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鸿逵与宁夏近代工业的出现

马鸿逵与宁夏近代工业的出现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近代工业起步很晚。传习所的成功推动了各界举办纺织工业的积极性。该厂变为马鸿逵的私人公司后,陆续增添了一些设备,开始采用机器织布。“孙马大战”期间,该局被迫停产。宁夏印刷局有员工97人,日常业务为印刷省政府、军队需用的公文纸张表册和地方报纸以及公报书籍刊物等,月盈利约2500余元。该厂每日发电1200余千瓦,当时主要是供应马鸿逵公馆及宁夏军政要员照明。
马鸿逵与宁夏近代工业的出现_甘宁青地区的回族经济开发活动与近代化研究

宁夏近代工业起步很晚。宁夏在晚清时期隶属于甘肃省,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以及清末新政期间,宁夏没有设立机器工厂。直到1926年,芬兰商人维利俄斯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创建了宁夏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裕宁甘草公司,这是第一家部分使用机器的工厂。除此之外,宁夏仅有几家毡坊、毯坊和煤窑,日用工业品完全依赖从外省区输入。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交通断绝,外地日用品难以进入,为宁夏本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百姓生活与军政需要均遭巨大困难,这就必须发展本地的工业以满足本省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宁夏工业曾出现过一个小小的繁荣时期,是近代工业发展成效比较明显的时期,一些旧有的作坊被改造,还设立了一批新建企业。这些工厂大部分属于满足生活需要的轻工业,主要有:

纺织业。宁夏所产羊毛质量甚好,抗战中又推广种植棉花,为纺织业提供了一些原料。但因技术力量缺乏,办厂十分困难。为此,1936年11月,省政府设立省立初级职业传习所,聘请技师,招收学员,开展技术教育并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试行纺织,主要生产帆布、洋布、床单、毛毯。传习所的成功推动了各界举办纺织工业的积极性。1940年7月,建设厅在中央建设款中拨出四万余元筹集妇女纺织传习所。该所在省城设总所,开办四个传习班,毕业学员大部分自己开办家庭纺织,少数招入工厂。1940年,宁夏省政府投产建成宁夏省毛织厂[7],设备以自制木机为主,有德国产织袜机三台和毛衣机一台。该厂生产的特点是机器生产与家庭手工纺纱业相结合,职工600余名,主要生产毛毯、地毯、呢料、毛衣、毛袜、毛线、棉线等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供应本省,还行销绥西、甘肃等地,效益甚好。1942年马鸿逵见该厂获利颇丰,即将其改为民办,并将省立初级职业传习所合并于该厂,改称兴夏毛织股份有限公司。马鸿逵为公司董事长,入私股8万元。该厂变为马鸿逵的私人公司后,陆续增添了一些设备,开始采用机器织布。另外,1939年由十七集团军军需处拨款1万筹建,后由马鸿逵家属和一些军政官员集资4万元建成宁达棉纺厂,有木质脚踏织布机10架,技工7名,学徒180名。产品有毛毯、平民布、人字呢、帆布、毛巾等。开始赢利,归还了军款。后因原棉等原料缺乏,停产。另有铁工部,工匠7人,徒工30人,大部分是士兵。1944年,马鸿逵将工厂改为兰鑫机器厂,由马鸿逵的家属和几位军政官员任董事。宁夏当时的纺织企业还有商办的义兴织染厂、兴灵织工厂、中和纺织厂等。

造纸与印刷业。1933年,宁夏省政府派人购置印刷机器设备,使建省初在省垣南关设立的印刷局恢复生产。“孙马大战”期间,该局被迫停产。1935年,马鸿逵拨款1万元到省印刷局恢复生产,并派人从南京购置新的印刷机、铸字机、各种铅字、铜模,引进技术人员,扩展印刷业务。该局下设工务、会计、营业三股,其中工务股又分为石印、铜印、排字、装订、铸字五部。宁夏印刷局有员工97人,日常业务为印刷省政府、军队需用的公文纸张表册和地方报纸以及公报书籍刊物等,月盈利约2500余元。宁夏印刷局后来迁址到省垣北门,人员、设备较前有所减少。到1939年春,为解决地方纸张供应短缺的问题,宁夏省政府筹措基金2千元(不久增资2万元),利用省垣西塔承天寺房舍,建成宁夏造纸厂。该厂有工人172名,月产量达20余万张,品种有白麻纸、新闻纸、封套纸等,主要满足本省报社、机关、军队、学校和外省如绥西等地需要。1945年,马鸿逵控制的富宁商行又利用旧设备和新购置的一部12马力蒸汽机,设立利宁造纸厂。该厂以蒸汽机为动力带动压纸碾,成为宁夏历史上第一家机器造纸厂。生产原料为宁夏所产的白麻、芦苇、马莲草、芨芨草等。利宁造纸厂有工人62名,日产纸40余刀,主要供应机关报表用纸[8]

