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辨式语言学习的认知机制分析

思辨式语言学习的认知机制分析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对语言学习“硬功”的认识和语言知识理论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是能听、能读、能说、能写、能译,以确立学习者知识结构中的操作性部分。对“硬功”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照搬、死套本来更适合于本族语者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一是对语言知识理论理解不够,没有把握操作性知识的实质。

思辨式语言学习的认知机制分析

解放军理工大学 王春广 成凤圣

摘要

尽管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和技能,但语言学习活动并不仅限于机械的记忆、模仿、操练,仍然离不开思辨和研究。本文立足于语言的性质和语言学习的本质,针对语言学习进程中的普遍障碍,提出了思辨式语言学习的可选策略,重点对其认识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言学习 思辨和研究 认知机制

一、引言

提到语言学习到底牵涉到哪些活动,人们普遍的、最为内心的认识是语言学习无非就是记忆、模仿、操练,这种回答的潜在之意实际上是否认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思辨活动,否认了同其他任何人类知识的学习一样,语言学习同样离不开众多的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本文所提出的思辨式学习,正是相对于机械的记忆、模仿、操练而言,其内涵所指为成人、外语学习环境、一定的语言学习深度上的心智性研究活动,所面向的是语言学习过程而非语言习得,有意区别于幼儿学语开始的、母语环境下的、初始入门阶段的语言学习。

几个突出的语言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大家公认的:缺少特定条件,语言学习始终转变不成语言习得,学习而来的知识只能用于监控,而习得的知识用于生成;语言学习中无法摆脱“临界”现象,即语言学习到一定程度,不管付出多大努力,似乎再也无法突破一步;“中介语”的产生和“中介语”形成“石化”现象;语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成比例,产生失衡等等。这正说明了语言学习绝非机械的记忆、模仿、操练可以包揽,当环境不具备,随着学习的深入,涉及高层次的心智研究活动的思辨式的语言学习是必然的。

思辨式学习的根本是科学研究精神,思辨式学习有效策略的科学依据是符合相应的语言学习认知机制。因此,探索有效策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弄清其认知机制的过程。

二、思辨式学习的可选策略及其认知机制

(一)对语言的认识和语言体验观

学习语言首先必须对语言有正确的认识,语言究其实质到底是什么,可以说不同的认识则决定了学习者不同的语言学习观,影响或规定了不同的学习态度和策略。普通的外语学习者们(相对于专业语言研究者)认识语言的态度是基于唯物观和唯实论,即语言是基于客观事物的存在实体,是脱离于学习者自身观感受的客观存在,语言学习与主观感受是割裂的。典型的认识是意义就是存在,语言学习就是掌握反映客观存在的意义所指。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将语言学习囿于概念与所指匹配、概念互相转换的狭小天地,解释不了语言学习中常有的“文不尽言,言不尽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等现象,解决不了语言实物载体背后所隐含的蕴意、情感、意象等问题,阻碍了语言学习由对象性和现成性向混沌性和模糊性的转变,轻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悟性。

因此,根据语言体验观,对语言的认识应采用主客一体论,语言学习中应该避免将主客二元对立的倾向,而是充分考虑到主客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语言首先是人类这一认识本体的产物,是人类“体认、体会、体察、体悟”的结果,其后才是人类的工具。基于上述认识观,我们的语言学习就会更为关注“体悟和感悟”,容易做到“神领和意会”,吃透“言尽其意和言不尽其意”,也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观,才能承认语言学习过程中也有学习者自身的创造性,才能追求让思的运动进入不受文字载体所限的“无”的空间来遨游,天马行空,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原发创生性[1]

(二)对语言学习“硬功”的认识和语言知识理论

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是能听、能读、能说、能写、能译,以确立学习者知识结构中的操作性部分。人类知识分为操作性知识(know-how knowledge)、命题性知识(porpositional knowledge),对象知识(object knowledge)三大类。三类知识可由以下三句话分别示例:1)The speaker knows how to ride a bicyle.2) The speaker knows that Rockies are in North America.3)The speaker knows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语言认知的变异可以大致分为机械与非机械性、分析性和非分析性两大类。机械性知识是指不假思索即可实用的知识,非机械性知识是需要时间和思考才能记忆起来的知识。可以看出:知识结构中操作性部分的确立只能通过“硬功”。目前,忽略“硬功”的现象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对各项具体技能要求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而打的旗号却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在自然和轻松地掌握技巧的同时着眼于学习内容并形成学习方法。具体为:在听力教学中强调抓大意,而不太要求字句听懂;阅读过分强调抓中心而不重细节,片面强调浏览、略读和跳读技巧等。随意性和模糊性常导致对输入材料挂一漏万的懵懵理解,言语输出表意含糊,错误和不当此起彼伏。再如精读教学中大谈常识性的“背景知识”,教材编写思想层次低、结构性知识含量少、时而出现“弱智”现象等[2]。对“硬功”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照搬、死套本来更适合于本族语者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一是对语言知识理论理解不够,没有把握操作性知识的实质。

