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维生素名称的由来

维生素名称的由来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奶中可能含有一种生命所必需的物质,生物体缺乏就会死亡。鲁宁一次偶然的发现,揭开了研究维生素的序幕。中文译名开始时称“维他命”,后来改为“维生素”。但是,20世纪初,维生素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部分原因是当时正处于细菌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医学界首次确定了许多疾病是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侵入人体所致,并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微生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开始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维生素名称的由来

1880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实验室里,来自俄国的研究生鲁宁正对着两笼喂养的实验老鼠沉思。一笼老鼠活蹦乱跳,另一笼一动不动地静卧着,全身不时地痉挛抽搐,眼屎满眶,奄奄一息。令鲁宁迷惑不解的是,这两笼老鼠都喂以被公认的营养要素:蛋白质、糖类、脂肪、盐和水,一样都不少。唯一的区别是,一笼老鼠喂的是稻谷;一笼喂的是精白大米,这食不厌精的一笼,大多数老鼠却只活了几个星期都一个个地死了。“当、当”——墙壁上的挂钟敲了两下,已是半夜2点了。鲁宁这时才感到肚子饿了,原来还没吃晚饭呢。于是,他取来几片面包,往嘴里塞,又喝了口冷牛奶。冰凉的牛奶进口不禁让鲁宁感觉一阵牙颤,于是,他随手将剩下的牛奶往第二只笼子里一倒,便回去睡觉了。

第二天,鲁宁回到实验室,惊奇地发现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并没有死,相反,有的还竖起耳朵,起来活动了,眼内的分泌物也少了。鲁宁感到迷惑不解,如果按前几次的实验结果,第二笼的老鼠早该死了,今天怎么了?他不经意间环顾四周,桌上的空牛奶瓶提醒了他,是不是昨天冰冷的牛奶救了它们呢?于是,他索性继续给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加喂牛奶。3天后,这些老鼠个个和第一只笼子里的一样活蹦乱跳。

为了证实牛奶起死回生的功用,鲁宁重新设计了实验,把老鼠分为3组:第一组喂以稻谷;第二组喂以精白大米加牛奶;第三组只喂精白大米。结果,第一组、第二组老鼠健康地活着,第三组老鼠如先前的实验一样慢慢地死去了。

img54

英国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

鲁宁写了一篇论文,认为精制过的食物反而比普通食物营养差,仅用蛋白质、糖类、脂肪、盐、水喂养,不能维持生命。牛奶中可能含有一种生命所必需的物质,生物体缺乏就会死亡。鲁宁一次偶然的发现,揭开了研究维生素的序幕。1905年,荷兰人哈林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1906年,英国生化学家霍普金斯重复了26年前鲁宁的实验,并提出牛奶中含有一种“必需食物因子”,此物质为醇溶性有机物。他认为,天然食物中除已知的基本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和水)外,还含有少量当时未知但为生命所必需的其他物质,此即现在众所周知的维生素。

霍普金斯1861年出生于英国南部,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十几岁就去医院当杂工。由于他勤奋好学,受到医院实验室主任的赏识,破格提升为实验员。1888年,他被保荐到伦敦大学读医科。1898年进入剑桥大学任教。1901年升为教授,专心研究人体健康和营养素的关系。

霍普金斯关于“必需食物因子”的论文在《生理学》杂志上发表,指出“必需食物因子”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物质,由于其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尽管需要量很少,但必须由食物供给,人体如缺乏,会出现相应的各类症状。

1909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斯特普用脂肪食物喂养实验兔时发现,在蛋黄中的某种脂溶性物质对于生命是必需的。不久,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和麦克科伦在试验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他们给这种物质取名为“脂溶性A”,并指出其对动物生长是必不可少的,还可预防干眼病。

1910年,日本生化学家铃木梅太郎从米糠中提取出抗脚气病的有效成分“米胶蛋白”。

1911年,荷兰医生艾克曼和他的助手格利恩斯成功地从米糠中提取了一种保护机体免受脚气病之苦的因子,又发现它能溶解于水,故称其为 “水溶性B”。

1912年,波兰化学家芬克在伦敦李斯德研究所,从1吨米糠中提取出仅仅5克之前艾克曼所提到的抗脚气病物质的纯品,并证明该物质是一种胺类(amine),是维持人类生命(vita)的绝对必需品,于是命名为“生命胺”。

同年,布里斯托大学生化学讲师尼伦斯坦因,建议把生命(vita)和胺(amine)两字联系在一起,而衍生出一个新的名字vitamine(维他命)。

1920年,德国科学家德拉蒙德统一命名时,为了准确、简单化,并尊重芬克的工作,将vitamine一字中的字尾“e”去掉,表示与胺没有化学结构上的直接联系,改为“vitamin”,并结合麦克科伦所定的字母顺序A、B、C、D……来命名陆续发现的维生素。中文译名开始时称“维他命”,后来改为“维生素”。

1929年,霍普金斯因发现维生素的巨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是,20世纪初,维生素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部分原因是当时正处于细菌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医学界首次确定了许多疾病是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侵入人体所致,并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微生物。在“重视病因证据可见”思想的影响下,很难想像疾病也可能因体内缺乏某种物质所致,关键的是人们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维生素的“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开始引起医学界的关注。战前入伍的健康士兵,战争结束时因食品短缺在大范围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疾病,而这又不是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人体大量需要的营养物质缺乏所能完全解释的,于是人们又将目光投向了维生素。20世纪初,维生素的研究和开发进入了又一个高潮。

img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