心下》亦并举之:“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5)《谷梁传》云:“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尔雅》云“谷不孰为饥,蔬不孰为馑,果不孰为荒。”

(6)“便”声与“扁”声相通。如《说文》 “鯾”字重文作“鳊”,“谝”字下云“谝,便巧言也。……论语曰友谝佞。”今本《论语》作“友便佞”。

(7)“辟”自有旁侧义。例如,《礼记·玉藻》:“素带终辟。”注云:“辟读如裨冕之裨,裨谓以缯采饰其侧。”字或作“纰”。《广雅·释诂》:“纰,缘也。”又,《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享王于阙西辟。”疏云:“辟是旁侧之语也。服虔云,西辟,西偏也。”人体上肢手掌以上的部位称为“臂”,命名的原由就在于手臂居于人体躯干之旁侧,犹如胁谓之“膀”,面之双侧谓之“面甫”、“颊”,皆取旁侧之意。《释名·释形体》:“臂,裨也。在旁曰裨也。”而以手向两旁移动击打的动作叫做“擘”,或写作“捭”,也含有边侧的语义特点。《说文》:“捭,两手击也。”段注:“谓左右两手横开旁击也。引申为鬼谷子之捭阖。捭之者,开也;阖之者,闭也。”表旁侧义的“辟”与“偏”音义皆近,当为同源词。《荀子·礼论》:“擅作典制辟陋之说入焉而丧。”《史记·礼书》“辟”作“褊”。《说文》“蹁,足不正也。”“躄,足不行也。”二字通。

(8)“便辟”另有“礼容”义,与此不同。《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朱熹《集注》:“辟,便辟也。”刘宝楠正义认为“便辟”即“盘辟”,并引武亿《群经义证》云“盘亦便之转”。“盘”“便”音近,“盘辟”之作“便辟”,犹如“盘跚”或作“便姗”(《汉书·司马相如传》所录《上林赋》:“便姗嫳屑,与世殊服。”),“盘旋”或作“便旋”(《西京赋》:“便旋闾阎,周观郊遂。”)。“盘辟”为汉人习语。如《论语·乡党》:“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包氏注:“足躩,盘辟貌。”《汉书·何武传》:“盘辟雅拜。”颜师古注:“盘辟犹言盘旋也。”《尔雅·释训》:“婆娑,舞也。”郝懿行义疏:“正义引李巡曰:婆娑,盘辟舞也。”“盘辟”即盘旋之义。古人常用“盘旋”“盘辟”“周旋”“周还”等词来指盘旋揖让之礼容,如《淮南子·泛论》“盘旋揖让以修礼”、《墨子·节用中》“俛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礼记·射义》“进退周还必中礼”等,“盘”“周”“旋”“辟”皆同义连用。《说文》:“般,辟也。象舟之旋。”以“辟”训“般”,则“辟”亦有盘旋环绕义。

(9)王力(1985:287)给“对立语”下的定义为:“凡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并在一处,可称为对立语。”对立语有时成词,是“双音词构成法之一种”。

(10)钱光1992谓《墨子》并列式复音词728个,我们考察的结果与之略有出入。

(11)这里所说的“保留到现代汉语中的”是指那些在现代汉语里仍在使用的双音并列词。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来加以判断(《现代汉语词典》所列词目中有的标上〈书〉或〈方〉,表明它们是书面语或方言词,我们把这部分词也计入),同时进行适当的甄别和干预。例如《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江河”、“山丘”等条目,很明显,这样的词在口语中仍为常用,我们计入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