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观点跟踪述评

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观点跟踪述评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季度走势来看,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长速度再次减弱的情况。该报告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观点跟踪述评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目前国内能够定期进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并相应提供长篇研究报告的主要有五大机构:一是中国社科院的“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二是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三是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四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和中国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联合推出的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分析;五是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及证券金融机构联合推出的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不定期地以机构或个人名义发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与此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评论文章。本文主要是以五大机构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为基础进行信息跟踪和主要观点的分析比较。

一、对一季度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判断

中国社科院和国家计委宏观院等五大机构力量对2001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稳步增长,物价水平温和回升。可以说,一季度总体态势不错,新世纪开局良好。主要表现如下:

(1)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

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GDP同比增长8.1%,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比去年第四季度快0.7个百分点,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形成鲜明对照。另据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的监测,一季度一致合成指数平均为109.72,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了1.19点,继续处于去年年初以来的持续回升平台上。

工业生产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8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与此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工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利润增长46%,减亏幅度加大。

(2)内需快速增长,投资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

从投资需求来看,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78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增长,从而大大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突出表现是: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分别增长25.2%和22.9%;工业性投资出现明显回升;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强劲,达23.4%,分别比东部和中部高6.2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

从消费需求来看,一季度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在假日经济、购物券限时消费等多种因素的促动下,市场销售继续呈现活跃的局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6亿元,同比增长10.3%,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的增速均在10%以上。

(3)出口增幅大幅回落,外需影响有所显现

国际经济景气指数下降、需求收缩等因素影响,一季度我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7%,比上年同期回落23.2个百分点,其中对香港出口仅增长4.9个百分点,回落43.4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增长11%,回落46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增势的大幅回落,影响其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3.5%下降为今年一季度的14.2%。

与此同时,利用外资却出现了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势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显著增加,其中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0亿美元,增长约四成;实际利用外资79.8亿美元,增长约一成。

(4)货币供给量增速略有加快,物价水平温和回升

3月末,M2同比增长13.2%,增幅比去年末加快0.9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7.4%,增幅比去年末加快1.4个百分点。这显示出货币供应量增长有所回升。市场货币流通量M0同比增长8.5%,增速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个人消费贷款增加迅速,信贷结构调整明显。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75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

由于国内市场销售仍比较活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7%,呈现出稳中微涨、温和回升的态势。从构成上看,上涨较快的项目主要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项目和居住,同比分别上涨9.2%和2.4%。但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仍下降1%。

二、对今年宏观经济形势若干热点问题的认识

(1)关于2001年经济增长率走势的看法

对今年GDP增长率水平,五大机构研究的看法基本上也都比较一致,大体保持在7%—8%之间。但对此间的走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也有不尽一致的地方。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比较分析如下: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全年经济增长率会比去年有所回调,估计为7.5%左右。从季度增长走势看,受去年经济增长强劲回升的惯性作用,一季度增幅相对较高;而受美国经济可能在二、三季度进行深幅回调以及去年出口基数较高的影响,出口增长将会出现明显回落,从而使二、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回落,四季度可能有所回升。该课题组认为,支撑这一观点的积极因素,是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减。但影响今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主要有:一是依靠政策的刺激作用逐步递减;二是外需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在短期内将使就业压力明显增大。

