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渔业经济形势分析

年渔业经济形势分析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渔业经济形势分析一2000年是国民经济“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宁夏渔业经济迈向新世纪至关重要的一年。各级水产部门齐心协力,克服了养殖鱼类局部病害发生等不利因素影响,使渔业快速、持续发展,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水产品价格趋于回升,外销市场进一步扩大。

2000年渔业经济形势分析

2000年是国民经济“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宁夏渔业经济迈向新世纪至关重要的一年。各级水产部门齐心协力,克服了养殖鱼类局部病害发生等不利因素影响,使渔业快速、持续发展,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水产品价格趋于回升,外销市场进一步扩大。这标志着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实施结构调整战略,“稳定鲤草鲢鳙,发展名特优新”,基本上实现了产品调新,结构调优,模式合理,为渔业生产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印证了渔业经济经历了多年市场经济洗礼,具备了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0年,全区共落实养殖面积18.2万亩,较上年有较大的增加,比“八五”末增长20.4%,完成“九五”计划101.1%,其中精养面积8.75万亩,比上年增长5.4%、比“八五”末增长44.6%;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6万吨,超额完成“九五”计划的20%,比上年增长5.2%,比“八五”末增长95.7%;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6.67公斤,位居西北五省区之首。

全区苗种生产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自治区水产研究所早繁基地、中卫县鱼种场、平罗县鱼种场和百溪苗种繁育中心等苗种繁育基地基础配套程度高,生产能力扩大。

生产和引进各类鱼苗、鱼种6.7亿尾,其中外调3.2亿尾,比上年减少8.5%;自繁3.5亿尾,其中名特优新水产苗种占自繁总量的7.I%,比“八五”末增加191%,苗种自繁总量超过外调总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区苗种长期依赖外调的被动局面,标志着我区苗种自繁生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0年宁夏渔业结构调整工作继续实施在稳定增加总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现有渔业基础设施的生产潜力,丰富养殖品种,调整养殖模式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各地立足于水产品市场需求,以渔业丰收计划重点推广项目为龙头,全面推行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大力发展多品种的主养、套养和混养,生产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区共推广各类养殖模式的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88000亩,占养殖总面积的48.4%;名优水产品产量5400吨,占总产量的15%,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池塘主养鲈鱼、鲶鱼、乌鳢、淡水白鲳、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一批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半精养、粗养池塘套养、混养大口鲶、彭泽鲫、罗非鱼、鳜鱼、鲈鱼、胭脂鱼等品种以及大水面养殖河蟹等养殖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生产情况良好,丰收在望。在调整品种结构的同时,各地也十分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及养殖模式、生产方式的调整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市场看好的名特优新品种,走特色渔业和优质高效渔业发展之路,将我区渔业经济发展切实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像大口鲶套养,鲫鱼主养,团头鲂、鳜鱼、鲈鱼、乌鳢的主养、混养、套养;罗非鱼的池塘小网箱养殖;南美白对虾、河蟹等名特优新品种养殖、特色养殖、观光渔业、大水面围养等已成为全区各地渔业发展的热点,不仅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也为渔业经济培植了新的增长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施的渔业丰收计划项目,大面积推广了池塘集约化主养鲤鱼技术,使全区水产养殖单产、总产大幅度提高,在解决人民群众“吃鱼难”问题上功不可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为充分的技术储备。90年代中后期,渔业丰收计划又与推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在水产品结构上,彻底改变了多年来鲤草鲢鳙一统天下的局面,养殖品种发展到30多个,其中大口鲶、革胡子鲶、彭泽鲫、团头鲂、罗非鱼、淡水白鲳、鳜鱼、乌鳢、河蟹、罗氏沼虾等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在稳定池塘主养技术的基础上,多品种、多形式的池塘套养、混养,大水面围垦精养,湖泊围养,小网箱养鱼,水库移植增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被广大养殖户掌握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口鲶、革胡子鲶、彭泽鲫、罗非鱼、团头鲂、淡水白鲳、鳜鱼、乌鳢等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品质优,市场行情好,是多年实践证明适宜在我区大面积推广的名特优品种。在大面积推广上,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苗种培育。苗种是制约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生产的关键,应逐步扩大名特优水产苗种的自繁能力。二是饲料问题。饲料是直接影响名优水产品养殖生产顺利进行的一大因素,要研究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养殖模式下饲料配方,尽量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饲料利用率。三是科学管理。生产管理是名优水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避免生产管理混同于普通养殖品种,并切忌一刀切,应根据品种养殖模式和养殖条件而异。

