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机制与认知能力

语言机制与认知能力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语言机制与认知能力(一)机制与语言机制1.什么是机制关于“机制”一词,《辞海》的解释是: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正常的生物机体都具有这种机制和能力,人体也是如此。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成句子规则的内在机制,当人们学会一种语言时,他学会的实际上是这种机制。“语言习得机制”由人类的遗传而来,它是生成语言的生理基础。

一、语言机制与认知能力

(一)机制与语言机制

1.什么是机制

关于“机制”一词,《辞海》的解释是: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说分析它的机制,就是指了解它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进到本质的说明。(3)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机制”的解释有四个义项:(1)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机制;(2)指机体的构造、功能或相互关系,如动脉硬化的机制;(3)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如优选法中优化对象的机制;(4)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

在Merriam-Webster词典中,“机制”的主要解释是“涉及或导致某些行动,反应和其他自然现象的一系列相关的基本活动或过程”。(4)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本是物理学术语,指一个系统中满足其必要条件就可以得到符合物理性质的状态或结果的现象。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了这个词,用以表示有机体内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调节的方式。在社会科学中,“机制”指一定机构或组织的机能以及这个机构或组织与其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在经济学中用以表示一定经济机体内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机制”也在政治学、社会学中广泛应用,如“用人机制、逆向机制、扩散机制、调节机制、决策机制”等。机制具有两个特质:一个是它的组织部件和结合方式,一个是它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即必然规律性。因此无论是对自然科学还是对社会科学而言,对机制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构造、运行以及功能。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一种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的时候,能够自动、迅速地作出反应——调整既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正常的生物机体都具有这种机制和能力,人体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对“机制”一词的理解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2)外部因素的作用方式及其对事物变化的影响;(3)事物变化的表现形态。

2.什么是语言机制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假设人们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可以用严谨的数学模型加以类比和推导。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成句子规则的内在机制,当人们学会一种语言时,他学会的实际上是这种机制。“语言习得机制”由人类的遗传而来,它是生成语言的生理基础。乔姆斯基学派将语言能力看作是一种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能力是在语言行为背后的一个抽象的认知系统,是一种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决定无数可能句子的形式和意义的规则系统。兰盖克的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人的语言能力跟一般的认知能力是牢不可分的。

大脑的进化使得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了专门掌管语言的机制。实验表明,人的大脑中的语言机制是特有的,其他动物不具备这样的机制。对于大脑与人类语言的内在联系,目前人们认识研究得还不够充分。

一般认为,语言机制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先天机制,受普遍语法原则的支配和调节。(2)它以模块形式运作,每一个模块掌管一定的功能,模块之间既独立运作又相互作用。例如句法和音系属于不同模块,它们各自的表达式由各自模块的原则支配,模块之间又有接口。(3)语言机制具有初始状态,这种状态必须在语言环境中激活,所以儿童必须经历语言获得过程,最终达到“完备状态”。这种激活受到时间的限制,过了临界点(10~12岁)就会失效。(4)支配语言机制的普遍语法原则简单明了,它们不会因为说话者之间的差别而受到影响。

(二)认知与认知能力

1.什么是认知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cognitio,本是心理学术语,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5)。《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认识和感知”(6)。《新语词大词典》认为“认知是心理活动最一般和最广泛的范畴”(7)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1967)在他的名著《认知心理学》中强调:认知指的是感觉输入的转换、简化、储存、恢复和运用的所有过程,认知活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信息检测、模式识别、注意、记忆、学习策略、知识表征、概念形成、问题解决、言语、认知发展等均包括于其中。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1989)指出,心理学词典或心理学书把认知理解为认识或知识(knowing)的过程,即和情感、动机、意志等相对的理智或认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8)他还介绍并评价了美国心理学家霍斯顿(T.P.Houston)等人对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定义的归纳:(1)认知是信息加工;(2)认知是心理上的符号运算;(3)认知是问题解决;(4)认知是思维;(5)认知是一组相关的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判断、推理、问题求解、学习、想象、概念形成、语言获得与运用等。朱智贤认为,以上五种定义中,(1)和(2)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论;(3)和(4)认为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思维;(5)是广义的认知心理学。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1992)指出,“心理学家对认知行为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三方面的问题:(1)认知行为究竟指哪些行为?对此问题的一般答案是:认知行为主要包括知觉、记忆、想象、辨识、思考、推理、创造等较有组织的复杂行为。(2)认知(cognition)的活动就是‘知’(knowing),个体在生活环境中究竟如何获知,知之后在必要时又如何用知。(3)认知是心理活动,是内在的历程,在方法上应如何研究个体内在的知之历程(knowing process)”。(9)

