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固原回族居住卫生习俗

固原回族居住卫生习俗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固原回族群众家中,常见、常用的居家卫生用具主要有汤瓶与吊罐,并在使用时有一些良好习俗。(二)用水习俗 固原回族在平时洗手、洗脸时不用脸盆,而多用汤瓶。
固原回族居住卫生习俗_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第三节 固原回族居住卫生习俗

固原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讲究家庭、个人清洁卫生的良好习俗。这些习俗在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法规定的同时,又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国家一些卫生习俗的影响。

一、家庭卫生用具

固原回族认为,家庭居住环境是否清爽整洁卫生,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的性情,故家家都有洒扫室堂庭院的良好习惯。固原农村回族家庭一般在早上起来之后,便首先开始打扫庭院,收拾好房屋内的东西,将家用器物一应排放整齐后,才开始下地劳作。一般来说,回族群众的家庭住宅都修得整整齐齐,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因此,屋子里窗明几净、门帘洗得洁白干净,桌子、板凳、炉台、锅台以及家中的盆盆罐罐、大小用品都擦洗的非常干净,是固原回族家庭给人的基本印象。在固原回族群众家中,常见、常用的居家卫生用具主要有汤瓶与吊罐,并在使用时有一些良好习俗。

(一)汤瓶 亦称汤瓶壶,是固原回族家庭传统的净洗用具。形状犹如一把细高个的茶壶,盛水的主体部分呈鼓状圆台形,一边有手把,一边有流水的高翘壶嘴。顶部为灌水口和瓶盖,不洁之物不易进去。古代多为铜制品或陶制品,旧时还有木制的,后来有了搪瓷的、砂泥的、锡铁的、铝铁的,现代又有了塑料制品,一般为漂亮的绿色。汤瓶做工考究,款式古朴,是固原回族最常用的家用器具,主要用来洗小净。因此,“汤瓶”在固原回族群众中不仅有方便生活之用,更是民族识别之标志,正如民间“花儿”中所唱:

画一只汤瓶冒青烟,

清真二字写上边;

红绸条条绿绸绸带,

哪个多斯提不喜爱。

img88

▲黄铜汤瓶

从这首“花儿”中可看出,做工考究、款式古朴的“汤瓶”在回族家庭里几乎都有备置,并且是回族穆斯林的喜爱之物和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在固原地区的一些回民饭馆、食品店或饮食摊前有时会高挂一块绘有汤瓶图标的木牌,以示“清真”。正如歌中所唱,只要见到“汤瓶”就知是“清真”的标志,“多斯提”[1]们都会喜爱。此外,汤瓶也有许多优美的传说:

相传在唐朝时期,唐王有一天晚上梦见金殿的大梁正在倒塌,只见一个身穿绿袍、头缠白布、肩搭一条白毛巾的深眼窝、高鼻梁、长胡须的大汉,左手提一把汤瓶,右手向上一托,就把大梁顶上去了。第二天,唐王召集文武大臣圆梦。一位大臣说:“这是西域回回,身穿绿袍、头缠白布是他们礼拜的衣裳;毛巾、汤瓶是他们用来净身的东西,唐朝江山要靠西域回回来保。”后来,唐王命令选了60个汉族小伙子,换了60个回回带到了长安。唐王亲自出宫迎接,并以兄弟相称。过了不久,唐王知道回回想回家了就在当地给他们纳了汉族妻子,并修建了几座清真寺,还命手下工匠特制了一把精美的金壶赐给回回,叫他们净身用,这把金壶叫“唐瓶”。

还有一传说与之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为:

唐玄宗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请“回纥”出兵相助。当时,伊斯兰教正在“回纥”之地渐渐兴起。平叛之后,唐朝皇帝赏赐有功将士每人一只供沐浴用的金质“唐壶”。

两个传说中所说的“唐壶”,肚子大,脖子长,很像瓶子。久而久之,“唐壶”被念作了“唐瓶”,而“唐”“汤”同音,“汤”字在古汉语中的本意是指“热水”,后来“唐瓶”就都念成了“汤瓶”。

