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熟语词目翻译的特殊性

熟语词目翻译的特殊性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2 熟语词目翻译的特殊性4.2.2.1 熟语的特点熟语,也作习语,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的组合,如汉语的‘胸有成竹’、‘喝西北风’、‘吃大锅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英语的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13]。由于语言具有社会性,熟语词目的翻译毫不例外地要考虑到词目在社会使用中的一般语义,必须注重它的普适性和社会使用含义。

4.2.2 熟语词目翻译的特殊性

4.2.2.1 熟语的特点

熟语,也作习语,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的组合,如汉语的‘胸有成竹’、‘喝西北风’、‘吃大锅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英语的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一箭双雕),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独燕不成夏)”[13]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俗语等各种形式,它们或诙谐幽默、或蕴含哲理、或严肃典雅,但往往言简意赅,易懂易记,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也是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熟语是人类各民族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学作品等信息。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熟语与一般的词组或短句不同:前者是现成的语言材料,而后者是在言语过程中临时组织起来的,因此,同其他词目一样,熟语也是语言单位,而一般的词组或短句则是言语单位。

索绪尔认为,

语言是一种语法系统,它本身不表现出来,而是潜伏在每个人的大脑之中。而言语是语言的运用(execution),是语言的具体表现。语言存在于个人的大脑中是不完整的,只有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它才是完整的,这是语言的社会性。而言语从来不能被一个群体同时运用,必须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运用。这是语言的个人性。语言是抽象的、稳定的。言语是具体的、变化的[14]

由于语言具有社会性,熟语词目的翻译毫不例外地要考虑到词目在社会使用中的一般语义,必须注重它的普适性和社会使用含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熟语具有以下四种特点。

(一)语义的整体性

熟语的语义不等于各个语言组成部分的语义组合,其整体意义才是它的真正含义,大都意在言外。通常,熟语的整体意义超越了其局部意义之和。比如,英语中的“to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的语义绝不是“把心放在嘴里”,而是“吓一大跳”之意;而汉语中的“背黑锅”也绝非真的表示“背一口黑色的锅”,而是“代人受过、代人担罪”之意。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汉语中有“拖后腿”、“未雨绸缪”、“半斤八两”,“爱屋及乌”、“新官上任三把火”、“同床异梦”,英语中有“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等的根源)、“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疏不间亲)、“Greek gift”(希腊人之礼物——图财害命的礼物)等等,不胜枚举。

(二)结构的固定性

熟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其用词或增减语言成分。“临渊羡鱼”不能写成“临海羡鱼”,“有钱能使鬼推磨”不能写成“有钱能使魔推磨”。“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不等于“A rolling cobble stone gathers no moss”,“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也不等于“to kill two swal-lows with one stone”。可见,熟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不可以随意改动其语言成分。

(三)蕴含多层次文化信息

由于熟语是社会使用中的一般语言,它是人们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提炼出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民俗、宗教、文学作品等信息,体现了民族的人文价值取向。

在汉语里,“东施效颦”、“杞人忧天”、“完璧归赵”、“刻舟求剑”、“百步穿杨”、“扶不起的刘阿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熟语都是由历史典故发展成为现代常用语。英语中,也有不少类似的熟语,如“Hobson’s choice”(“没有选择的选择”,源自英国马店老板霍布森的做法:他出租马匹时只许顾客牵靠近马厩口的马,不许挑其他的马),“sell Robin Hood’s pennyworth”(“廉价出售”,源自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侠盗罗宾汉常常劫富济贫,廉价将抢来的财物出售给穷人)。

熟语与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比如,英国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市(Newcastle upon Tyne)以盛产煤矿而著称于世,于是英语中就有了一则习语“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徒劳无功,白费力气)。类似的例子在任何民族的语言中都俯拾即是,熟语可以从某个侧面反映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航海业历来十分发达。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依靠土地为生。因此,这两门语言中有大量的熟语都反映出了两个国家之间地域文化的不同。花钱浪费,英国人可能会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中国人则会说“挥金如土”。英语中有很多熟语都与航海有关,如“steer clear of”(避开),“sail under false colours”(口是心非表示赞同),“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警告、建议等]被当作耳边风),“blow sth.out of the water”(把……打垮),“water under the bridge”(无法改变的事),“All the nice girls love a sailor”(“好姑娘都爱水手”,源自一首流行老歌)等,“in the wake of”(尾随)等等,不胜枚举。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央,因此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历史上也有“中原”、“中土”、“中华”等不同称谓。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因此黄河、长江两条大河都自西向东流,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的感慨,而且,中国历来有“海纳百川”、“万川归海,而海不盈”、“水流千里归大海”、“光阴如同东流水,只能流去不能回”的熟语流传。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因此大量的语汇都与农耕生活有关,中国的农谚恐怕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生动的了,“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若要麦,见三白”,“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农谚往往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也有些熟语与民族神化传说分不开:汉语中“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过其门而不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钟馗驱鬼”、“八卦”(相传伏羲发明了八卦画法)等都是从神话传说中得来的熟语;英语中也不乏这种例子,如“As Cephalus to Procris”(“像塞法鲁斯对普罗克丽丝”,意指“情深意笃”,源自希腊神话中为情而死的爱情故事),“play Cupid”(“做媒”,Cupid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Labours of Hercules”(“赫拉克勒斯的苦差”,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大力士,传说曾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天神赋予他的12项艰巨任务)。