对此,思辨式语言学习的重点在于自我分析,分析哪些学习活动是基于技能磨炼的,哪些活动是面向命题对象了解的。自我思考和辨别哪些活动只能由自身完成,教师无法替代。思辨式学习就是要有意识地去弄清为了某种学习目标而采取某种学习活动,它到底符合什么样的认知机制,简言之,是不是科学。

(三)对认知方式的认识和学习者个人因素理论

认知方式本来是心理学上的术语,用来描写一个人观察、感知、组织分析、回忆其经验或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方式。学习者个人因素很多,包括年龄、动机、兴趣、智力、语言学能等。本文所讨论的认知方式和个人因素限于场独立和场依存方式,因为场独立认知方式恰恰体现了本文所指的语言学习中思辨活动。场独立的人倾向于独立于外界,独立于他人,组织分析能力较强,善于独立于周围环境(别的观点、文章材料的影响)进行思维,而场依存型的人则不善于这样做。场依存能促进自然环境中的外语学习,场独立则使课堂正规学习颇见成效。场依存型学习者在学习的初级和中级阶段进展较快,场独立型学习者在高级阶段的学习中显示出优势,因为此时学习内容更加复杂,如阅读和写作,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科罗拉多大学的调查报告说:场依存/独立与学习外语的各种能力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是不同的,场独立型的学生成绩好于场依存型的学生。可以说,第二语言学习到了中上水平阶段,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学习。场独立型的学习者恰恰善于从整体语境中获取特殊信息,善于完成推理及分析性的学习任务。语言学习到达高级阶段时,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处于优势地位[3]

认知方式多是天生的,但并非一成不变。对认知方式加强认识,有助于学习者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难看出,语言学习到一定阶段,场独立认知方式更有助于突破和提高,而该种认知方式则更多地体现了思辨活动,如:能够喜欢抽象的、不带感情色彩的、事实性的或分析性的、有实用价值的、充满思想的材料;无论是在理解语言还是在产生语言方面,不再从词汇开始,逐步到句子和语篇层次,而是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即从语篇或句子层次逐步到词汇、语素层次,或者上下结合。语言学习中的“临界”和“僵化”现象,思辨式学习是更为有效的突破武器。

(四)对比分析法和母语迁移理论

语言研究领域的对比语言学内容纷繁复杂,可分为理论对比研究和应用对比研究两大类。本文所讨论的对比分析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并不需要细大靡遗,主要是局限于语言的微观结构,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具体实践方法主要有:错误分析,对病句进行检验,近似病理解剖;选择和设立参照点,考察和检验语言的共性,又识别具体语言的特征,从而看出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结构分析和对比中作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重视各种结构和表达形式在不同语言中的使用频率,考察其合适性和可接受性;通过对比分析,加强对中介语、过渡性能力和僵化现象的认识,识别中介语与目标语、过渡性能力与目的语能力的差异;借助对比分析,识别自我学习过程中的僵化倾向,弄清语言僵化的生成原因,找出有效应对办法。

对比分析工作是思辨式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落脚点,对比分析的过程也正是思辨和研究的过程。在学习的初期需要大量的机械记忆、模仿、操练,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随着中介语和过渡能力的形成,要想突破,学习者自我对比分析工作是有效途径。

将母语和目标语进行思辨对比,无论是求同还是寻异,都能有效促进语言学习其认知机制是母语迁移理论。

由于汉语的负面迁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突出,因此,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汉语的负迁移,对此方面的研究也很深入,在此不再多叙。需要指出的是,学习者对母语正面的迁移也不应忽视。根据图式理论,学习者原先通过汉语的获得的知识即所形成的图式实际上是对其英语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图式的共同性和兼容性是汉语发生正迁移的主要源泉,我们应该对汉语善加利用,合理发挥汉语的优势,充分利用母语知识所形成的逻辑推理和对比分析的能力,形成较强的英汉语言比较意识,而不是一味地被其母语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左右,对母语采取排斥并想方设法摆脱母语[4]。这一点恰恰是思辨式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而又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结语

有一点需要指出:许多关于语言学习的理论是基于幼儿母语环境下的学习,而我们的情况是成人外语环境下的学习,因此,不可盲目照搬。机械的记忆、模仿、操练是基础,思辨式学习是一定深度上的提高和突破,两者互为补充和支持。前者是脚踏实地的苦功,后者同样是艰苦卓绝的努力,某种程度上,后者更需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开动脑筋,磨炼思维,这也正是思辨活动的要求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寅.《易经》与认知语言学:语言体验观比较.外说教学与研究.2006(3)。

[2]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外语界,2001(6)。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

[4]姜萍.母语的正迁移与文化图式理论.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