固原回族群众特别注意清洁卫生和环境优美,一般家家都备有铜制、搪瓷制、铝制、锡制汤瓶,以备平日大人、小孩洗手洗脸用。生活在县城的回族家庭,即使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中年以上的人还习惯在卫生间放个汤瓶来洗手洗脸。因此,汤瓶作为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盥洗用品,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有首回族“花儿”唱道:

紫铜、青铜、高丽铜,

黄铜打下的汤瓶;

吃喝不成都能行,

没把汤瓶是不行。

回族群众在洗脸、洗手时,习惯于使用汤瓶而不习惯于脸盆。认为脸盆里的水不是流动的、一次性的,反复使用不洁净。使用汤瓶的方法是单手握瓶倒水,左右手交换清洗。至于儿童,则由大人帮助持汤瓶倒水,以流水洗手。在固原回族人家的窗台上和院子里都摆放有汤瓶,供洗手、洗脸,“汤瓶”可谓是回族的标识。

(二)吊罐 亦称吊桶、淋桶,也是固原回族民间的传统浴具之一,相传盛唐时由波斯商人传入。吊罐通常以陶质、镔铁质、铝质和塑料质为主,固原部分山庄还有木质的。吊罐式样大同小异,其外形腹大口小,两侧有耳环可穿绳悬挂,底部有一个漏水孔。与吊罐配合使用的是在其下附有一个下水坑道,盖一水泥板或木板,中间留有水眼,污水便从此排出。吊罐主要用于“大净”。按照伊斯兰教规,穆斯林在房事、月经后和聚礼、会礼前须用吊罐盛水冲洗身上的污垢。沐浴的程序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即从头到脚,冲洗三遍。此习俗世代流传,至今回族聚居的清真寺沐浴堂和家家户户都装有吊罐,家庭吊罐一般都悬挂在门背后或专用的沐浴间(卫生间)内。

img89

▲回族传统的净洗用具——汤瓶和吊罐

二、生活卫生习俗

与以上这些常用洗涤用具相配合,固原回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讲究卫生、保持清洁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左右手分工习俗 固原回族有一个习惯就是右手管吃饭,左手管入厕。这是因为早期的阿拉伯人用手抓饭吃,为保持清洁,便养成了这一习俗,并流传至今。今天,虽然回族不像阿拉伯人那样吃饭,也用筷子夹着吃,但在入厕与吃饭时的左右手分工,却一直延续至今。

(二)用水习俗 固原回族在平时洗手、洗脸时不用脸盆,而多用汤瓶。因为回族讲究洗过的水只能往下流,而用脸盆洗脸往往是把洗过的脏水捧起来再洗,回族不习惯也不喜欢。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在城市(镇)的回族洗脸洗手也用上了脸盆,但在洗小净时,无论城市(镇)或农村,固原回族群众都离不开汤瓶。有些回族家里备有几把汤瓶,有为小孩洗手洗脸用的,有专供礼拜用的。

(三)用具反扣习俗 固原回族对日常生活特别是那些与饮食相关的器皿常常反扣放置。例如,从井里提水的专用小水桶和用来舀水的用具一般都反扣在墙上,挑水用的大水桶不用时也要反扣在固定干净的地方,碗、碟、勺等也要反扣在碗架上,筷子也要插到筷子笼里。

(四)汲水用具不落地习俗 注意用水卫生和避免“病从口入”,固原回族农村家用提水小吊桶桶底不允许落地,以免沾了脏土污染全井。用小吊桶提水再灌入大水桶,大水桶往水缸里倒水时桶底也不得坐在缸沿上,以免桶底污物落进水缸中。自然,把脸盆底放在缸沿上就要被大声制止的。至于在清真寺沐浴时,如将汤瓶底放在烧水的铁锅锅沿上,更是不允许的。否则,只有舀净另烧。由此可见,回族用水十分讲究卫生清洁。

