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大公剧团”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大公剧团”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大公剧团”王芝琛正当抗日烽火在全国燃起之际,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成立,由郭沫若任厅长。成立“大公剧团”的主意出自于《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王芸生致词后,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身份出席开幕式的郭沫若走到台前,他对于“大公剧团”公演话剧《中国万岁》表示极大的欣慰。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大公剧团”

王芝琛

正当抗日烽火在全国燃起之际,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成立,由郭沫若任厅长。在这以后,各种形式的抗战宣传活动蓬勃展开。在抗战宣传中,话剧起了很大的作用,第3厅就直接组建了9个演剧队。

《大公报》汉口馆也组织了一个剧团——“大公剧团”。成立“大公剧团”的主意出自于《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大公剧团”的团长是马季良。马季良笔名唐纳,曾是上海电影界的活跃分子, 1936年应聘参加了《大公报》上海馆,任影剧副刊编辑,发表过许多影评文章。上海“八一三”战事以后,马季良也来到了武汉,受张季鸾之托,筹建“大公剧团”。马季良首先着手编写题为《中国万岁》的剧本,这原本是他1937年3月前往游击战区——冀察边区采访回来后就酝酿的剧本,所以只经短短两个月的时间,3幕国防剧《中国万岁》就编写完毕,与此同时,在他的操持下,演职人员一应俱全。于开排之前,5月12日《大公报》张季鸾、曹谷冰、王芸生在汉口普海春餐厅举行茶会,招待在汉口的戏剧界知名人士田汉、洪深、阳翰笙、孙师毅、马彦祥等60余人。张季鸾在会上阐述了之所以发起救济伤员募款公演之缘由和倡办“大公剧团”的意义。演出除售座券外,还售“荣誉券”,每张售价国币100元。

茶会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张季鸾偕王芸生过江赴武昌郭沫若住处探访,希望郭沫若对“大公剧团”的演出给予支持,并邀请郭沫若届时出席话剧《中国万岁》的首演式(郭沫若在其专著《洪波曲》中,记叙了张季鸾、王芸生的来访,还说由其夫人于立群亲自包饺子款待来客),郭沫若欣然同意。之后,话剧《中国万岁》正式排演,由应云卫、凌鹤出任导演,舒绣文担任女主角,饰演邓娣安,罗启戈由唐宝心饰演。

1938年6月16日举行了首场演出。虽然首场演出安排在晚上8点进行,但当天上午,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专门派人到《大公报》汉口馆购买荣誉券。他在致函中说:“……弟及内子特备国币200元,购荣誉券两张,作为纪念,并另捐300元,聊表赞助,尚祈察收为荷……”企业界的复兴实业公司、交通银行、大成纱厂、汉口警察局等,都踊跃认购荣誉券。另外,还有苏联驻华大使和夫人捐送国币200元。下午4时,热情的观众就已经陆陆续续来到维多利亚纪念堂的门前等候买票。天黑以后,维多利亚纪念堂灯火辉煌,不多时,剧场里已聚满来宾,秩序非常好。招待人员忙着向荣誉座前负伤战士代表献荣誉之花,场外还有不少没有买到入场券的观众……

晚8时整,《大公报》汉口馆编辑主任王芸生首先致开幕词,他指出本次公演的目的,一是募捐救护伤兵,二是为了扩大对抗战的同情与拥护。王芸生致词后,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身份出席开幕式的郭沫若走到台前,他对于“大公剧团”公演话剧《中国万岁》表示极大的欣慰。他用激昂的声调说:“这表示中华民族除了有抗战力量,还没有忘记创造文化,更表明了建国不忘抗战,抗战不忘建国。”郭氏以极壮烈的声音呼喊道:“今天的演戏,我们认为这是庆祝抗战胜利。抗战胜利万岁!抗战胜利万岁!!抗战胜利万岁!!!”身着红毛线外套、信仰社会主义的西方女记者史沫特莱,也兴奋地扬起双手高呼,会场的气氛极为热烈、激昂。

在《中国万岁》上演前,还加演了一些音乐歌舞节目。其中有30年历史的全国性文华铜管乐队的合奏,武汉合唱团的《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雄浑有力的歌声,饱含着全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自信。新疆歌舞团还演出了歌舞节目,表达了各民族同胞共同抗战的决心。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燕女士独唱《八百壮士》,她以那圆浑而富有弹性的悲壮声调唱着:“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在听众的“再来一个”的热烈掌声之中,周女士又唱了一支《松花江流亡曲》。在吴乐懿女士的钢琴独奏和怒潮乐队的管弦乐队合奏之后,音乐歌舞节目告终。

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3幕国防剧《中国万岁》开始了。此剧主要向人们说明的是:生活在向上和坠落交叉点的人们,民族的火焰可以使他们心灵发光,抗战的洪流可以将他们洗涤纯洁,最后成为中国的好儿女,争取胜利的真战士!尤其是舒绣文饰演的邓娣安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邓娣安用她最后一口气高呼着:“中国万岁”时,全剧便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闭幕。此时,“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高唱起来,这歌声在维多利亚纪念堂激荡,这歌声一直延长到全体观众完全离开会场。出席首演式的美国领事约翰达维说,在中国他第一次看到这么盛大的演出。英国代理领事步德毕也始终很激动。出席首演式的各界知名人士有邵力子、沈钧儒、邹韬奋、阎宝航等。

6月19日是“大公剧团”演出的最后一天,因为是星期天,共演日夜两场,场场爆满。日场音乐节目新添海星歌咏队量才歌咏《救国军歌》、《祖国进行曲》、《保卫家乡》及《打回东北去》。在晚场音乐节目前,仍由《大公报》王芸生致闭幕词。他除了简要总结演出情况外,还以“马革裹尸还”的精神,激励在场观众,乃至全中国儿女。王芸生的致词,不断被鼓掌声、口号声打断,整个维多利亚纪念堂响彻“打倒日本强盗!”“中国万岁!”的口号声。激动万分的李杜、刘多荃、萧同兹诸人当场认购荣誉券,并由黎莉莉、朱嘉蒂两女士逐一献荣誉花……

第二天王芸生为《大公报》汉口版撰写的社评,进一步表述了他的想法:“……斯巴达女士送丈夫出征,说:去吧,要么带着盾牌归,要么睡在盾牌上归!这就是‘马革裹尸还’精神,但还不够,更需要有‘前仆后继’的精神。我们所公演的《中国万岁》,便是阐扬这种精神。邓娣安在她丈夫战死沙场之后,立刻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继续与敌相拼,以至胜利的到来。这是中国女儿的一个新典型,斯巴达女士鼓励丈夫去死,我们中国女儿更要继续丈夫去死。这是‘前仆后继’四字的具体解释。现在已是我们保卫抗战的重要关头,中国的儿女们!我们要用前仆后继的精神,杀强敌,卫祖国!”

“大公剧团”此次公演从6月16日开始,至6月19日结束,4天之内演出7场,门票收入1.4万余元,全部购买药品分送给武汉各伤兵医院。演出费用3 000元,由报社捐助。

1938年秋,武汉大撤退,刚到汉口一年余的《大公报》迁往重庆。话剧《中国万岁》经重庆同行修改,由中国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排演,此时“大公剧团”业已退出历史舞台。

“大公剧团”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它在鼓舞军民团结抗战,起了不小的影响。

(原载1999年7月21日《大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