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正确认识宏观调控有效性问题

关于正确认识宏观调控有效性问题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普遍认为,这几年宏观调控最显著的成效,是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我国宏观调控是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进行的,市场作用还难以充分
关于正确认识宏观调控有效性问题_专题座谈会综述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近期我们分别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同志,以及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行政学院、国家信息中心、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中国金融投资公司、中银国际公司等企业研究部门负责人,对近几年宏观调控的成效进行专题座谈。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认为,近几年宏观调控是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在经济体制加快转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的大背景中进行的。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深层次问题与新情况新矛盾交织,风险和挑战严峻,宏观调控面临的复杂性、特殊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实践证明,由于见事早,决策果断,措施有力,标本兼治,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总量看,宏观经济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达到或略高于10%,速度快、波幅小,在建国以来是首次,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就业每年增加1000万人,是增长最快的时期,缓解了下岗人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三碰头”的压力;价格涨幅连续4年保持在3%以下,今年物价涨幅较大,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拉动。这一时期,我国贸易顺差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较为突出,但不能简单地把这看作是宏观经济不好的表现,它反映了国内产业竞争力增强,也是国内外看好中国经济的结果。

从结构看,宏观调控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突出体现在:(1)通过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扭转了粮食产量前些年连续下滑的局面,已连续4年实现增产,今年总产量将超过一万亿斤。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优质农产品发展迅速。(2)对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通过调整市场准入门槛,坚决关停和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有力地促进了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高。比如,在钢铁行业,今年前三季度,高附加值板材已占钢材产量的51%,许多过去长期进口的品种已转为出口。(3)通过调整出口退税、进出口关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近来大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稳步提高,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效益看,实现了企业大幅亏损向大幅羸利的转变。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万亿元,是2002年的3.4倍,年均增长35.5%;上缴税金1.45万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年均增长23.4%。2003年至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7%,预计今年达到5.1万亿元,增长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6.2%。这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同时,还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在“三农”方面,取消了长达2600多年的农业税,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在金融方面,实施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在境内外上市,基本完成资本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这些改革不仅对本轮宏观调控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改善民生方面,实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连续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步伐等。能够办这些事,都得益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大家普遍认为,这几年宏观调控最显著的成效,是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如果不及时进行宏观调控,粮食供求将难以保持基本平衡,煤电油运紧张的局面将难以缓解,投资过快增长很可能已经演变为经济全面过热,土地占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都将更加严重,经济社会发展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

大家还认为,这轮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加深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加深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防止经济大幅波动的认识,加深了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关系的认识,增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从长远看,思想认识上取得的收获更为珍贵,影响也更为深远。

二、对社会上有不同看法的原因分析

目前,社会上对宏观调控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宏观调控受到结构不合理的刚性制约,限制了政策效力的发挥;有的认为宏观调控取得重大成果,但不能解决体制和结构问题,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有的认为本轮宏观调控虽然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但成效尚不明显等等。社会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主观上存在一些模糊或错误认识。

(1)对调控范围的认识趋于泛化。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现在有些同志把政府管理和宏观调控混为一谈,甚至把宏观调控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把安全生产、卫生环保、食品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宏观调控不力,这是明显错误的。

(2)对调控成效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由于某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有的目标没完成或超过了,有些人就全面否定宏观调控的成效。比如,看到股市持续攀升或房价高居不下,就认为宏观调控没有效果。这些人不仅没有看到资产价格上涨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且也否定了经济平稳增长、财政大幅增收、就业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等方面的巨大成绩。

(3)对宏观调控出现“审美疲劳”。本轮宏观调控注重采取预调、微调、“点刹车”的方式,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把不少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部门工作的同志,对调控成效的感受不明显。也有些人停留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上,认为宏观调控就是要把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下来。

(4)受自身利益影响抱怨宏观调控。比如,股市、房市上涨,没有股票和房子的人怨言就会多;相反,如果股价、房价下跌,拥有股票和房子的人同样也会抱怨宏观调控没搞好;甚至一些利益集团为了利润最大化,故意制造舆论,企图干扰宏观调控。

其二,客观上一些深层次问题制约了调控效果。

(1)市场体系不健全。我国宏观调控是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进行的,市场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对一些宏观政策变化不敏感。比如,企业对资金价格变化反应不灵敏,影响了利率等金融调控手段的效力。又如,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滞后,不少重要能源、资源的价格长期被低估,企业缺乏节约的动力和积极性,必然影响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

(2)管理体制未理顺。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够清晰、政绩考核体系不健全等,有些政府特别是一些地县级政府对调控措施的落实不积极,不到位,甚至有抵触情绪。在控制投资、调控房价、节能降耗、治理污染等问题上,不同程度存在着“上头热、下头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情况。比如,中央要控制流动性过剩,一些地方政府为突出政绩,相互攀比,低水平招商引资,影响了调控效果。

(3)各地发展不平衡。我国各地发展状况千差万别,宏观调控必须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比如,既要控制投资增长,又要支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及东北振兴,各地反映不一样。又比如,不同地方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不一样,能源消耗的差异很大,对节能减排的反映也就不一样。

(4)国际因素不可控。随着国内外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增强,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近几年全球流动性过剩,能源、矿产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股市、房市波动,对国内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对此,我们只能沉着应对,趋利避害。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有些宏观调控工作不够配套也影响了效力。比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缺乏相应的补偿政策,基层工作很棘手;目前投资资金来源中,三分之二是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仅靠央行收紧银根,很难控制住投资总规模;有的调控政策宣传解释不够,有的出台较仓促,还有的统计指标不健全,都容易引起社会上的不同反映。

三、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与会同志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引导舆论。正确认识和评价宏观调控,对统一人们思想是十分必要的。要统一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宏观调控成效的评价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建议宏观调控部门要认真总结宏观调控的作用、特点、成效和经验,加大公开宣传力度。同时,要敢于抑制媒体的负面炒作和不实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2)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调控政策的科学性。这是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前提。建议对重大课题和发展改革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要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学者进行系统性论证。要深入调研,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搞透。比如,当前要对资产泡沫、收入差距、国民经济潜在增长速度等问题认真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有些政策应认真听取有关研究机构的意见,以利于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狠抓政策落实,增强宏观调控的执行力。这是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关键。要切实改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与选拔办法,强调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和保护环境生态等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提高政策的配套性。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的监督考核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对政策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要追究责任,维护中央宏观调控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加大改革力度,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完善调控。这是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的治本之举。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靠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要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还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固定资产投资体制和管理办法。抑制出口增速过快,不仅要深化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资源垄断。扩大消费需求,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统计、信用体系。要进一步改进统计的方法制度,健全经济结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完善监测考核和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统计信息的评估、引导和监督作用。同时,加快建设鼓励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是解决目前市场监管中存在的“管不过来、管不好”等难题的根本之策。

(此文系2007年11月与国务院参事、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工贸司司长陈全生等同志合作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