“河蟹兴渔工程”是2000年渔业丰收计划重点推广的三大基地建设之一。继在1999年沙湖、贺兰县鱼种场、平吉堡农场推广河蟹围栏养殖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湖泊等天然大水面资源丰富、水质清新、呈微碱性、具备大规模发展河蟹围栏养殖的资源条件,2000年将“河蟹兴渔工程”列入渔业丰收计划,在平罗、贺兰及镇朔湖建设河蟹大水面围栏养殖示范基地25000亩,投放扣蟹200万只。从目前的生长情况看,扣蟹可当年养成大规格商品蟹,丰收在望。对于河蟹养殖,我们不能停留在生产属性上,而应提高到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特种养殖、培育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高度来认识。大力发展“河蟹兴渔工程”,以一个产品带动一个产业,用产业化思路运筹河蟹生产管理和销售各个环节,将河蟹发展成为我区渔业新的“拳头”产品。

以渔业丰收计划重点推广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培训,加快实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促进全区渔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渔业丰收计划是经十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了的推广普及渔业实用科技的最好组织形式,也是推动渔业科技进步的有效途径。2000年重点组织实施渔业丰收计划综合增效、增收工程,即八大推广项目、三大示范基地建设。为确保渔业丰收计划的顺利实施,自治区与各市县签订责任书,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带动结构调整措施的落实,使实施渔业丰收计划同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全区完成渔业丰收计划主养、套养鲫鱼面积30000亩;套养大口鲶、黄河鲶18000亩;套养团头鲂、鳜鱼、鲈鱼、乌鳢等名特优品种6000亩;塑棚池塘养殖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面积120亩;推广鱼病综合防治面积20000亩;成功地引进试养了俄罗斯鲟,丰富了我区高档次水产品养殖结构,增加了技术储备。同时,推行了“河蟹兴渔工程”,在平罗、贺兰和镇朔湖建设河蟹大水面围栏养殖基地25000亩,投放蟹苗6500公斤,共计200万只产量可达200吨,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了灵武市、银川郊区、平罗县三个“两高一优”渔业示范基地,推广池塘主养、套养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5000亩,示范带动了全区渔业生产结构凋整工作。自治区还扶持建设了中卫、永宁、银川郊区、贺兰、平罗等市县的一批设施渔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苗种繁殖、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及越冬储养等功能为一体的设施渔业生产,形成了具有区域化布局的渔业龙头生产基地。

池塘设置网箱养鱼技术是通过在池塘中设置网箱,将同一水体中不同养殖对象分离,借助箱内外水体交换实现溶氧、饵料、水环境的综合利用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网箱养殖技术,是发展集约化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最佳途径。在1999年宁夏灵汉渔业联合社精养池塘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加以总结和完善,2000年以渔业丰收计划项目的形式推广了1000亩,网箱净养水体2000立方米。从目前的养殖情况看,池塘放置网箱养鱼模式是一种节水、节省饲料、生长速度快、易于防治疾病和控制繁殖以及利于捕获和均衡上市等诸多优点的先进养殖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值得在全区范围内普及推广。

渔业丰收计划是渔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为了切实落实2000年渔业丰收计划重点推广项目,各级水产部门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加大科技兴渔力度,努力提高养鱼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据统计,2000年全区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养殖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基层水产技术人员和养鱼农民万余人次,各级水产部门邀请自治区内外水产专家、学者讲学,采取多层面、多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渔业新技术培训。特别是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基层水产技术部门联合开展的渔业新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点多、面广、群众基础好等优势,以长短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创了我区渔业科技培训的一片新天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渔业产业化建设日趋成熟,为宁夏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渔业私营企业和各类水产专业协会在渔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些水产私营企业和经营大户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他们围绕生产和流通,发挥自身经济、技术优势,紧紧抓住产前信息、经营服务和产后运销服务的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开展渔业社会化经营服务,积极探索渔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使宁夏渔业产业化建设又取得了新突破。一批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性质的渔业民间服务组织继续壮大,形式不断创新。如宁夏灵汉渔业联合社、掌政水产合作社、贺兰兴民渔业技术协会、黄河渔业合作社、通利渔业服务合作社、贺兰县水产品运销协会、中卫县水产流通服务公司等,联合养殖农户近千户,辐射养殖水面6万亩。这些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渔业中介服务组织以物化的渔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经营服务为主要手段,有组织地把分散的养殖场点和农户联合起来,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丰富了我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内涵。