还有一些熟语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总结和提炼,如汉语中的“马勺免不了要碰锅沿”、“穷家富路”、“木过丈三,不压自弯”等,英语中的“a bull in a china shop”(笨手笨脚),“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困境结束的迹象)。

还有一些熟语来自于宗教概念或典故,譬如汉语中的“三生有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来自于佛家语言,而英语中的“old as Methuselah”(像玛士撒拉一样长寿),“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则典出《圣经》故事。

熟语还反映了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比如,玉在中国象征着高雅的品质,更可用来护身避邪,因此就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抛砖引玉”、“冰清玉洁”、“玉石俱焚”等熟语。泰山虽然不是海拔很高的山,但被尊为五岳之首,在中国人的眼里代表了至高的成就,代表了坚忍不拔的性格,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威严。因此,中国人也称岳父为“泰山”,历来有“重如泰山”、“愚公移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简称“泰斗”)等说法。由于汉语中“蝠”与“福”同音,蝙蝠在汉文化中象征幸福;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的形象则不同,人们相信它是一种吸血动物,可以传播疾病,再加上它栖身于阴暗潮湿的山洞之中,因而往往与阴森、狠毒、邪恶,甚至是神经错乱有关系,因此有“have bats in the belfry”(精神失常,异想天开)、“like a bat out of hell”(极快地,飞速地)等熟语。再如,凤凰在中国古代被奉为百鸟之王,象征高贵、富贵和吉祥,所以有“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的说法。但是在西方的古典神话中,凤凰则是一种能够起死回生的不死鸟,每500年浴火重生一次,故而“phoenix”常暗含“起死回生”之意,有经过生死历练而重新焕发生机的寓意,英语中有“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的说法。(四)丰富的修辞手段和独特的语言美感

前文提及汉语农谚往往音律和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形式动人,其实,不仅农谚,很多熟语也具有各自的修辞特点。汉语的俗语往往具有押韵、句式整齐的特点:“人心齐,泰山移”、“若要公道,打个颠倒”、“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等等,往往句子短小,言简意赅。汉语中的歇后语是一枝独秀的一种语言现象,结构类似谜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多为比喻,后一部分是本意,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语言俏皮幽默,闪烁智慧之光,独具语言美感。

而许多英语熟语则利用了押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重复(repetition)等手法来增强语言美感和修辞效果,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等人)、“as pretty as print”(非常漂亮的)、“Possession is nine points of the law”(〈法律〉“现实占有,败一胜九”,意指占有者在诉讼中总占上风)等都押头韵,而“high and dry”(孤立无援)、“mumbo jumbo”(晦涩难懂的话)、“the name of the game”(最要紧的东西)、“No pains,no gains”(〈谚语〉不劳则无获)等是押尾韵,而“Out of nothing one can get nothing”(〈谚语〉石头里榨不出油来)、“call a spade a spade”(有啥说啥,直言不讳)等则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段。

由于熟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形成源远流长、约定俗成,行文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易懂易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词典中熟语词目的翻译有别于一般词目的翻译,其厚重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熟语词目翻译的一大难点。

4.2.2.2 熟语词目的翻译原则

熟语作为语言的浓缩形式,承载了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大量文化信息。作为双语词典,其翻译工作不仅是跨语言的,而且也是跨文化的。不言而喻,跨文化的各种障碍如果处理不当便会造成错译而贻笑大方,因此,作为异族语言文化的知识工具,双语词典更应该在处理熟语词目时慎之又慎。

熟语(idioms)词目属于词典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词目,大都意在言外,语言精炼。翻译时不能仅作语义表层一对一的对应,而应呈现给读者立体的、鲜活的对等语,以适应真实语境的语义表达。除了与一般词目一样,翻译时要达到语义、语体、语用、语法功能各层面的等值以外,熟语词目的翻译应该至少还应遵循两条特殊原则:一是“求同存异”,异化、归化两者不可偏废;二是尽量保持源语中的语言美感与修辞手段。