中国社科院2001年春季报告预测,今年GDP增长率将能达到7.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达到9.5%左右,投资率继续上升并将超过37%。从季度走势来看,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增长速度再次减弱的情况。该报告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与此同时,提出了目前国民经济中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一是农业和农民收入问题;二是经济增长的微观活力问题;三是继续加强非国有投资问题;四是加快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特别是服务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形成负面作用。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在发表的分析报告中预测,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GDP分别增长8.2%和8.3%;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和12.5%。可以认为,他们对上半年的形势非常看好。但是,报告也提出了经济增长再次走低的危险并未消除。该报告认为,对影响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对推动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为开局良好做出了贡献,也为经济进一步复苏奠定了基础。如今年1月1日起增加的800亿元工资,将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在0.75个百分点左右。但内部困难仍然不少,特别是财政扩张政策效应的明显减弱,如民间投资启动不力,其主要原因是税负太重,利润太薄,投资激励不足,而这方面的政策趋向是与此相悖的;加之世界经济走低,外部风险加大。这些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不利因素。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樊纲认为,我国经济在过去几年中的下滑,根本而言不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或其他的外部不平衡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国内的信贷萎缩和结构性问题引起的。2000年的经济回升,也是在进行结构调整和出台相关改革措施等方面作了努力。因此,如果继续推行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不出什么问题,今后两三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8%。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时期: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很低;通货紧缩停止了,并且没有高通货膨胀的威胁,近期内看不到经济过热的迹象。可以说,今年和明年,我国很可能会有一个平衡增长的时期。至于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只能带着问题实现增长,在增长中逐步解决问题。如果在这期间停止了增长,改革其实也进行不下去,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解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提出分析报告认为,2001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并且有可能正在增大。例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美国、日本两大主要发达国家可能会同时出现衰退现象,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体制改革的影响,结构变化的影响,政策落实情况,社会矛盾的影响,居民预期的影响,市场信用的影响等。尽管如此,但保持平稳增长还是大有希望的。这是因为,从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社会资金方面考虑,2001年我国社会资金总量仍有望保持一定的增幅,将保持在增长10%以上的水平,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从国内需求方面看,今年我国的消费和投资也有望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应该说,2001年经济增长还是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其预期是可以谨慎乐观的,需要关注的是在多大程度上落实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改革。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预测,今年我国经济保持8%增长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仍然可以保持不低于7%的增长率。他认为,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多:一是从需求角度来说,国内需求今年增长率肯定将比去年要有所提高。根据目前情况来看,今年中国投资增长率有可能高于10%,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将在4%左右。城市居民的住、行、旅游、通讯、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加快。二是结构调整正在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带入新的活力。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等等,也会为中国经济创造出新的增长动力。三是目前我国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都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

(2)关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问题

目前在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的关键时刻,一种观点提出经济运行中已存在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要谨防通货膨胀的出现;另一种观点则仍然担心通货紧缩会出现反复。于是,就有第三种声音出现,既反通货紧缩,又反通货膨胀。综合五家机构的分析,大多数观点认为,当前尚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大于通货膨胀的危险。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明确提出了防止价格上涨问题。但认为,这并不是说目前各项价格指数已经出现回升势头,就一定会在短期内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他们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化,目前那些造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历次通货膨胀的基础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了,至少那些因素不会再以原有的形式表现了。因此,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可能在新条件下形成结构性上涨压力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对此,至少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预算约束不可以放松;二是国债的使用必须能够增加货币有效供给数量,提高货币有效供给质量。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也认为,经济运行中确实还存在着较大的通胀压力。这是因为: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相对较快;二是粮食价格可能上涨;三是国际油价将维持高位盘整;四是一些服务项目价格还存在着政策性上调的可能。

但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认为,一季度的消费物价稳中稍升表明,目前的总体态势仍然是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今年的物价还会进一步上涨,但涨幅不会太大,涨速也不会太快。这是因为,一则我国的市场商品供大于求的形势未发生根本变化;二则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仍低于潜在增长率。虽然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值得关注,因为去年粮食减产,今年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对农价会有影响,有些粮食价格会出现上涨;但目前的情况与1993年不同,粮价上涨能否拉动全面通涨,有待进一步观察。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樊纲也认为,目前通货紧缩停止了,并且没有高通货膨胀的威胁,近期内看不到经济过热的迹象。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则认为,近期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性不大,相反,倒容易出现通货紧缩的反弹。去年以来的物价上涨仅仅是止跌企稳,并不存在强劲回升的基础,短期内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这是因为:一是货币供应量继续保持适度增长,特别是其增长的结构与过去相比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存在过快的问题;二是物价的回升是温和的,由于需求增长拉动价格明显上涨的动力不足和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因而缺乏持续大幅上升的基础。粮食价格是影响今年消费物价上涨的主要变数,估计今年粮价有所回升,不过回升幅度不会很大。

