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定郡并制于沿秦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

安定郡并制于沿秦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秦昭王灭义渠,设置乌氏县,为本地区行政建制之始。固原北部和海原皆被羌胡所占。南北朝时先后属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涉及固原的有前、后赵,前、后秦和夏五个政权。夏时凉州牧镇安定,固原属凉州安定郡,并于“姚秦时之黄石固置长城护军”。西魏固原仍属原州,治高平。今固原有原州总管府之全境。
建制沿革_丝路重镇——固原

第二节 建制沿革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固原这块黄土地上繁衍生息。进入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六盘山东西,清水河、葫芦河、泾河流域等地都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40多处。

夏、商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固原属雍州之域,世居戎狄种落。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西周固原仍属雍州之域,关中以北称朔方,泾水以北称泾北,固原又称大原,为乌氏戎和义渠戎所居。所以,也称乌氏戎(当时也叫焉氏戎)国与义渠戎国。

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与战国时期,始置郡县。战国时,秦昭王灭义渠,设置乌氏县,为本地区行政建制之始。秦始皇时属北地郡,境内仍有乌氏县。郡县区别不在大小,而在郡远县近,郡荒陋县富庶。所以,这时郡的地位比县低。战国初二者平行,直到战国中期,才郡下设县,成为郡县两级制。县下设乡、里、邑等。固原始置乌氏、义渠二县,这便是固原地区最早的县的建置。

秦(前221~前206年),秦时地方仍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固原属北地郡,郡治义渠,有义渠、乌氏二县。

西汉(前206~8年),西汉初,地方仍沿袭郡县制,郡有郡守(景帝时更名太守)等职;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基层十里为亭,十亭为乡。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有刺史一名。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隶凉州,领县二十一,属固原的有高平、乌氏、月氏道、朝那四县。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新,并更换大部分地方名称,改高平为铺睦,乌氏为乌亭,仍属安定郡。

东汉(25~220年),由于北方羌族起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安定郡寄理(今陕西省武功县美阳故城);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又迁寄扶风郡界(今陕西省彬县);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安定郡迁治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领八县,属今固原地区的有高平第一城、乌氏、朝那三县地。三国时属曹魏雍州安定郡,郡治仍在临泾,领六县,属本地区的有朝那、乌氏二县,今固原县北部和海原县,均被羌胡占据。

三国(220~280年),魏蜀吴三国时期,固原属曹魏雍州的安定郡,郡治仍在临泾,辖六县。属固原的有朝那、乌氏二县。固原北部和海原皆被羌胡所占。

西晋(265~317年),分全国“凡十九州,郡国一百七十三”。司州以司隶校尉统之,州统郡。固原属雍州的安定郡,郡治临泾。领七县,属固原的县有朝那、乌氏、都卢(今隆德县东北)。海原和固原三营以北全属羌胡,隆德、泾源西南大部分地属略阳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年),前赵分安定郡及汧增设陇东郡,以高平立朔州牧以镇守。南北朝时先后属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涉及固原的有前、后赵,前、后秦和夏五个政权。前赵时固原属雍州之安定郡(郡治临泾)和分安定及汧增置的陇东郡,又以高平(今固原)立朔州牧以镇守。后赵时固原仍属雍州安定郡,辖七县,属固原地区的有高平、朝那、乌氏、都卢四县。由于北方统一,朔州牧北迁。前秦时固原属雍州安定郡,郡治临泾,属固原的有乌氏、都卢等县。后秦时固原属北雍州之安定郡,郡领十二县,属固原的有高平、朝那、乌氏、都卢四县。夏时凉州牧镇安定,固原属凉州安定郡,并于“姚秦时之黄石固置长城护军”。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固原属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地域。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镇置原州,并置高平郡和县,均治高平。原州领高平、长城二郡;高平、里亭、黄石、白池四县。固原属原州高平郡的有高平县(今固原)、里亭县和长城郡的黄石县、白池县(均今彭阳县境)。西魏固原仍属原州,治高平。改高平郡为太平郡,改高平县为平高县,改黄石县为长城县,其余州县仍同北魏。北周置原州总管府,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六月,筑原州城。总管府领二郡、四县:平高郡领平高、默亭二县;长城郡治长城,领长城、白池二县。今固原有原州总管府之全境。仍仿西汉建置,全国设十二州和一个司隶(中央直辖区),向各州派遣刺史,下设郡县。县下设乡、亭、里,居户编为什伍组织,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