认知一词现在不仅适用于心理学界,而且也为语言学界、哲学界、教育学界和科技界所接受,是当前学术界使用比较广泛的概念。认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认知是指人的信息加工活动,广义的认知是指认识的心理过程。目前,我国学术界大多在广义上使用“认知”这一术语,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赵艳芳(2001)认为,认知就是“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构化的过程”。(10)

程琪龙(2001)认为,“认知主要指人在特定环境中以特定目标为方向处理信息的过程。……语言认知就是人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有目的地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语言信息处理过程包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内部过程,也包括学习的过程”。(11)

胡壮麟(2004)认为,“我们所谓的认知实际上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思维过程,即人们能动地去认识世界;一个是认识的结果,或知识的沉淀,或文化”。(12)

综上所述,“认知”指的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人们通过心智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构化的过程。换言之,所谓“认知”,就是通过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了解和处理的过程,是机体认识、获取、应用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的大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后,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关于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钱冠连(2002)指出,“语言既是认知客观世界的工具,语言本身又可以作为认知的对象,同时,认知过程和语言过程相兼相应,认知和语言必须依附于人体”。(13)可见,客观世界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反映到语言之中的,现实表征、心理表征和语言表征,这三者密切相连,相辅相成。

2.什么是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法就是概念化形成的过程,深受人的认知活动的影响。所谓认知能力就是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

观察力如同扫描仪,指观察的出发点和目的性。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多寡。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思维和认识的出发点。人们感知事物、认识事物,都是以观察为起点,继而开始注意、记忆和思维的。没有观察就没有正确的思考,就没有新事物的发现,也就没有智慧与成功。

注意力如同定位仪,指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力是观察力、知觉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认识活动的预备状态,被称为心灵的门户。注意力使得人们能够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事物,深入地思考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注意力使人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他活动和其他信息,并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良好的注意力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感知力如同传感器,指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的大脑对外界的整体看法和理解,感知力使得人们能够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人们通常把信息加工的过程分为感觉、组织、知觉和辨认几个阶段,在认知科学中也可以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和组织信息等。知觉与感觉通常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记忆力如同存储器,指知识的储存与分类。记忆是一种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四个基本过程。记忆的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人们将所发生过的、所经历过的事情的印象,经过加工保存在大脑中,并在需要时提取、回忆出来。也就是说,当需要使用某种知识时,就可以很快地从“仓库”中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想象力如同超链接,指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人类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构成没有经过的事物和形象的能力,它是人类创新能力的源泉。

思维力如同认知能力的中央处理器,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包括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们接受、存储、加工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兰盖克(1987)认为,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有五种:(1)凝固化能力(entrenchment)或自动化能力(automatization);(2)抽象能力(abstraction);(3)范畴化能力(categorization);(4)组合能力(composition);(5)符号化能力(symbolization)。这五种认知能力都与语言现象密切相关,是认知语法的出发点或起始点。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1974)提出三种认知能力:(1)言语信息,这是人的陈述信息的能力,即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2)智慧技能,这是人的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即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具有层次性,包括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层次:辨别、概念、基本规则和高级规则。(3)认知策略,这是人的调节自身内部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过程的能力,即有意识地调节和监控自己认知行为的能力。

石毓智(2008)认为人的基本认知能力有七种:(1)符号表征能力;(2)对量的认知能力;(3)概括、分类能力;(4)记忆、预见能力;(5)联想、推理能力;(6)声音、形状的辨别能力;(7)空间、时间的辨认能力。(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