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的影响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最活跃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翻译的主体因素,而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作为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选定的整个翻译过程。

第三节 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的影响

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最活跃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翻译的主体因素,而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作为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选定的整个翻译过程。

1. 翻译动机

回顾中国翻译史,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翻译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总是与社会变革或思想文化运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更以他们在明确的翻译动机推进下所进行的翻译活动,起着推动社会变革或思想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我们知道,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作出“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十九世纪末,梁启超曾在《变法通义)中专辟一章,详论翻译,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义”的地位。而就译书本身,他明确指出:“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郭延礼1998:227)梁启超所言“择当译之本”,便是“译什么书”的问题。他把“择当译之本”列为译书三义之首,可以说是抓住了译事之根本。选择什么样的书来翻译,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翻译的目的或动机。梁启超把翻译当作强国之道,目的在于推行维新变法。他认为,以前的国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的大都是兵学著作,这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强国大事。在他看来,要强国,当务之急要多译“西方法律、政治、历史、教育、农学、矿学、工艺、商务、学术名著和年鉴等书”。(郭延礼1998:227)在他的倡导之下,一批批外国社会科学著作先后被介绍到了中国。显而易见,梁启超的选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翻译选择。推行维新变法,改造旧中国的明确目的是其“择当译之本”的出发点。

翻译动机作为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所起的作用是许多翻译家本人也充分意识到的。翻译家对翻译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对从事翻译工作也有着不同的动机,而“求真”与“求美”,构成了翻译动机的基本之源。在学习巴金的译文和有关翻译的论述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巴金对自己的翻译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认为自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家。他说:“我记得有一位外国记者问过我:作家一般只搞创作,为什么我和我的一些前辈却花费不少时间做翻译工作。我回答说,我写作只是为了战斗,当初我向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进攻,跟封建、专制、压迫、迷信战斗,我需要使用各式各样的武器,也可以向更多的武术教师学习。我用自己的武器,也用拣来的别人的武器战斗了一生。在今天搁笔的时候我还不能说是已经取得多大的战果,封建的幽灵明明在我四周徘徊!即使十分疲乏,我可能还要重上战场。”(转自许钧:2004)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对他而言是一种武器,一种手段,而战胜黑暗,求得光明,便构成了他进行翻译工作的动机。

2. 翻译观念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上文中我们所探讨的翻译动机则是直接制约翻译者的行为的因素之一。与之紧密相关的,还有译者的翻译观念。所谓翻译观念,即是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它直接体现了译者对翻译活动的理解,也制约着译者的价值取向及翻译方法。应该说,译者进行翻译活动,都是为着一定的目的的,其动机将有形或无形地始终影响着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取舍,而与翻译动机同时起作用的,还有不可忽视的翻译观念。

我们知道,翻译不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活动,也不可能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活动,因为翻译直接涉及到交流的双方,它不是一种单向的行为。在这样一种事关交流双方的活动中,任何一个翻译者都或多或少地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他所担负的翻译行为有一个起码的认识,并且会基于自己的认识与责任,为自己的翻译活动建立某种原则。而译者对翻译活动有否正确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个译者他或她对翻译的理解与认识不是静止不变的,会因时代或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的翻译观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许钧曾以自己为例谈到翻译观对方翻译的影响时,他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自己刚刚涉足翻译时,对翻译的认识还是比较幼稚的,应该说,当时的翻译观基本囿于‘语言转换’的范围,因此,翻译时关注的是‘语言的忠实’和‘形式的对等’。二十年来,随着自己对翻译的思考的不断深人,自己的翻译观也由纯粹的‘语言转换’观发展到了今日的‘文化交流观’,把翻译活动理解为促进不同民族对话、思想交流的文化活动。特别在世界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通过翻译活动来维护文化多样性,便成了自己思考翻译活动的本质与作用的一个基本点。”(许钧:2004)

翻译观的确立不仅仅对拟译文本与翻译策略有着重大的影响,对译者的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处理原则也有着直接的影响。1995年,国内翻译界曾围绕着《红与黑》的汉译问题有过一场深人的大讨论。冯亦代曾以《一九九五年翻译界的一场大辩论》为题,对这场讨论的始末、参与讨论的各家的主要观点与分歧及讨论的重要性作了详细的介绍与评述(冯亦代,1998:113),并就翻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六点看法。这场讨论涉及了文学翻译的许多重要问题,其中便有我们在此讨论的翻译的观念对翻译家的实践的影响问题。《红与黑》的汉译实践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不同的翻译观的指导下,译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出现了不同的实践,产生了风格殊异的译文。且以翻译家许渊冲为例。许渊冲对翻译有着明确的认识,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丰富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并提出了系统的翻译思想。就翻译观而言,其基本点便是译家对翻译的本质的认识。早在1990年,许渊冲就以十分明确的表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许渊冲,1990)在《红与黑》的“译者前言”中,许渊冲又重申了这一观点。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即把翻译理解为竞赛,而这一竞赛是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语言的竞赛,二是文化上的竞赛。应该说,许渊冲在对翻译的认识中,能紧紧抓住语言与文化这两个本质的方面,是非常有见地的。因为,翻译活动是以语言符号系统转换为手段的,而在民族语言的背后,起着支撑作用的便是民族文化。在许渊冲看来,围绕着“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这一基本观点,实际涉及的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如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等等。许渊冲认为,在两种语言的竞赛当中,译者要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

在历史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对翻译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有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翻译主张,奉行不同甚至对立的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史上,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翻译现象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考察与探讨。

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作为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有时甚至左右着翻译活动的进行,作为译者,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提高翻译水平。

小  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响翻译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文化背景知识,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译者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等等。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充分意识到这些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并谨慎处理。

思考题

1. 谈谈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2. 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3. 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如何影响翻译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