隋朝(581~618年),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平高郡属原州,同时废长城郡。大业三年(607年)以原州设置平凉郡,郡治高平,领六县,并改长城县为百泉县。属固原地区的有高平(今固原)、百泉(今沟口)、默亭(今固原南瓦亭)、他楼(今固原七营北嘴)。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府,以原州置平凉郡,治高平,统六县。

唐时(618~907年),地方分州、县两级,州有刺史,县有县令,县下设乡、里、保、邻。边缘要冲设都督府,都督兼管军民行政。贞观五年(631年)置中都督府,辖七州,贞观十年并三州,唯督四州。又根据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为十五道,道有巡察使,后改为按察使。固原属关内道的原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原州为平凉郡,乾元元年(758年)废平凉郡复为原州。广德元年(763年)为吐蕃占据,节度使马璘上表奏请迁徙原州治所于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城。贞元三年(787年)吐蕃筑原州城。贞元十九年刘昌于平凉县(今安国镇)置原州,并筑城。元和三年(808年)移临泾(今镇原)。大中三年(849年),康季荣收复关陇,原州治所复迁高平。唐末广明后,吐蕃再次占据,原州复迁治临泾,从此后久治临泾。唐代原州领高平、平凉、百泉、萧关四县。高宗时,于萧关置他楼县,神龙元年(705年)废,又置萧关县,大中五年置武州,中和四年(884年)侨治潘原。设置监牧使,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使,管南使、北使、西使、东宫四使五十监。监牧地东西约六百里,南北约四百里。天宝中,牧马总数达三十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七匹,内课马一十三万三千五百九十八匹。原州境内有七关:石门、驿臧、木峡、六盘、石峡、制胜、木崝,而萧关因置县不作为关。固原属原州的高平、百泉、萧关三县,其中西吉西北和海原西北都属会州的会宁县(今靖远境)。

五代十国(907~960年)时期,固原地区为吐蕃所据,“权于临泾县为理所”。

北宋(960~1127年),建制上全国设五道、京畿等二十四路,路辖府、州、军、监、县、城、寨、堡等。固原初属秦凤路,庆历元年(1041年),从秦凤路分置泾原路后,又属泾原路。下辖三军五州,属固原地区的有镇戎军、怀德军、德顺军、西安州及渭州西部和西北部的一部分。镇戎军治平高(今固原),领城一:彭阳城(今彭阳县);寨七:东山寨(今彭阳古城),乾兴寨(今彭阳交岔乡),天圣寨(今固原官厅乡),三川寨(今固原彭堡乡),高平寨(今固原彭堡乡曹洼至沈家河境),定川寨(今固原长城梁北端头营梁),熙宁寨(今固原头营川境);堡二:开远(今固原开城乡),张义(今固原张易乡)。德顺军,庆历三年以渭州笼竿城(今隆德县)置。领一县一城二堡。属固原地区的仅有三寨一堡:得胜寨(今西吉夏寨),隆德寨(原在今西吉硝河乡,天禧元年于今将台乡火家集置羊牧隆城,庆历三年改为隆德寨),怀远寨(今西吉偏城);中安堡(疑为今西吉什字乡红城子)。怀德军领一关七寨:萧关(今海原高崖乡故城);荡羌寨(今海原郑旗乡撒台境),通峡寨(今固原黑城乡苋麻河苋麻湾),灵平寨(今固原黄驿堡乡王浩堡),九羊寨(今海原李俊乡),通远寨(今海原罗川乡),胜羌寨(今海原李旺乡),镇羌寨(今西吉白崖乡)。西安州(今海原西安乡)辖四寨五堡:天都寨(今海原县城),临羌寨(似在今海原羊坊乡),宁安寨(似在今海原红羊乡),定戎堡(今海原干盐池乡),通会堡(待考),通安寨(似在今西吉蒙宣乡堡玉);同安堡(系通安寨管辖),绥戎堡(今海原关桥乡),啰没宁堡(约在今海原蒿川乡)。

