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火中的古建筑保护

战火中的古建筑保护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战火中的古建筑保护——麦地村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抗日战争爆发后,硝烟炮火弥漫祖国大地,大量房屋建筑毁于敌人的炮火与炸弹之下,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文化遭到空前惨重的破坏。抗战胜利后,营造学社也宣告结束。
战火中的古建筑保护_麦地村中国营造学社旧址_寻访昆明抗战旧址

十六、战火中的古建筑保护——麦地村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抗日战争爆发后,硝烟炮火弥漫祖国大地,大量房屋建筑毁于敌人的炮火与炸弹之下,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文化遭到空前惨重的破坏。而就在此时的昆明,一个专门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恢复了工作。他们在社会动荡、交通阻隔的艰难条件下,继续在西南的山川田野间寻找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老建筑,进行细心勘察,测绘照相,归纳整理,研究对比,记录在案。

这在外人看来近乎是天方夜谭的工作,他们却认为这正是抗战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战争不仅是军事经济的较量,也是文化的较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古建筑正是民族的瑰宝。

成立于1928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最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传统古建筑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学术团体。重新恢复工作的中国营造学社当时只有六个人——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刘致平、莫宗江和陈明达。

卢沟桥事变”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还在山西进行野外调查,正沉浸在发现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的喜悦之中,却不得不中断了考察,匆匆回到北平。没几天,日军占领了北平。1937年9月,梁思成一家及刘敦桢悄然离开了古都,西迁昆明。

梁思成一家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住在巡津街9号一所名为“止园”的宅院里,并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支持下,重新恢复了工作。

营造学社在昆明恢复后所开展的第一项研究工作,就是对昆明的古建筑进行调查,由于梁思成病未痊愈,行动不便,外出调查由刘敦桢率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进行。那时,昆明城内及附近郊区有不少明、清寺庙及佛塔遗存,这些都给学社的就近调查提供了许多良好的机会。

1938年10月至11月,经他们调查的古建筑有圆通寺、土主庙、建水会馆、东寺塔、西寺塔、真庆观大殿等50余处,几乎涵盖了昆明主要的古建筑。他们不仅从实测资料中对比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建筑特点与风格,而且从昆明地区的历史发展、民族传统、地理特点、自然资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1938年底,刘敦桢还率队到滇西北9个县,对140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其后来发表的《昆明及附近古建筑调查日记》及《云南之塔幢》等著作,就是那一段时期中他们辛勤工作的部分成果。

1939年初,营造学社被纳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的编制,梁思成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而史语所设在昆明北郊龙头村,为了利用史语所丰富的图书资料开展研究工作,中国营造学社搬迁到昆明北郊龙头村附近的麦地村兴国庵。1939年初至1941年底,中国营造学社以兴国庵为基地,在此工作生活了近三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img26

兴国庵营造学社工作室

初到麦地村时,他们的工作室设在娘娘殿,梁思成一家住在兴国庵内大殿旁一间泥土铺地的小屋里,屋子潮得可以浸出水来,只好在地上撒些石灰。而刘敦桢一家则另住在镇东的瓦窑村一家范姓农民的楼上。刘致平也住在瓦窑村头一所三间四耳上下厦式民居内。由于不知道战争何年何月结束,归期遥遥,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着手在棕皮营建盖了住房。

那段时期,梁思成、刘敦桢率队对四川、西康古建筑进行了野外调查。半年时间,跑了35个县,调查了古建、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730余处。当调查队回到兴国庵后,便开始整理大量的绘制图纸和文字资料,许多材料还需查证分析,简陋的殿堂内一片繁忙的景象。

抗日战争以前,营造学社关注的主要是皇宫、官署和寺庙道观,民用建筑未予重视。然而,从北京到昆明经过无数乡镇农村的旅途,打开了研究人员的眼界,使他们认识到中国民居在建筑学上的特殊重要性。各种住所的特色,它们同住户生活方式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各个不同地区的变化,都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营造学社开始了对民居的研究工作,龙头村一带的民居成了调查研究的蓝本。

中国营造学社驻扎兴国庵两年左右,由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搬迁,营造学社也只有随之离开了兴国庵,离开了他们仅仅居住了一年的新居。

2000年,当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找到这个依然存在的“兴国庵”时,这座建筑已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而且被分割使用,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仍旧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出人意料的是,依据营造学社留下的老照片反复对比,居士们用于供奉佛像菩萨的那个庙堂,恰好是当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室——娘娘殿。老照片上的娘娘殿窗子没有窗页,空空的,只有一横竖八的几股钢筋。所谓工作台,其实就是一块块宽大光洁的木版,用各种式样的桌子支撑着两端而已。

更令人高兴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位于棕皮营的住房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座住房由两座相对的独立平房组成,三间正房坐西向东,两间附属用房则坐东向西。功能齐全,美观实用。在正房的南侧,连接着一所低矮一些的住房,有门与客厅相通,这便是后来他们的好朋友、哲学家金岳霖的住房。这所房屋的装饰部分与附近民居相比较,门窗较多,三间住房内全部安装了木地板,吊有顶棚,防潮而舒适,客厅里还设计了壁炉。尽管现在窗棂已经破损,壁炉陈旧不堪,地板也已残缺,但基本保存了60多年前的模样。

img27

棕皮营“梁思成、林微因旧居”现状

中国营造学社最终在四川李庄编纂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营造学社和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献给抗日战争胜利最珍贵的礼物。抗战胜利后,营造学社也宣告结束。他们在战争条件下挖掘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并为我们描述出传统文化的诗意,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体系,受到人民的敬重。因此,四川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棕皮营梁思成一家的自建住房和兴国庵分别以“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列为市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管部门还对这位建筑大师一生唯一自建的棕皮营住房进行了维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