面粉业。1936年宁夏省政府筹资27000余元,开设普利机器面粉厂。该厂初属官商合办,后改为马鸿逵11军面粉厂,下设工务、总务2科,分别管理生产和财务等。到1942年该厂有员工68人。机器设备方面,该厂有蒸汽机2台,锅炉2座,带传动磨12盘,日产面粉13000斤,专供应军队食用。1943年春,该厂因机器陈旧而停产。接着,马鸿逵又于同年8月在宁夏城南门外成立利民机器面粉公司,该公司有锅炉2座,蒸汽机2台。建厂初有工人114名,其中技工27人。日产250袋“双塔”牌面粉,除供军政机关食用外,也供商民食用[9]

制革业。1933年马鸿逵第15路军曾投资5万元,在宁夏城垣北关建立起富有被服厂制革组。该厂设立初期,机具设备相当简陋,生产方面以制军装、马鞍及党、政、军、学界制服为业。1940年改为第17集团军附设,内分营业、会计、裁衣、制衣、皮件、靴鞋、漂染、制革等8组,员工70余名。年产蓝底皮120张,羊皮140张,红底皮100张。该厂属军队企业,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制革化学原料缺乏等原因,业务范围较前缩小[10]

制药业。1940年4月,马鸿逵利用富宁商行集私股40万元,使用原裕宁甘草公司的旧设备,兴办利宁甘草膏制造厂。该厂利用宁夏甘草原料加工熬制甘草膏,产品运销兰州、西安等处医院药房,少量精品通过重庆外贸公司销于国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市场停滞,迫使该厂停办[11]

电力业。1934年,马鸿逵为了改变其公馆和沿街煤油路灯的面貌,特由省政府出资从北平购进一部陈旧的小型火力发电机组,建了一个电灯公司[12]。1936年初该公司又购进一部25千瓦的日本发电机和一部35马力的单缸式煤气机。该厂每日发电1200余千瓦,当时主要是供应马鸿逵公馆及宁夏军政要员照明。宁夏电灯公司为官商合营企业,资本总额为10万元,其经营权完全操于马鸿逵手中,全厂共有职工50余人,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管理人员亦多为马家集团军政要员,不懂业务,致使企业未得到改进,生产时断时续,只能在省城提供极其有限的照明用电[13]

冶炼机器业。1943年2月,马鸿逵及其幕僚筹集股金300万元,成立兰鑫炼铁公司,马鸿逵自任董事长。该公司下设大武口、汝箕沟等炼铁厂,有工人近300名。该公司采用土法炼铁,燃料即取自马鸿逵办的德昌煤矿公司,可铸铁锅、铁钩、铁铲、铁锹等[14]。为利用铸铁材料获利,1944年,马鸿逵将宁达棉铁厂改为私办,更名为“兰鑫机器厂”,由他的第四夫人刘慕侠主办,同时刘慕侠、赵文府、马希贤、李翰园各出股金5000元[15]。该厂设备有原大夏机器纺织厂的12马力蒸汽机、三节立式锅炉、1台水泵,20寸牛头刨床、8尺立门刨床、8尺车床、转床等,另有化铁炉、鼓风机等。该厂是宁夏历史上第一个机器制造厂,但却不能制造任何机器,只能为电灯公司、造纸厂的机器进行小修,产品也仅是铁锅、铁锹之类。产品缺少销路,故于1945年停产[16]

除上述工厂、公司外,马鸿逵利用官僚资本还相继办起了陶瓷厂、酒精厂、火柴公司、盐碱公司等。这些工厂和公司的建立使宁夏地区的经济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开始起步。但是,这些工厂都由马鸿逵利用权势,以封建的方式进行管理,除少数技工外,劳动力全部使用通过抓兵来的“军工”,工人如同囚犯,无固定工资,怠工按军法论处,逃走则以逃兵治罪[17]。抗战胜利后,由于外省工业品的进入,加上百姓购买力极低,抗战时期兴起的工厂多数被迫倒闭。总的来说,当时宁夏经济非常落后,到解放时,所谓的工业,除了一个修械所和一个100千瓦发电机的电灯公司外,仅有200来家简陋的个体手工作坊,1949年宁夏工业总产值仅1214万元,发电量仅达9.7万度,总装机100千瓦,原煤产量仅1.75万吨[18],同时手工业生产粗毛毯、日用瓷器、肥皂等十几种简单产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大多需从京、津等地靠骆驼、木船运来,是全国工业最薄弱的省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