(3)关于今年外贸形势的判断

目前,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世界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而且看法往往不尽相同,甚至针锋相对。例如,前一段时间,有人分析,美国在经济滑坡时期,人们会放弃部分高档商品的消费,而更多地购买中低档商品。由于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是中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美国经济下降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将不会太大。但从我国外贸出口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回落幅度非常之大,达46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说,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4.8%下降到3.2%,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5%下降到今年的1.5%,为10年来的最低增幅;日本经济增长率从1.7%下降到0.6%;欧盟经济增长率从3.4%放慢到2.4%。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10月份所做的预测相比,美国、日本和欧盟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被调低了1.7、1.2和1个百分点。应该说,世界经济走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较大的。但是,我们对这种影响的分析也要是两方面的,既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方面,其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对此,各机构课题组作了如下分析。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美国的经济衰退在所难免。美国经济增长的明显放慢将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以下压力:一是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增长放慢;二是美国经济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很大,美国经济增长大幅下调,将会阻碍亚洲经济继续复苏的步伐,从而间接地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下降;三是对沿海地区的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也将造成明显不利的影响。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也对此作了类似的分析,并认为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正在增大。他们特别提出,在过去全球经济不景气时,作为两个主要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其经济发展正好形成了互补,即80年代美国处于不景气时,日本却很景气;在90年代日本不景气时,美国经济出现高速增长。但进入2001年,两大主要发达国却可能会同时出现衰退现象。这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欧盟经济也难以逆势增长,目前人们已纷纷下调对其地区经济增长的预测。由于我国对三大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一半多,因此它们经济增幅的下滑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增长,特别是在经济不大景气时,贸易保护会更加厉害,可以说今年我国出口形势相当严峻。

与此同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虽然世界经济增速趋缓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而且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都在急剧下降,必然会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但也不必完全悲观。人常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趋缓、资本外流,正是我国引进外资的好机会。世界其他股市跌跌不停,中国股市虽有波动,但还相当活跃,特别是B股市场的对内开放和整体搞活,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亮点。更何况,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与世界经济的波动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樊纲则认为,中国经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封闭的经济,决定其经济表现的主要还是国内因素而非外部因素。只要国内因素都在增长,哪怕是亚洲金融危机抑或是美国经济滑坡这样大的不利外部因素,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增长的趋势。支持这一判断的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尽管2000年出口与总的外贸增长强劲,但贸易盈余再一次下降达17%,从而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值。可以肯定的是,2001年贸易盈余还会进一步下降(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减少5亿美元),可能会由2000年的241亿美元降到100亿美元以下,但只要国内因素继续好转,增长仍会持续。

(4)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问题

自1998年开始实施大力度的扩张财政政策以来,我国共发行了3600亿元的长期国债。据统计,这些长期国债带动了各种配套投入资金共约7500亿元。今年3月1日和4月1日起分期发行2001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标志着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实施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这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重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必然会对我国的财政状况产生一定影响。到1999年为止,我国的国债余额累计约9800亿元,国债余额约占GDP的12%,1999年当年财政赤字为GDP的2.14%。当然,如果仅仅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仍有一定的国债发行空间。但是,我国财政中的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指标已经相当严重;财政赤字占GDP之比、国债余额占GDP之比的恶化速度也十分令人担忧。此外,所谓“或然债务”的存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与此同时,国债项目的使用效率和质量、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等问题更为突出和值得关注。为此,有关方面的专家和研究机构不断呼吁: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逐步“淡出”。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认为,在“十五”计划前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期有利于直接提高国内需求水平,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在长期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力,有利于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有利于冲销不良债务,促进企业改革。那么,继续执行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可能性是否存在?课题组春季报告认为,这首先取决于我国经济能否保持一种持续稳定适度快速增长和政府的国债融资能力。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决定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的关键因素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值和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我国政府能够确保财政赤字占GDP之比不超过3%,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7%,我国的财政状况就不会恶化到因债务负担过重而出现危机的地步。同时,他们也认为,国债使用效率如何,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国债作用效率不够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政府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目标,在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时,有时就难以完全将效率放在首位,而且一些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不理想,并不是实行财政政策本身的问题。这些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宏观意义来说,其效益是巨大的,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要努力提高每一国债投资项目的微观效率。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有效解决,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仍然很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明显提高,但投资增长较快主要是国家加大国债项目投资力度的结果。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仅增长7.6%,比去年回落1.8个百分点。今年投资的国债依赖度仍将居高不下。从民间投资现状和投资对国债资金的依赖等现象看,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内在动能仍显不够。也就是说,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时机还未来到。民间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体制性障碍,如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和投资领域准入限制。一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不够畅通,缺乏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尽管政府有意要进一步放宽非国有经济投资领域、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对中小企业进行财税扶持、技术支持等政策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则明确提出要“淡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突出货币政策的作用,大力推进经济和金融市场化。该课题组报告认为,增发国债,带动了投资需求的增长,在国有投资的支持下,民间投资也有一些启动。但从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实绩来看,情况并不理想。不仅政策效应明显减弱,而且负作用已相当明显。一是这一政策的长期实施会逆向改变我国经济的增长结构,强化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格局,这将严重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质量;二是这一政策的单一使用,将加强政府直接和集中支配资源的地位和能力,阻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其实,增发国债的政策就是赤字政策,长期单一实施绝非上策。但在经济运行出现重要转机而基础尚未稳固的情况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淡出”,却大有讲究,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对此,他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既包括支出政策,也包括收入政策。增发国债和扩大支出的政策淡出,降税减收的政策可以实施。事实上,民间投资启动不力的主要原因是税负太重,利润太薄,投资激励不足。实践表明,目前政府在这方面出台的政策趋向与此相悖。一季度税收增长26.7%,财政收入增长27.9%,其中,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在增收额中的比重提高了7—8个百分点,合计比上年同期增收600亿元。这势必加大企业和个人的税赋负担,从而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产生“挤出效应”。需要强调的是,在目前情况下,税收的过快增长非功是过。特别是为了保证税收增长,一些地方层层压指标,实行包税制,既扭曲了政府和官员行为,也搞坏了税收制度和市场秩序。

