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口译的特征结构

广播口译的特征结构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广播口译的特征结构广播口译离不开广播电视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就使用语种、播出时数和听众来信数量而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之一。这一操作程序,无论在我国还是在日本或者其他国家,都是广播口译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广播口译的特征结构

广播口译离不开广播电视传媒。它有如下几个最为明显的基本特征:

(1)语用基本按照新闻用语规范。

(2)语言表达必须保证听众理解。

(3)词汇受广播电视准则的制约。

(4)新闻节目必须保证语速同步。

(5)多半采用时差口译方式完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43种语言(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及4种方言)向全世界广播。至2005年底,每天累计播出节目时数已达1035小时(其中,本土发射播出448.5小时,海外发射播出207.5小时,境外卫星、有线播出157.5小时,在线播出221.5小时)。就使用语种、播出时数和听众来信数量而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之一。[1]

第二章中提到的日本“NHK环球广播网”中的“NHK环球广播网TV”,利用日语和英语对外播出有关日本及世界各方面的消息,“NHK环球广播网·日本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用日语和英语等22种语言累计播出65小时的节目,其中包括日本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介绍文化社会动向的节目以及日语讲座《简明日语》等节目。

以上的这些电视广播和短波广播都采用了广播口译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广播口译的特长、优点和口译人员的语言天赋和工作才能。从翻译播出的时间上来分析,广播口译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时差传译

译者在广播口译之前要先通过录像确认播放的内容,如果时间充足就准备完整的口译原稿(每人6~10分钟),若时间不够就不能制作完整的原稿。每次节目时间大约在30分钟~60分钟左右,在节目要求的时间内配合画面读出翻译原稿。

2.半时差传译

没有翻译的充足时间,只有30分钟。边看录像边做笔记,录像最多只能预映1~2次。看过录像及简单的译稿或笔记后,立即进入播音间口译。

3.同声传译

突发事件或紧急事态等情况,无法作任何事前准备,直接进行同步传译。从原则上来说虽和普通的同传一样,但因为毕竟是通过电视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传译,在口译方面会受到种种限制。

笔者参与过“邓小平逝世”和“香港回归”等即时播报,基本上采用的是“2”和“3”的形式,临场和时间的要求极高。从翻译形式上来看,似乎是一种笔译,但是由于是一边看着国外播发来的新闻图像一边进行现场口译,所以它不同于“从文字到文字”的翻译,而是一种“从声音到声音”的口译。即便是每日定时播放的海外新闻(基本以1的形式做广播口译),但是用于翻译的时间大约是播音时间的20倍至30倍(如果播音5分钟,翻译就需30分钟到2个小时),包括查找资料在内,翻译所用时间虽不能说长,但这已是最小限度。

定时播报的具体程序是:现场记者完成新闻原稿后,立即从海外输入电脑或向本国发送传真,位于本国的广播中心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或者通过接受传真看到新闻目录和内容,新闻编导从中选择需要的新闻原稿,并根据播放时间进行适当的修改,然后把原稿稿件打印或者发给广播口译人员。广播口译人员根据时间状况进行适当的笔译,之后进入播音间一边看着自己或别人翻译的原稿,一边对着电视画面或者根据播放时间播报新闻。

这一操作程序,无论在我国还是在日本或者其他国家,都是广播口译的基本形式。口译人员用于翻译的时间极其有限,基本上没有仔细推敲译文的多余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