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的语言价值观

翻译的语言价值观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翻译的语言价值观就形式而言,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定的翻译语言价值观,而翻译语言价值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如何认识翻译活动对语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问题。

第五节 翻译的语言价值观

就形式而言,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定的翻译语言价值观,而翻译语言价值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如何认识翻译活动对语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问题。王克非的《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一文在介绍近代翻译的文化史背景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翻译对于汉语的影响,包括汉语的词汇、语法、句式等多方面。(王克非,2002:458-463)

首先,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语言不仅仅限于狭义的语言,还包括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的符号系统。所以我们也就可以说翻译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符号转换活动。如果说雅各布森所区分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三种翻译类型涵盖了人类一切翻译活动,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任何翻译活动的完成都要经过符号转换这个过程。符号的转换性由此成为翻译活动的特性之一。而我们讨论翻译的语言价值,对符号转换活动所带来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应予以关注;另外,当我们在强调翻译的语言价值,论述翻译对目的语所起到的种种积极作用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在历史上,由于翻译方法或策略运用不当,翻译的过分“异化”对目的语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翻译中所出现的对“欧化语言”过分推崇的现象,值得反思。

1. 翻译的创造价值

在翻译的创造性中,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把翻译视作机械的语言转换和纯粹模仿的传统翻译观遮蔽了翻译的创造性。从社会的角度看,任何社会活动都必须以交流为基础,交流有利于思想疆界的拓展,而思想的解放又构成了创造的基础。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导入的任何“异质”因素,都是激活目的与文化的因子,具有创新的作用。从语言角度看,为了真正导入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新的思路,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像梁启超所说,进行大胆的创造。如果说文学史语言的艺术,那么在翻译活动中,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具有创造的特征,“好的文学翻译不是原作的翻版,而是原作的再生。它赋予原作以新的面貌、新的活力、新的生命,使其以新的形式与姿态面对新的文化与读者。”(转引自许钧,1998:470)张泽乾所用的这六个“新”字在一定程度上为翻译艺术的创造性作了最为精辟的注解。探讨翻译的创造价值,我们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创造”两字之前,有一个限定词“再”。在一个“再”字,连接着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也连接着具体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出发语与目的语、原作与译作,它提醒我们不要割断两者的血脉关系,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创造都不可能是凭空的创造,它应该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当“本我”意欲打破封闭的自我世界,向“他者”开放,寻求交流,打开新的疆界时,自我向他者的敞开,本身就孕育着一种求新求异的创造精神。这种敢于打开封闭的自我,在与“异”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中丰富自身的求新的创造精神,我们可视为一种翻译精神。我们认为,这种翻译精神构成了翻译的创造功能之源泉。我们探讨翻译的创造价值,既要从这一形而上的高度去把握,又要善于在形而下的层面去进行分析。实际上,翻译的创造性寓于翻译活动本身,又体现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而翻译打开的新的世界,更是为了人们进行新的创造起到间接但却广泛的作用。不少当代作家在论及翻译与自己的创作之关系时,都谈到翻译的创造性以及翻译的创造性对于他们自身创作产生的推动作用。如梁晓声在讨论翻译界争论不休的“翻译文体”时,谈了自己这样的认识:“所谓‘翻译文体’,当然是指有水平而又严肃认真的翻译家们之精神劳动,乃是一种人类文学语言的再创造。必自成美学品格。它既有别于原著的母语文字,也不同于译者所运用的客体文字。它必是二者的结合。它在语音的抑扬顿挫,句式的节奏,通篇整体的气韵等等方面,必是十分讲究的。它必不至于忽视母语文字风格的优长,也须着意于发挥客体文字表述的特点。一部上乘的翻译作品,如同两类美果成功杂交后的果子。精当若此,当然便是创造!”而正是王道乾“不仅翻译了杜拉的短句子,还翻译了她的灵魂”的创造性劳动,开启了王小波的创造之门,也为赵玫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2. 翻译的历史价值

树立翻译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两个重大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要充分认知翻译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作的实际贡献,考察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发现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翻译。每一次重大的文化复兴,都伴随着翻译的高潮,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往往以翻译为先锋。像发生在9世纪的加洛林王朝的古典文化的复兴,发生在12世纪的所谓的原始文化复兴,以及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翻译在其中都起着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其次,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的可能性。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就具体的翻译活动而言,无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用目的语进行的阐释与在表达,都不是一个译者一次就能彻底完成的尤其是艺术个性强的原作,往往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阐释空间,需要一代又一代译者不断去挖掘。当我们认识到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性时,实际上也就为树立翻译的历史价值发展观奠定了某种基础。换言之,我们既要清醒地意识到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局限性。正如乔治·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所坚持的,我们要对翻译活动始终持发展的观点,认识到翻译活动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的,翻译所能达到的沟通与跨文化交流的水平是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翻译活动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多。持翻译的历史价值观,也就是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人类的翻译活动去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翻译活动的不断丰富的内涵和不断扩大的可能性。

思考题

1.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是由谁创立的?

2. 赖斯认为,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对文本功能进行划分有助于分析原著,进而有助于翻译。她把文本主要分为哪三类?

3. 特贾斯维尼·尼朗贾纳(Tejaswini Niranjana)对于“翻译”的理解是怎样的?

4. 简述翻译对于历史的影响与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