在农业各业中,渔业是较早接受市场经济洗礼,在行业管理、技术推广、科研、经营、苗种繁育、饲料加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制,自身已具备了进一步推进渔业产业化建设的基础。近几年宁夏渔业产业化建设迅速起步,一些市县水产部门和个体私营水产经营实体,围绕生产流通,发挥了自身技术经济优势,紧紧抓住产前信息服务、物资经营服务和产后运销服务等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开展全方位的渔业社会化经营服务,积极探索渔业产业化的现实途径。中卫县实行“站场”合一,培育龙头,以饲料经营、水产品运销为手段,下活了渔业生产这盘棋,既服务了群众,发挥了推广职能,又壮大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基层水产部门参与产业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子。银川郊区的灵汉渔业联合社吸纳从渔农民200多户,养殖水面7000多亩,跨两市三县一区,在组织和管理上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内设董事会、监事会,依托龙头基地和技术服务实体,在服务上向联合社成员提供“四个确保”,在社内组织召开渔业新品种推广现场观摩会,示范推广彭泽鲫、鳜鱼、乌鳢、塑棚养虾以及池塘放置网箱套养罗非鱼等实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公益性服务职能,体现了民间渔业服务组织直接灵活的特点。贺兰兴民渔业技术协会以渔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苗种、饲料、药品等经营服务为手段,把分散的养殖场点和农户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切实解决了从渔农民亟需解决而自身又难以解决的生产难题。2000年上半年成立的贺兰县水产品运销协会是宁夏渔业产业化建设中新近涌现出的又一个鲜活的典型,他们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搞活水产品流通、增加养鱼农户收入为目的,围绕渔业产业化建设,面向渔业生产结构调整主战场,为协会成员提供产前的苗种调运、养殖信息,产中技术指导、鱼病防治、饲料加工以及水产品运销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现了民营渔业服务组织来自于基层,植根于群众,服务直接灵活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国家农业推广机构技术咨询服务,不但为农民解愁,而且为政府分忧。同时,增加了自身实力,也将我区渔业产业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高层次。宁夏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日益成熟,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强烈要求。民营渔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民营渔业中介服务组织成为渔业产业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各级水产部门应加以正确引导,并积极协调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推进渔业产业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我区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渔政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为渔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全区各级水产主管部门和渔政部门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克服诸多困难,将全区渔业工作由宏观指导生产为重点,向依法治渔、依法兴渔方向转变,渔政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为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加强了鱼苗鱼种生产经营管理,继续实施了引进、调运鱼苗鱼种质量鉴评工作。根据《自治区鱼苗鱼种管理暂行规定》,召开全区鱼苗鱼种引进调运专门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苗种引进调运工作,全面推行《鱼苗鱼种引进调运许可证》制度,并组成质量鉴评专家组对引进调运的18架次2.25亿尾鱼苗鱼种依法实施了以质检、量检和疫检为主要内容的质量鉴评,并将鉴评结果公布于众,对规范鱼苗鱼种生产经营秩序,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了调运单位和养殖户的一致好评。二是进一步做好《水产养殖许可证》核发工作。《水产养殖许可证》核发工作是为了保护渔业生产者权益,合理配置国土资源而开展的一项渔业专项管理工作。已发放《水产养殖许可证》2500本,发证面积9000亩,占全区养殖总面积的近50%,为全区渔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渔业生产环境。三是继续做好相关渔业法规的修改和制定工作。2000年,除为配合全国人大对《渔业法》修订工作而开展了一系列宣传、调研工作外,还修改完善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鱼苗鱼种检疫操作规程》,规范了渔业执法工作,保护了渔业健康、协调发展。四是积极配合司法、环保等部门,协调做好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渔事纠纷、渔业资产评估等工作,树立了渔政管理的良好形象。渔业外资项目进展顺利,为宁夏渔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宁夏渔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渔业外资项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引进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的“2814”渔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695万元,建设高标准精养池塘10000亩,为全区渔业树立了开发样板,同时,也为外资项目的引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8年开始的利用韩国政府贷款渔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宁夏渔业经济的大发展再次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后劲。第四期韩国政府贷款166万美元,主要用于新池塘的开挖,旧池塘和中低产田的改造,改善我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渔业生产潜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按项目计划,目前项目已进入尾声,进展顺利,已在2000年年底如期完成。

此外,1999年底,宁夏被列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水产养殖业良种发展项目”,该项目是由农业部外经中心牵头,内蒙古、宁夏、安徽、四川、陕西五省区参加的打捆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经积极争取,初步确定宁夏利用外资额度为1000万美元,拟在7市县的12个项目点建设水产苗种繁育基地、设施渔业和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基地。通过各项目市县的共同努力,已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制并顺利通过了世行项目官员两次对各项目点的组织考察,下半年将迎接世界银行对项目的预评估和评估考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水产养殖业良种发展项目的实施,必将使我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改观,促进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我区渔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为全区渔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宁夏渔业在新世纪以更高、更新的起点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但从整个渔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分析,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结构和养殖规模上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渔业总体发展水平上来看,名优水产品养殖比重仍偏小;二是苗种生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滞后生产的局面,尤其是名特优新苗种生产仍是制约渔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三是渔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低层次和初级阶段,缺乏科技投入和体制运作机制创新。这些问题都是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反映出来的渔业生产中深层次的问题,应引起各级水产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