金(1115~1234年),初以民兵合一的猛安、谋克为地方行政军事组织,等于内地的州县。后沿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为十九路,散九府,节镇三十六,防御郡二十二,刺史郡七十三,军十六,县六百三十二。后来,尽升军为州,或升城、堡、寨、镇为县。金代固原属凤翔路镇戎州、德顺州,平凉府的西部和北部,庆原路原州的西部和西南部,西夏的西安州等地。

德顺州(初治笼竿城)。宋为德顺军,初隶熙秦路,皇统二年(1142年)升为州,徙沿静宁。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隶凤翔路。贞祐四年(1216年)四月升为防御,十月升为节镇,曰陇安。属固原的有陇平县、隆德县(治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有得胜、怀远等寨。

镇戎州(治今固原)。本宋镇戎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领县二:东山县(宋东山寨)、三川县(宋三川寨);堡三:彭阳堡、乾兴堡、开远堡。寨八:天圣、飞泉、熙宁、灵平、通峡、荡羌、九羊、张义,皆属固原。

元(1206~1368年),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固原属陕西行中书省的开城府。至元九年(1272年)在开远堡设立陕西行中书省开成府路,至治三年(1323年)降开成府为州。至顺元年(1330年),开成州、平凉府、静宁州均隶属于陕西行中书省昌都总帅府,属今固原的有开成州(领开成县)、广安州(领广安县)、静宁州的隆德县和平凉所辖之华亭县(化平县并入华亭)西北部。

明(1368~1644年),明的建置机构,洪武初年仍沿袭元制。洪武九年(1376年)设“三司”,直属中央。全国共分十三布政使司(俗称省)和南京与京师两直隶。布政使司下分府(直隶州)、县(州)两级。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单设军政和民政合一的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及丞相制,权力归属六部。在军事要地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大抵每112人为一个百户所,1120人为一个千户所,5600人为一卫,明朝的二百万军队都编于卫所。卫所军官称卫指挥、千户、百户。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领八府、二十一州、九十五县。明初,固原属陕西布政使司、关西道平凉府之固原州。正统十年(1445年)七月,设固原巡检司,为平凉右卫屯地,并增设广宁苑。正统期间,因套虏阿渠入寇,于景泰元年(1450年)筑固原内城,成化五年兵备杨勉增筑。景泰二年(1451年)修复古原州废城。成化二年(1466年),河套毛里孩部攻陷开成县,并毁城垣,遂于三年(1467年)迁开成县于固原千户所。五年十月,升千户所为固原卫,隶属于陕西都指挥使,下辖西安、镇戎、平虏三个守御千户所。弘治十五年(1502年)秦纮筑外城,明朝升开成县为固原州。固原依“古原州”“故原州”转音而定名,取“固若金汤”之意,是固原得名之始。当时固原州、固原卫同治一城,仍隶属于平凉府,下辖在城、东山、南川、石仁、新兴、榆林、固原、底堡、彭阳、新增等。于成化十年(1474年),在固原州城增设陕西三边总制府驻城,后几经废置,至嘉靖四年(1525年)遂为定制,委总督大帅一员,负责节制延绥、宁夏、甘肃和固原四边重镇,统一指挥西北军务。

万历三年(1575年)石茂华始甃统左、右、中三千户所。成化五年因满四被平而“增一卫于固原西北西安废城”。移红古城游击于西安州,为西安守御千户所,“留兵戎之”,隶固原卫。成化六年又于固原增设兵备道。弘治十五年置固原州,并以成化三年废的开城县隶固原州。固原州辖西安守御千户所、镇戎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二年以葫芦峡城置,是今海原李旺)、平虏守御千户所和下马关。属固原者有西安、镇戎二守御千户所。隆德县(元属静宁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属平凉府)。泾源县仍属平凉府之华亭县。固原既为“九边”之一,成化十年又为“三边”总制。弘治十八年陕西镇总兵移住固原,又称固原镇。初领三卫:固原、靖虏(今靖远)、兰州。后增三卫:洮州、岷州、河州。