三、个人卫生习俗

固原回族个体在卫生习俗方面,既十分注重精神的清洁,也十分注意身体的清洁。

(一)身体沐浴习俗 回族沐浴习俗源于《古兰经》中的要求,并有很多特殊的讲究,现已形成了一种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同时沐浴给身心带来的益处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认同。因此,沐浴是固原回族最重要的民族风俗习惯之一,也是重要的宗教道德要求。从词义上讲,“沐”即小净,“浴”即大净。固原回族依伊斯兰教法规定,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套严格的洗浴习俗与方法,包括洗浴的时间、方式、部位等内容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固原回族的沐浴可分为大净和小净。

img90

▲固原回族特别喜爱清洁

1.小净。固原回族通常称小净为“阿布德斯”(波斯语)。小净一般是回族穆斯林在去礼拜、宰牲和诵读《古兰经》等情况下洗的。其洗法有以下几道程序:首先从洗两手至腕部开始,要至少洗三遍;然后净下,即洗生殖器和肛门:净下时须蹲成南北方向,用右手拿汤瓶,左手洗之,从前到后,洗净为止;在净下之后,再洗手和腕;接着漱口,用左手拿汤瓶倒水,右手掬水入口,仰面灌喉之后吐出,连续三次,有些回族老人遵行先知穆罕默德的行为,在漱口前用牙刷先刷牙,有的漱口时还刮刮舌头,通过漱口、刮舌,使吃东西时留在口腔内的残留物清洗出口中,使口腔达到清洁,不产生异味;接着是呛鼻,左手拿汤瓶倒水,右手掬水吸入鼻腔内再喷出,连续三次,以呛净鼻腔吸入的尘物为宜;然后洗脸,从前额发际处至下额,两边至双耳,从上到下,连续至少要三次;再接着洗两手至两肘,右手拿汤瓶倒水,左手掬水先洗右手和肘,然后再用右手掬水后洗左手和肘各连续至少要洗三次;随之就是抹头、抹耳、抹颈,左手拿汤瓶倒水,右手掬水后再给左手倒,来回三次,使水沾满全手,然后两手从前额发际处抹到脑后,随将两手心从脑后两旁抹至前额,再把两大拇指放于耳外,两二拇指放在耳内,从上抹下,最后用两手背从脖颈上抹下;最后是洗脚至两踝骨,先右脚后左脚,洗右脚时,从小拇指开始,依次洗到大拇指,最后洗遍全足至脚踝,洗左脚时,从大拇指开始,依次洗到小拇指,最后洗遍全足;洗完脚后,再把手冲一下,最后口含一点壶里的剩余水[2]。经过这样的一个完整的程序与固定的方法,就完成了整个洗小净的过程。

2.大净。固原回族群众通常称之为“乌苏里”(阿拉伯语),大净就是用清洁的水洗涤全身。依照教规规定,固原回族在出远门旅行、参加婚礼、葬礼或过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等重要活动时,都必须洗大净。而且在过完夫妻生活、泄精、梦遗、妇女来月经、分娩后等情况下也必须洗大净。有的穆斯林在洗过大净以后,虽没有出现以上情况,但如果超过7天也会重新洗大净,回族群众称“换个新鲜乌苏里(新鲜水)”。

大净的洗法是:先按洗小净程序,洗手、净下、再洗手、漱口、呛鼻、洗脸、耳,接着洗头,然后用吊罐盛水开始冲洗全身。冲洗时,要从上至下,先洗肚脐以上,其顺序是先洗右肩右臂,后洗左肩左臂,先洗前胸,再洗后背。然后洗肚脐以下,膝盖以上,先洗右臀后洗左臀。接着从膝盖至足,还是从右到左,先洗右小腿,后洗左小腿。最后洗脚,方法与小净洗脚方法相同。洗完脚后要用干净毛巾擦全身,至此整个大净就算结束。回族洗大、小净讲究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不乱洗,以免洗净的地方再溅上脏水。同时,固原回族穆斯林在洗大净时,要求各个部位甚至一根毛也要洗到。如果在洗大净过程中,因遗忘少洗了一个部位,则认为大净无效,还要从头开始重洗。因此,回族穆斯林对洗大净非常认真,也很重视,经常通过坚持洗大净来保持身体的清洁卫生。

