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水平偏低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水平偏低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赣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农业人口比重偏高的局面长期存在。除了人口增长上的数量变化之外,在赣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构成上,也呈现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脱贫致富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实际效果。图4-9 2009年赣州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教育水平概况教育投资对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水平偏低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一、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水平偏低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术界,早就出现过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争论。也有的学者通过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现实的考察,得出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结论:“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和造成社会的贫困化在于它带来更多的依赖人口。”[37]在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贫困发生与人口增长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相互关系。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以下,人口数量仍以每年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新生儿每年达1600到2000万。在赣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农业人口比重偏高的局面长期存在。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87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6.03万人,占79.36%。人口自然增长率8.03‰[38]。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在个别“养儿防老”等消极传统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区域,甚至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除了人口增长上的数量变化之外,在赣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构成上,也呈现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脱贫致富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实际效果。根据2007年赣州市扶贫办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赣南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受教育水平明显偏低,其中:文盲18.68万人,占6.1%;小学文化程度124.11万人,占40.6%;初中文化程度129.82万人,占42.4%;高中文化程度30.00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25万人,占1.1%(如图4-8所示)。

图4-8 2007年赣州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教育水平概况

历史发展的纵向层面上来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地属革命老区,贫困程度深、历史负担重、减贫难度大,并且曾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作出过巨大的牺牲。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城乡发展“剪刀差”等政策制度的倾斜下,赣南农村为“支持城市优先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奉献。正如周恩来总理1949年12月22、23日在《当前财政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一文中,对参加全国农业会议、钢铁会议、航务会议人员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过去我们的老解放区负担相当重,负担的时间也相当长,从抗日战争开始到现在,十二年来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目前,全国性的胜利很快就要到来了,那么是不是可以减少老解放区的负担呢?提出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但一时还不能实现。因为战争还在进行,新解放区的一切还没有组织好,土改尚未进行,税收工作也没有就绪,所以还是老解放区要负担得多一些,不能减少。”因此,赣南农村贫困地区所背负的沉重的历史包袱,给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从横向区域发展特征层面上来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属于特殊连片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扶贫难度大、扶贫工作见效慢等难题横摆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道路上。2007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联合调研时曾经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过概括,并指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是指因自然、民族、历史、政治等原因一般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39]当前,“增加教育投资,是穷人摆脱贫困最有效手段”的观点,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共识。其实,早在2005年赣南地区就开展了“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大专生”培养工作,经过几年的积累,成效显著。近年来,赣南地区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坚持每个县(市、区)办好一所示范性公办职校,在坚持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格局的政策倾斜下,使农村劳动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然而,由于赣南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因残因病因伤因亡而导致的贫困家庭数量较多,致使教育扶贫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从现实思想观念层面上来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在地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情况堪忧。2009年,江西统计局对省内“每百劳动力中(人)”[40]的教育水平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此次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在赣南地区,文盲或半文盲占5.1%,小学程度28.13%,初中程度51.39%,高中程度10.57%,中专3.14%,大专及以上1.67%(如图4-9所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通过在赣南地区实地调研,在《中国扶贫开发调查》一书中沉重地指出:“目前,赣南地区中小学校舍缺口面积为182.4万平方米,危房面积为286.62万平方米,有3万多农村中小学生租住校外民房,师资力量也严重不足。”[41]为了解地方实际,笔者实地走访了赣南地区的一些农村小学,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有的学校只有几名教师勉强维持着学校的运行,部分年级学生人数很少,两三个年级一起上课的现象较为常见,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监管,也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随着贫困农村地区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抬头,个别贫困家庭极不重视儿童教育问题,使得赣南农村贫困地区有陷入“文化沙漠”的危险。

图4-9 2009年赣州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教育水平概况

教育投资对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80年代出现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同时,“科教兴国”也成为中国政府不可推卸义不容辞的责任。“经济未动,教育先行”,教育是百年大计,提高人力资本优势是帮助农村贫困家庭走上富裕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赣南地区高度重视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与智力支持,截至2010年,赣南地区“共在扶贫开发重点村招收及培养中专生1967人、大专生3465人,累计投入资金2165.87万元”[42]。然而,赣南农村贫困地区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在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不足,急需改进。一方面,必须在教育培训靶向瞄准设计上,找准农村贫困人口这一目标。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日益深化,农村贫困人口体现出“分布极散”的特征,再加上大量农村人口迁出贫困区域,致使地方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不利态势。而教育扶贫成效显著,有的学者曾经从政府“投资”与“效益”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投资教育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具有重要显著效果”的结论:“政府扶贫支出按投向看,扶贫投向各领域的投资都促进了贫困率的下降,其中投向科教文卫扶贫支出滞后一年后对贫困率下降最为显著。”[43]因此,必须在教育扶贫对象上瞄准目标人群。另一方面,必须有效破解教育投资的滞后性,严厉打击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的侵袭。虽然近年来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但是,由于客观自然地理条件、长期历史遗留负担等因素的存在,贫困农村地区对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在农村儿童义务教育阶段,有的家庭出于经济贫困的无奈,只能让孩子从事农业活动或带着孩子外出务工,到高中阶段之后贫困农村学生“流失率”明显上升,情况堪忧。笔者以赣南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为例分析,既可以对赣南地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情况进行初步考量,也可以对赣南农村贫困地区未来一段时间人力资本在可持续减贫中作用的发挥进行初步的预测。

根据笔者在赣南农村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对于“您对本村小学教学效果满意程度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如图4-10所示:

选择“非常满意”(选项一)的人数共计77人,占全体总数的10.77%;男性有59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1.78%;女性有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5.67%;书记有2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1.93%;党员有2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1.56%;群众有29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2.61%;学生有3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2.09%。

选择“比较满意”(选项二)的人数共计196人,占全体总数的27.41%;男性有13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5.94%;女性有5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9.72%;书记有4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9.47;党员有8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5.56%;群众有7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3.91%;学生有121,占该群体总数的339.54%。

选择“一般情况”(选项三)的人数共计243人,占全体总数的33.99%;男性169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3.73%;女性有4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3.33%;书记有1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5.79%;党员有6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0.22%;群众有7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2.61%;学生有90人,占该群体总数的29.41%。

选择“不太满意”(选项四)的人数共计74人,占全体总数的10.35%;男性有5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0.18%;女性有15人,占该群体总数10.64%;书记有1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2.28%;党员有22人,占该群体总数的9.78%;群众有3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4.78%;学生有3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2.09%。

选择“不太清楚”(选项五)的人数共计69人,占全体总数的9.65%;男性有47人,占该群体总数的9.38%;女性有9人,占该群体总数6.38%;书记有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7.02%;党员有8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56%;群众有3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30%;学生有6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96。

选择“本村没有”(选项六)的人数共计56人,占全体总数的7.83%;男性有4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8.98%;女性有6人,占该群体总数4.26%;书记有4人,占该群体总数的3.51%;党员有2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9.33%;群众有11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78%;学生有15人,占该群体总数的4.90%。

图4-10

以上调查统计显示,本组数据在“对本村小学教学效果满意程度”的基本态度的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随着赣南地区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居民对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显著提高。然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任职的教师,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存在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在农村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赣南农村部分贫困村甚至根本没有小学,有的学生需要走几里山路才能到达上课地点。因此,长期以来个别地区文化教育工作的极度边缘化,致使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居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相对薄弱,同时,这也成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影响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