三、对今后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建议的述评

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可以概括体现在如何使“三驾马车”跑得更快。从投资方面来说,主要是加大启动民间投资的政策力度,包括扩大投资准入领域,加快金融改革步伐,促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畅通等;从消费方面来说,主要是消除影响居民消费的政策障碍,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农民收入等;从出口和利用外资方面来说,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外贸出口的多元化战略,鼓励国内优势企业“走出去”;与此同时,抓住美国经济大幅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尽可能多地吸收利用外资,变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以下是各研究机构课题组报告的主要政策建议。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一是要千方百计地启动社会投资。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缓解外部影响压力,努力使经济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在增长机制。要继续加大启动社会投资的政策力度,逐步摆脱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当务之急是将拟向外资开放的投资领域率先向内资企业开放,扩大民间资本投资准入领域,民间资本愿意进入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可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此外,要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金融支持力度。二是继续加大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力度,要加快清理并调整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限制政策,并完善相应的消费环境。例如,要尽快清除汽车进入家庭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加快培育住房二级市场,搞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大力整顿市场秩序等。三是利用美国经济大幅调整的时机,加快引进外资步伐,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扩大银行、保险、电力、电信等领域开放步伐,为外资进入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要制定有关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有关政策,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外资企业并购国内企业,以加快国内企业重组步伐;要继续扩大民营企业的出口经营权,大力鼓励国内优势企业“走出去”,以投资促贸易,强化出口多元化战略,加大对出口优势企业的出口信贷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春季报告认为,一是要充分重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努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除了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强化农业政策调整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二是继续在今后的一两年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宏观效益,努力提高其微观效益;三是积极而稳妥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四是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五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加大政府主导和支持的力度;六是进一步认真做好进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工作,要研究和制定在部门层次上、在地区层次上和在企业层次上的应对措施;七是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改善和优化供给。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积极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并转而突出货币政策的作用。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又依赖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从理论上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货币传导已从单一信贷渠道向以信贷为主的双渠道转变,货币调控的中介目标也相应地从贷款额度转向货币供应量,货币调控方式也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但是,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传导阻塞、渠道不畅和扭曲现象仍很严重。如农村民间借贷的发生率达95%,高利借贷达63.3%;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依然不畅等等。因此,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是发挥货币政策效应和提高金融体制效率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认为,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巩固内需扩大势头。一是进一步加强外贸出口的多元化战略,特别是重点加大对欧洲市场的开发力度;二是尽快出台刺激民间投资和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

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认为,在宏观调控上,重点要在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开拓农村市场、促进社会投资活跃等方面下功夫。当前还要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尽可能多地吸收利用外资。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呈快速扩张之势,1999年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总额已达18万亿美元左右,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景气、股市大幅下跌影响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拓宽外资准入领域,按照WTO的基本原则,修订、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实现吸引外资从以前的以优惠政策为主向以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为主的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要把握消费结构变化,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专家预计“十五”期间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产生新的变化:城市居民消费多元化,逐步进入宽裕享受消费型;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并认为,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确定工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该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使消费市场景气再上一个台阶。一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升级。在加快传统工业改组改造的同时,加快发展电子技术、信息网络、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积极调整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向农副产品加工领域转移,积极发展中小城镇,鼓励农民使用新的科技和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为市场提供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此文刊于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信息研究》,2001年7月25日增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