3.土净。固原回族在通常情况下都用清洁干净的水洗大净、小净,但在以下几种特殊情况下依据伊斯兰教法规定可用土来进行“土净”。一是不宜用水洗大小净的患病者(如用水洗大、小净会严重损伤身体或健康),可用土净;二是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无法得到水(如有深井而无打水器具,或在旅途只带有少量水仅供饮用救命等),可用土净;三是时间紧迫(如需马上参加殡礼等一些重要活动时来不及用水洗大、小净),可用土净。土净方法较简单,其基本方法和程序是:将双手放到清洁的黄土、石头或沙子上,使两手沾上土,然后提起两手,两掌合拍,去其浮土;再用双手抹面,上自发际处,下至额底,两旁至耳,全面抹到。抹面后,双手再扑土或沙石之类,先以左手抹右手,从手指背起抹至肘止。反手从内臂,至腕而止。一般不抹手掌,因为手掌已沾上了土,最后用右手和同样的方法再抹左手。

(二)精神清洁习俗 固原回族在其精神生活方面对讲究“清洁卫生”也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他们认为:要求个人的身体和与之生活的环境的清洁,只是“清真”的一个基本层次;而内在心灵的清洁卫生才是高层次的,也是穆斯林最终追求的目标。同时认为外表清洁虽是形式,但形式可以影响内容。因此,形式上的严格规定,可使人在心理上提高注重清洁卫生的重视程度。但只有外表的洁净卫生也并不等于内心精神方面清洁卫生。所以,回族大、小净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洗去身体上尘垢的污秽,同时也要洗掉内心不清洁的污秽。所以,固原回族穆斯林认为,大、小净的真正意义在于:在保持身体外表清洁卫生的同时,更要体会到和保守住内心的清洁卫生,并且要使自身由外表的清洁卫生,上升到心灵世界精神的清洁卫生。

固原回族群众普遍认为,大净时除了讲究人身体的清洁卫生外,每洗一个部位都要联想到或体会到一个实际行动。比如在洗手的时候,就要想到切记一定戒绝偷盗、赌博和拿取不义之财,而要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一切属于自己的财富;在洗脸的时候,就要想到顾全做人的最起码道德,戒绝做一切不利于他人和自己的事情;在漱口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无中生有、造谣中伤,以至伤害他人、诬陷他人,更不可人前—套人后又是一套;在抹头抹耳时,就要想到不能听乱七八糟、污言秽语的脏话和坏话,不偏信闲言碎语,要听善言和纳忠言;在洗脚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走邪道或搞一些歪门邪道的事,要走正道[3]。而且,习俗要求每一个穆斯林在每洗一个部位时都要口中不断念祈祷词,进行忏悔。总之,洗大、小净时要想到或戒绝一切与人不善的事,要一尘不染、表里如一,做一个干干净净、正正派派的人。

此外,固原回族穆斯林还十分注意勤剪指甲、勤剃头发,一般不提倡留长指甲和长头发,从小孩刚满月时就开始剪指甲。回族老人一般不留长发,喜欢剃光头,这样容易洗涤干净。他们还很注意修理胡须,上嘴唇上的胡须剪得一般齐而短;许多回族还常拔腋下毛,常剃脐下毛。勤剪指甲、勤剃头发与大、小净一样,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固原回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主要源于伊斯兰教义和出于卫生、安全的考虑,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良好的居住卫生习俗反应了固原回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也为健康长寿带来了莫大益处。

【注释】

[1]“多斯提”也作“朵斯提”,为波斯语[Dūst]的音译汉语,指朋友。

[2]参见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123~124页。

[3]参见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1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