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基因的再造

上海城市基因的再造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是近代中国城市的象征,上海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就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在无数次文化碰撞与历史对接中,一道改造海派文化时植入新基因的切口诞生于1949年5月27日,这一天将1949年的上海近乎平均地划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段,上海在一年中发生了判若两人的变化。1949对于上海是重要的,这毋庸置疑,想要读懂今天这座城市为何能够如此嚣张跋扈而又如此自怨自艾,上海的1949,是不可越过的篇章。
上海城市基因的再造_五千年历史切面:1949中国城市

4 海派文化的断裂与新生:1949上海城市基因的再造[1]

如今我能这样形容上海:

这是一个矛盾重重错综复杂的城市,一个肮脏而无辜,斤斤计较而不设防,毫无清规却等级鲜明的欧亚混血儿,一个充满传奇而又非常宿命的,充满成功和死亡诱惑的巨大战场,我能说它是个伟大的地方。

它之所以伟大,却不是因为以上的宏大,而是因为它从无数条喧嚣的街道,忙碌的大厦和闪烁的霓虹深处散发出来的哀伤。正是这种哀伤,综合了大街小巷里Art Deco闪闪发光的乐观与炫耀,综合了市民中坚韧不拔的市井计较,综合了通商口岸城市爆发的浮浅与嚣张。

它对自己的出身庆幸又厌恶,对自己的面容骄傲又自卑,对自己的归宿迷茫又计较,对自己的寂寞害怕又执着,对自己的将来期待又不敢期待……

——摘自陈丹燕《外滩影像与传奇》

有人说,“来中国,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从清王朝时期的租界辟设,到民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从抗战时期的风雨飘摇,到新中国成立的时代交替;从“文化大革命”的颓唐沉默,到改革开放后的生机勃勃……上海是近代中国城市的象征,上海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就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这座城市让人着迷,她的过去、现在抑或未来,她的经济、文化抑或风情,都是人们永不疲倦的话题。无数的电影、电视、学术、书籍都在试图描述上海那无以名状的魅力,如果要对这种魅力加以概括,我想最为准确的词语莫过于“海派风情”。上海是中国的西方文化输入基地,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开埠70年中经历了无数次中西文化的碰撞之后,“终于初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的非对抗相融合的历史格局”[2]。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上海因它“东方巴黎”的万种风情,在欧美的知名度超过了中国任何一座城市,旧海派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5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社会变革的发生,海派逐渐衰微,加之文化重心北移,至80年代末,旧海派已经沦亡。而在80年代末至今的20年里,伴随着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经历了基因再造的海派风情开始强势回归。

2009年的上海,早已在沉寂中苏醒,再次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身姿,依旧那么忙碌,那么繁华。然而,当用朝拜者的心情,坐在外滩档案馆阅读这座城市的历史档案,听着黄浦江上轮船汽笛声与那只海关大钟唱出的《东方红》交织一体的时候;当用拾荒者的心情,游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法国梧桐夹道的树影中时而闪现面面红旗的时候,人们还是可以触摸到,上海那带着体温的肌肤上分明还有结着痂的伤疤——那是历史对接的痕迹。如果读懂这些辗转历史之中留下的瘢痕,就能明白,为什么洗尽铅华后的上海,如今却多了几分淡淡哀伤。

在无数次文化碰撞与历史对接中,一道改造海派文化时植入新基因的切口诞生于1949年5月27日,这一天将1949年的上海近乎平均地划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段,上海在一年中发生了判若两人的变化。1949年的上海,像一个家道败落的小妇人,最后的一点财富也被人卷走去了台湾,不得不重新开始她的人生,虽然不舍,却还是脱下了那件沾满脂粉,也沾满污秽的旧旗袍,换上了崭新的黄军装,告别了五光十色、歌舞升平的风情岁月,从此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政府政权的交替,商业资本主义的转型,社会审美情趣的逆转,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1949年巨大的社会变革在上海轮番上演,旧海派文化开始沦亡,本已是欧亚混血儿的上海,再次被植入新的城市基因,海派文化从此经历了历史性的转折。1949对于上海是重要的,这毋庸置疑,想要读懂今天这座城市为何能够如此嚣张跋扈而又如此自怨自艾,上海的1949,是不可越过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