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生产效益明显偏低

粮食生产效益明显偏低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能否达到这一要求,取决于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成本收益率、经营规模三个方面。我们对3400个种粮户的调查表明,机会成本已经成为影响种粮积极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粮食成本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粮食生产效益明显偏低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是否具有积极性,固然有基本生产条件、多种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经济行为惯性等因素的影响,但最为基本的还是劳动者能否获得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当的绝对收益。能否达到这一要求,取决于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成本收益率、经营规模三个方面。

1.机会成本

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和一定阶段中,粮食生产占用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净收益要与非粮食生产经济活动占用劳动时间相当。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由于农村非粮食生产经济活动少、人口流动较少、外出务工经商难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劳动力普遍过剩,对绝大多数粮农而言,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很小。将耕地承包给农户耕种,以“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自己的”的方式解决了生产成果归属问题,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的联系从此紧密了起来,农民的内在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结构多元化、乡镇企业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机会成本对农民生产决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2000年以来,农业户籍人口平均转移到城镇的达2000多万,2015年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在可支配的劳动时间内,是种粮还是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农民开始面临选择。而且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事非粮食经济活动的收入越来越高,使得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相应得到提高。当然,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乡镇、村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机会成本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我们对3400个种粮户的调查表明,机会成本已经成为影响种粮积极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种植业内部,样本户2010年粮食作物亩均净利润为558元,其中三种谷物(水稻小麦、玉米)、其他谷物、薯类作物、豆类作物分别为420元、207元、734元、334元;经济作物亩均净利润为1277元,是粮食作物的2.3倍,其中油料作物、蔬菜、水果、糖料作物、棉花、麻类作物、烟草、茶叶、其他作物分别为409元、1599元、1718元、1621元、1608元、686元、1441元、1541元、2442元。由于从事种植业占用一部分劳动时间,不少劳动力只能减少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对收入产生了明显影响。样本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21元,比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3.5%。为追求收入增加,部分农民当然更愿意种植非粮作物和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

2.单位面积成本收益

就单位面积产量而言,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1978~2014年,三大主粮作物亩产从221.4公斤增加到470.93公斤,增加1.12倍,年均增长2.12%。1990~2014年,亩产增加40.87%,年均增长1.44%。同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由414.1公斤、230.3公斤、358.3公斤、100.4公斤分别增加到484.98公斤、428.07公斤、499.79公斤、143.6公斤,分别增长17.12%、85.87%、39.49%、43.03%,年均增长0.66%、2.62%、1.40%、1.50%。1978~2014年,三大主粮作物亩均产值从56.05元增加到1193.35元,增加20.29倍,年均增长8.87%。就单位面积产值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波动增长趋势,1990~2014年,三大主粮作物亩均产值增加4.99倍,年均增长7.55%。1990~2014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由264.44元、155.37元、177.64元、125.43元分别增加到1381.38元、1052.96元、1145.71元、641.61元,分别增长4.22倍、5.77倍、5.45倍、4.11倍,年均增长7.13%、8.30%、8.08%、7.04%。由于粮价下跌,从1997年开始,粮食单位面积产值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下降,到2002年的谷底为375.26元,此后则呈现近乎直线的上升态势。2014年与2002年相比,稻谷、小麦、玉米分别增加2.05倍、2.63倍、2.36倍(图1-5)。

图1-5 三种粮食亩均产值(元)

图1-6 三种粮食亩均成本(元)

1978~2014年,三大主粮作物亩均成本从58.23元增加到1068.57元,增加17.35倍,年均增长8.42%。1990~2014年,亩均成本增加6.48倍,年均增长8.74%。1990~2014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作物亩均成本由169.28元、128.44元、131.0元、83.86元分别增加到1176.55元、965.13元、1118.01元、667.34元,分别增长5.95倍、6.51倍、7.53倍、6.96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41%、8.77%、9.35%、9.03%(图1-6)。就增加速度而言,比亩均产值要快得多。总体来看,除1999年、2000年、2001年三个年份出现明显下降外,粮食生产成本呈现直线上升态势,近10年来尤其明显。粮食成本结构发生重要变化。1985年,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38.7%,到1992年突破40%。由于雇工现象增加和工价提高,2014年这一比重已经提高到51.7%。1985年,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7.4%,到1998年提高到13.6%。此后,这一比重继续提高,2014年达到了19.1%。由于人工、土地要素成本所占比重的提高,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比重相应下降,2014年首次降到40%以下,为39.1%。