(一)“求同存异”,异化、归化两者不可偏废

本书第三章(3.1.1)曾指出,“在编纂双语词典时,应尽可能发挥两种语言之间重合或接近的共核部分,翻译出整体意义上最对应的释文来。有相同表达法的就用相同的,有相似表达法的就用相似的,以求最大化再现源语语词的语义、语域和语用,介绍源语文化。”在处理熟语词目的时候,这一点具体地表现为翻译当中应当“求同存异”,异化、归化两者不可偏废。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异化(alienation)是指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方梦之,2004:3)用归化的手段来翻译源语语句,其长处在于可以使译文读来生动地道,便于读者接受;而异化法则通过异化手段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异国文化,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文化交流手段。比如,《红楼梦》第七回中的“阿弥陀佛”,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使用了归化法将其译为“God bless my soul!”,而杨宪益、戴乃迭则使用了异化法“Gracious Buddha!”,两种译法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归化法可以达到“求同”的效果,方便读者认同并使用,而“异化法”则可以“存异”,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著名学者、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说过,“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单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1989:34)翻译双语词典的词目也不例外。由于词典以解释源语词目为己任,因而在翻译词目时要尽可能体现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同时词典又有极强的实用功能,要为读者形形色色的使用需求着想。因此,熟语的翻译最好先以异化法译出本义,以求保持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以及特有的简洁性和表现力;再以归化的方法列出其他等义语,异化与归化两者双管齐下,不可偏废。这样,双语词典就可以兼顾知识性和实用性,例如:

华而不实 〈id〉(blooming but bearing no fruits)spe-cious;ostentatious;flashy;having all one’s goods in the window;more superficial than real

赔了夫人又折兵 (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lose one’ssoldiers as well)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 gain;pay a double penalty;suffer a double loss

异化的译法虽然有时看似别扭,但从长远角度看,异化的翻译可能会丰富目的语,给目的语注入大量新的语词和表达法。鲁迅先生认为,翻译“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15],他主张“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懂,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16]。应该看到,有很多归化的翻译现在已经融入到目的语中,如“纸老虎—paper tiger”、“原则立场—principled position”、“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brainstorm—头脑风暴”、“washroom—洗手间”、“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等。虽然在汉语中已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说法,但是翻译英语谚语“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时译成“瞎子国里,独眼为王”也别具特色,当然在这则翻译后最好还是要增加“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译法供使用者参考。陆谷孙先生曾举例说,为了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中式点心“烧卖”不若译为“cook-and-sell”,倒比“shaomai”或“steamed dumpling”更妥帖,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凡事不可绝对,如果异化的译法不通(如“feel like a wet rag”[觉得浑身没劲]的归化译法“感觉像块湿抹布”),当然应该选用归化法,以保证词典的实用性。而反过来,运用归化的方法时,也要考虑到跨文化因素,不应毫无原则地篡改、替换原文的文化形象。如果归化的方法过于生搬硬套、张冠李戴,则须忍痛割爱,如“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译为“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就很牵强,不应该出现在词典对等语中。

(二)尽量保持熟语在源语中的语言美感与修辞手段

熟语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对复杂的人类社会和生活环境进行概括、总结后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往往言简意赅,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语言美感,特别是谚语,常常调动了很多种修辞手段,易于在语言使用中传达思想、表明观点。因此,翻译时也应该尽最大可能传译熟语在源语中的语言美感与修辞手法。比如,“玉不琢,不成器”可译为“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既保留了原文上下句呼应的句式,又巧妙地运用了头韵与辅音韵,体现出了熟语语言的经典与历练。再如“欲壑难填”一词可译为“avarice knows no bounds”,译语简练流畅,琅琅上口,与源语成语相映成趣。

较之一般词目的翻译,熟语翻译要求更高,因而操作起来困难也更多。在这一点上,《英汉大词典》可说是一个典范。该词典在翻译熟语时匠心独具,译文尽可能地体现出了熟语独具的语言特点和音乐美,使得译语读来仿佛本族语般的流畅和经典,因而语用功能更贴近真实的语境。例如:

Out of sight,out of mind.〈谚〉眼不见,心不想。

Possession is nine points of the law.〈法律〉现实占有,败一胜九。

Love is blind.〈谚〉爱情是盲目的。(意指看不见对方缺点,即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Love me,love my dog.〈谚〉爱屋及乌。

Acc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家规再严,事端难免。

但是,《英汉大词典》在翻译熟语时并没有“因形害义”,而是在准确释义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熟语语言特点和音乐美。比如,汉语中已有“眼不见,心不烦”的俗语,但是,《英汉大词典》并没有照搬现成的译语,而是套用这则俗语的格式,略加变动,译作“眼不见,心不想”,这一个字的变化就更加准确地将语义表现了出来。

由此可见,熟语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入理解并传译源语语义,更要求译者准确地把握熟语的文化内涵,在“求同存异”的大框架之内,采取归化、异化综合考虑的翻译方式,为词典的知识性与实用性功能服务。在确保译语准确地道的前提下,熟语的翻译还应尽可能体现熟语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