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不是误会,年没有倒退

年不是误会,年没有倒退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没有理由不躁动不安,没有理由不情绪激动。1992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经济运行又一次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进也难,退也难,中国面临选择!这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的共同心声。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本世纪末最后一次党代会,也是本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党代会。
年不是误会,年没有倒退_世纪末中国“探戈”:问题与对策

历史的车轮隆隆驶向21世纪的终点站。有人说,每到世纪之末,社会便会出现大的震荡,历史便要发生新的转折。

当我们翻开1997年的第一页日历,我们曾有过许多困惑;当我们翻开1998年的第一页日历,我们曾有过许多担忧;而当我们翻开1999年的第一页日历,我们虽然没有完全如释重负的感觉,但却感到踏实。中国的老百姓不再只关心奖金的多少,物价的涨落,而开始与中国的高层领导一起关注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改革的进程。

我们面临着世纪末的冲刺,面临着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面临着21世纪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人没有理由不躁动不安,没有理由不情绪激动。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激动人心的1992年。就在中国的改革遇到阻力、经济面临危机的时候,一位杰出的共和国老人、当时已88岁高龄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再沉默了。这位信奉“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实干家,从时代的高度,从客观的历史规律出发,果断地敲响了垄断中国43年的计划经济的丧钟。

世界震惊了!

中国沸腾了!

从南国到北疆,从首都到乡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古老大地上,再次激荡起改革开放的长波阔浪。各行各业、各省各市的干部群众,都在按市场经济思考问题,按市场经济转换脑筋。市场经济,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大潮。

1992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犹如一支强心剂,给中国经济注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新的经济高速增长浪潮,199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由1989、1990年的4%,1991年的7.7% 一跃达到14.2%,超过了1988年11.2%的增长速度,当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接近24000亿元。

但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熏陶下的中国人,对市场经济太缺乏了解。许多人(包括相当级别的地方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以为搞市场经济就是建市场、办公司、搞开发,加上致富心切,使许多地方的经济改革成为“没有航标的航船”,乱撞者有之,瞎碰者有之,违法违纪者也有之。于是,就在各级政府轰轰烈烈争投资、立项目、搞开发之际,就在中国老百姓热热闹闹买股票、炒房地产、办公司之际,中国经济突然陷入了通货膨胀、市场疲软、企业亏损、财政赤字的泥沼。虽然后来中央迅速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控制住了过热的经济,但市场疲软继续加剧,企业亏损更加严重,工人下岗逐渐增多……

中国的经济运行又一次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经济一共出现过4次“过热——紧缩——放开——过热”的循环。1984年,我国在“洋冒进”的影响下,一年投放了262亿货币,结果当年就经济过热,物价猛涨,第二年被迫进行了全面紧缩。1986年初,工业生产掉入谷底,全国一片恐慌,在发展和放开的双重压力下,信贷规模再次膨胀,到1987年秋季,又不得不实行紧缩信贷、紧缩财政的“双紧”方针。1988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滑坡,货币投放的闸门又一次打开,结果酿成七八月份的全国性抢购风潮,引发以后两年多的治理整顿。1992年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怎么也会陷入这个“过热——紧缩——疲软”的“怪圈”呢?

要发展,就要加快速度;速度快了,经济又过热;过热了就要调整,调整又降低了速度。中国人困惑了:中国,你难道真的是一头跑不动的老牛,一辆跑不快的破车?

有人把黑锅扣在了市场经济的头上,认为市场经济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而有些居心叵测的洋人则不无幸灾乐祸地说:中国人驾驭不了市场经济。他们甚至断言:中国不搞改革是等死,搞改革是找死!似乎中华民族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中国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要么维持原有格局,用行政手段平衡经济的冷热循环;要么继续深化改革,用市场经济调控经济的发展。

进也难,退也难,中国面临选择!

但是后退没有出路,没有哪个中国人愿意倒退到那个捏着肉票买肉,拿着布票扯布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哪个中国人愿意再过那种吃饭靠分配,穿衣清一色的贫穷生活。带领中国人推翻了旧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这次注定要带领中国人奔向富裕的新生活。

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不走回头路!这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的共同心声。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本世纪末最后一次党代会,也是本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党代会。因为它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择了改革开放、1992年的十四大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样,这次大会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十五大一锤定音:中国人不走回头路!

中国人松了一口气,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人松了一口气,全世界关心与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人松了一口气: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决心不变、立场不变、方向不变!

国内外都一致把十五大列为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的十四大并列的第三次选择、第三次思想解放。确实,这是在中国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许多人陷入困惑彷徨境地时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受到挑战时作出的果断决定。许多人都不会忘记,从1995年开始,社会上就陆续出现所谓的“反思”思潮。“反思”的中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姓“公”与姓“私”的问题。一些人提出,我们搞市场经济,还要不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我国现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逐日增多,这会不会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1992年掀起的新一轮改革大潮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如果认真剖析这种思潮,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1992年初姓“社”与姓“资”问题的翻版。十五大一语中的: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如果说十五大是给了全世界一颗定心丸的话,1998年3月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和3月5日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则是给全中国人的一支强心剂。在2944名人民代表出席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前总理李鹏说:回首五年的工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九届全国人大再一次肯定了我们改革开放的选择是对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选择是对的。

江泽民主席坚定地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那时,中国将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人民将达到现代化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的复兴。”“要奋斗要发展,就会有困难有风险。但是,任何困难和风险都无法阻挡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这个雄心壮志不仅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必将胜利地达到现代化的光辉彼岸。”

1998年3月19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推出新一届政府“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施政纲领。面对600多名中外记者,朱总理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袒露自己的决心:“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步伐更快的新一轮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国有企业3年扭亏进入倒计时;

金融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政府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国务院率先行动,精简分流人员50%: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紧锣密鼓;

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住房制度改革登台亮相,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宣告结束;

医疗制度改革浮出水面,公费医疗即将寿终正寝;

财政税收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费改税着手实施……

美国《侨报》发表题为《中国奏响跨世纪进行曲》的社论说:继中共十五大选举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之后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领导班子,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实现中共十五大确定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澳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杨汉勇先生认为,在新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中国将会更深入地进行改革开放,为中国今后的繁荣和稳定提供有力的保证。

如果说1997年是我国内政外交极其辉煌的一年,1998年则是我国政治经济改革具有突破性质的一年。历史注定把太多的辉煌定格在1997年,也注定了把更艰巨的使命留给了1998年。市场经济不是吃人的狼,也不是温顺的羊,而是一匹需要驯服的野马。改革遇到的困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克服,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新问题,则也只有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决。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