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欧洲,芬兰的研究民族史诗和传说的旧学迅速接受了这个名称,使之进入了芬兰民俗学的科学领域。稍后,意、法两国相继接受了民俗学这个科学名称,使欧美首先普及了Folklore的名称。
民俗学名称的由来_中国民俗旅游

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学科的专有名称首先出现于英国,它的英语原名是Folklore。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W.J.Thoms)于1846年用萨克逊(Saxon)语的两个词合成的,这两个词是Folk加Lore。原来这个名称的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the Folk),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在1846年以前,英国考古学者与嗜古学家对古老的风习十分注视,但是对这种人文事象的称呼却异常分歧。18世纪中期以来比较普遍的名称是“民间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鄙称为“贱民古俗”(Antiquities vulgares)甚至称为“古物”。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相近相邻或通用的名词流行于学术界,如“民族学”“神话学”“民间口头文学”“残存文化”等等不一。当汤姆斯创造了这样一个新颖而确切的名称之后,立即在英国学术界得到普遍承认和运用。特别是到了1878年10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民俗的学术机构时,便将这个新名称命名为“民俗学会”(Folklore Society),从此这个名称获得了国际的承认。

Folklore一词首先在使用英语的各国及当时英国的殖民地、附属国得到承认。随着英国民俗学会由汤姆斯主编的会刊《民俗学刊》的传播,在大约十年的进程中有了较大范围的普及,到1888年美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刊行了民俗学杂志后,这个名称已广泛使用。

在欧洲,芬兰的研究民族史诗和传说的旧学迅速接受了这个名称,使之进入了芬兰民俗学的科学领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相继普及了这个名称。德国从中世纪以来到浪漫主义派时代,以民众歌谣与民间故事为中心的神话学派的搜集活动十分活跃。19世纪初,格林兄弟的雅各·格林(Jacob Grimm)为德意志现代民俗学奠定了基础,但是那时由于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民俗学动态有浓重的民族心理学倾向。直到19世纪90年代,德国接受了Folklore的科学名称及概念,1890年成立了柏林民俗学协会后,才使其走上了独立科学的道路。1898年伊拉·雨果·梅耶尔(Elard Hugo Meyer)的《德国民俗学》的出版,标志了这个国家的民俗学在名称上与国际统一了。意大利的早期民俗学是19世纪初从对民间文化的赞美和崇拜开始的,因此意大利民俗学者十分重视民间故事与民歌的调查研究,即使是宗教信仰的民俗内容,也只注视圣歌与戏曲。意大利与法国一样,以它们自己研究的学科与英国创立的民俗科学相抗争。意法两国学者较长时期沿用了“传统学”(Traditionism)这个名称,我国留法民俗学前辈学者、杨堃博士把这个名称又译做“成训主义”或“民间成训”,这便是意、法早期民俗学的名称。稍后,意、法两国相继接受了民俗学这个科学名称,使欧美首先普及了Folklore的名称。

在亚洲,应当从日本民俗学谈起。明治维新时期,以坪井正五郎为中心的东京人类学会成立后,这个学会以“土俗研究”为宗旨展开了活动。1890年,坪井在他的《伦敦通信》中提出:土俗学等于民俗学;并预示未来将准备使用民俗学一词作为学术名称。但是,在日本同时又把Folklore译作“俚谚学”或“俗说学”。当英国乔治·劳仑斯·高莫(L.Gomme)的名著《民俗学概论》于19世纪末传入日本后。日本学者找到了两国民俗学研究的相似之处,对译名“民俗学”才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19世纪初,日本民俗学先驱柳田国男在他的著作中便广为运用了“民俗学”这个日译名,从那时起“民俗学”这一学名便成为日本学界通用的名称。

在我国,不仅“风俗”一词,古已有之,就是“民俗”一词,也早在古文献中使用了。在《礼·缁衣》中的“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句,也是民间习俗的概念。《史记·孙叔敖传》记“楚民俗,好庳车”;《汉书·董仲舒传》载“变民风,化民俗”;《管子·正世》中也说“料事务,察民俗”;《韩非子·解老》中也提到了“民俗”字样。可见,在我国古代,虽然还不可能有“民俗学”的科学门类的概念,至少“民俗”这个概念则早已确立了。

至于Folk-lore这个名词传入我国,也并不是在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之后;据学者们考察,早在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前四年,有一位名叫德尼斯的英国学者便在《中国评论》上发表了民俗学的论文,同时传入了这个名词。1876年,他的《中国民俗学》一书也于中国香港出版。但是,在当时,这个英文名词并没有引起学术界更多的注意。直到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才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学科专业名词。提到“民俗学”的原文有两处,即:

“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

“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

这里正式使用“民俗学”应当说有两方面的来由,一方面,我国古代就有“民俗”一语,并非生造词汇,沿用于学科名称,也较为恰当;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名称也是从日本译名“民俗学”得到的借鉴,因为他们比我们早使用了30年。尽管如此,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民俗学机构时还是叫“风俗调查会”。后来,又有了一些必要的争论,主导思想倾向于创制一个具有通俗特点的称呼,因而又分别主张把它叫做“民俗学”“谣俗学”“民间学”“民学”“民间文学”等。直到1927年11月,广东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翌年3月21日出刊《民俗周刊》后,“民俗学”这个名称才逐步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承认和广泛使用,直至今日。

民俗学的科学名称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社会学科,标志着这门科学适应了人类进步、社会变革的需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传承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