图1-7 粮食生产亩均利润(元)

由于成本快速上升,粮食生产的效益很不稳定。1978年,三大主粮作物的亩均净利润为-2.18元,此后成增加态势。由于粮食收购价提高,1994年达到190.73元。但此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低迷期,直到2004年才恢复到这一水平。2011年的水平是最高的,为250.76元。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下降到100元以下,2014年为124.78元。1991~1995年,在粮食收购价格大幅提升的作用下,稻谷、小麦、玉米、大豆亩均净利润分别从62.37元、6.34元、33.99元、30.98元增加到311.1元、130.54元、230.09元、130.38元,分别增加2.99倍、13.65倍、2.64倍、3.21倍。但此后,粮食生产效益大幅下降,1998年,开始出现小麦亏本现象。到2000年,开始出现玉米亏本和三种粮食平均水平亏本的现象,当年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的净利润分别为-3.22元、50.07元、-28.78元、-6.88元。小麦的亏本一直延续到了2003年。从2003年开始,三种粮食净利润水平开始明显回升,到2011年为250.76元,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的净利润分别为371.27元、117.92元、263.09元。从2012年开始,亩均净利润出现新一轮下降,2013年三种粮食的平均水平为72.94元,稻谷和玉米分别为154.79元、77.52元,小麦亏本的现象再次出现。总体来看,大豆的亩均净利润水平长期低于三大主粮作物,尤其是近年来在进口大豆冲击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大豆产业的境况让人忧虑。2014年农民种植大豆都是亏本的,亩均净利润为-25.73元。

3.经营规模

在成本收益关系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规模越大,单个经营主体获得的绝对收益就越大,生产就越有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农业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经营规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在规模达到经营者自身难以亲自在生产环节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以雇工、劳动力分派等形式的委托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被委托者是否具有积极性就成为关键。在人民公社体制下,主要以生产队为经营主体的经营形式虽然解决了规模问题,内部管理制度也极为精密,但由于劳动者看不到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与自己有什么直接紧密联系,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人民公社体制之所以寿终正寝,根子就在于解决不了农业这个看似最为传统却又极为特殊行业的生产积极性问题。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农作物要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正常生长发育,必须随时随地为其提供适宜的水肥气热等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得到劳动者的精心呵护。大田作物生长分散,生产过程不可逆,很难像在工厂流水线上一样监督劳动者。劳动者是否具有发自内心的生产积极性,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实现较高的粮食生产效率,必须在经营规模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之间进行平衡,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不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回避不了的。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取向高度一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督成本,世界各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都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多大算适宜,除了因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起作用外,基本的决定因素在于家庭劳动力相互配合后能够生产和照顾多少农作物。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很好地实现了生产成果与劳动者紧密挂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来了。但分散的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较低,绝对收益较为低下,如何实现规模效益,是我国农业近三十几年来面临的基本问题。受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并不充分这一根本限制的影响,耕地的流转比例一直并不高。到2008年,全国农户承包耕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不含西藏)占农户承包耕地的8.84%(没有超过10%)。近几年来,这一方面的进展比较明显。据农业部2012年底的摸底调查,我国南方经营耕地面积50亩以上、北方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68.2万户,经营耕地面积1.34亿亩,生产粮食1492亿斤;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入社社员513万人,经营耕地7218万亩,生产粮食971亿斤。但从基本面来看,规模化经营比例仍然较低。种粮大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28%,经营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3%,生产粮食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粮食生产合作社经营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0%,生产粮食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