洪武三十年(1397年)置马政,行太仆寺。永乐四年(1406年)置苑马寺。平凉苑马寺领长乐等六监、开城等二十四苑。长乐监驻固原,今固原县境有开城苑(今头营)、黑水苑(今黑城镇)、广宁苑(今固原县城)、安定苑。明时今固原地区境分属于四藩王牧地:朱元璋六子朱桢楚蕃牧地在今海原县;养子黔宁王沐英牧地在今西吉县沐家营一带;十四子朱英牧地在西吉县旧营、新营一带;二十子韩王朱松牧地在今海原县韩府湾一带。

清(1616~1911年),清初建置基本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构分省、道、府、县四级。在一省或二省、三省常设一总督,管理军民政事,但以主持军事为主。总督下每省设一巡抚,作为一省的军政长官。并实行保甲制度,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

清代顺治初,固原州隶属于陕西省平凉府,不久改为固原道,三边总督、固原总兵、固原卫均驻固原城。康熙二年(1663年),陕、甘分治后,改属甘肃省平凉府。固原道保留卫归平凉府,驻平凉府的陕西提督移驻固原,后将固原道改为整饬平凉道,管理驿、盐务。雍正初,废固原卫。乾隆初,又改为平庆泾道,治固原。同治年间,又改为平庆泾固化道,移治平凉。同治十三年(1874年),固原州改升为直隶州,领硝河城州判,辖海城县(今海原县)、海城县丞(驻打拉池)、平远县(治今同心县下马关)。辖境相当于今固原地区海原、固原、彭阳县全部和西吉县北部、同心县南部。今隆德县和西吉县南部仍属静宁州。同治十年(1871年),清政府平定西北后,退入甘肃、宁夏地区的陕西籍回民军及部属近万人,迁至华亭县化平川一带安置,并筑城、驻军。同时划拨平凉、固原、隆德、华亭四州县边地设置化平川直隶厅,即今泾源县全境,隶属于平庆泾固化道。

中华民国(1912~1949年),民国初省制未变,改府为道,民国16年道废。全国设特别市及二十八行省,省辖市、县。固原属甘肃省之泾源道(清平凉府改),道治今平凉市,后又改为陇东行政专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固原(含彭阳)、隆德、泾源(原化平县,1950年改用今名)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专区,西吉、海原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专区。1950年5月,西吉、海原两县改属平凉专区。1953年9月,系平凉专区的西、海、固三县建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4年,新宪法颁布,根据宪法规定,1955年改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为固原回族自治州。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将甘肃省隆德县、泾源回族自治县(改泾源县)划拨固原,并改固原回族自治州为固原专区,辖西、海、固、隆、泾5县,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1968年,改固原专区为固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为固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固原县东部15乡设置彭阳县。此后,固原地区辖县变为西、海、固、隆、泾、彭6县。

2001年7月7日,国务院以国函[2001]80号文件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固原地区设立地级固原市的批复》。《批复》规定:一、同意撤销固原地区和固原县,设立地级固原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原州区;二、固原市设立原州区,以原固原县的行政区域为原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政府街;三、固原市辖原固原地区的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和新设立的原州区。固原撤地设市,这是全地区回汉各族人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喜事,也是固原地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为固原地区在新世纪实现新跨越和大发展创造良好机遇。

2002年7月,正式撤地设市,成立固原市。固原县2003年改名为原州区。2003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州区南部的什字路镇、蒿店乡、大湾乡划归泾源县管辖。2004年,中卫市成立,海原县划归中卫市。固原市现辖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原州区县(区)。2005年年底全市有20个镇、45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29个居委会,929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48.68万人,其中回族63.69万人,占总人口的42.8%。固原市现辖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原州区。2008年2月,又将原州区北部的黑城镇、七营镇、甘城乡划归中卫市海原县管辖。2009年7月,固原市政府批准将原州区所属的1个街道办事处重新划分为3个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由15个调整为23个。各县区共辖6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农村有891个行政村,城市有38个居委会。

另外,固原市有东乡、满、蒙古、朝鲜、藏、土、维吾尔、哈萨克、土家、羌、彝、布依、傣等10多个少数民族。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152.53万人,其中:男78.65万人,女73.88万人,农业人口129.74万人,非农业人口22.79万人,回族人口69.88万人,占总人口的4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