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固原回族男子服饰及其习俗

固原回族男子服饰及其习俗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固原回族男子的麻钩鞋和线钩鞋,是很有民族特色的。
固原回族男子服饰及其习俗_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第二节 固原回族男子服饰及其习俗

固原回族男子服饰,一方面在伊斯兰教熏陶下沿袭了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服饰的部分款式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则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适用成分。

一、固原回族男子主要服饰及习俗

在基本服饰上,固原回族男子与汉族男子相同,但如下几种服饰则是固原回族独有的。

(一)麦赛海袜 亦称麦赛袜子,是固原回族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做皮夹克一样的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须洗小净,如穿上麦赛海袜子就可以免去小净中的洗脚程序,只用湿手在脚尖至脚后跟摸即可。固原冬季寒冷,一日五次礼拜前洗脚既冷又不方便,因为麦赛袜子的简便使之深受回族老人喜欢

(二)准白 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或“长大衣”。这是回族中的满拉、阿訇和一般回族老人所喜爱的服装。准白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

(三)坎肩 坎肩也是固原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人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更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显得清新、干净、文雅。固原回族常常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因此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在日常生活中,坎肩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固原回族男子的青坎肩,装饰工艺比较简单,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天穿上这种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温,又感到和谐而不臃肿。

(四)搭面子二毛皮大衣 固原回族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在冬天还喜欢穿缝制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或老羊皮大衣),俗称“二毛筒子”。二毛皮大衣是用滩羊皮加工而成,皮板轻薄、柔韧细密、毛股紧密、花穗美观,一般成明显大波浪弯曲,俗称“九道湾”。能工巧匠们所缝成的二毛皮大衣,既舒服又保暖。回族先民很早就开始用羊皮缝制裘皮大衣,它是回族人民创造性的体现之一。

img43

▲回族老人冬装

(五)圆口和方口布鞋 固原回族鞋饰一般是自制的圆口、方口布鞋和以麻线钩底或棉线钩底的凉鞋以及毡靴等。在固原,人们在春秋时穿布鞋,夏天则穿凉鞋。固原回族男子的布鞋有各种样式:男孩子的虎头鞋,青年男子的圆头鞋,老年男子的牛鼻子鞋,都各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男孩子穿虎头鞋,是祝福孩子长得虎头虎脑,身体健康;青年男子穿圆头鞋,表示已经长大成人,事事圆满,平步青云;老年人穿牛鼻子鞋,象征老成持重,晚年幸福。回族男子鞋饰的上述象征意义,是在汉族鞋饰的影响下演变而成的,但又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虎头鞋鞋面布料的颜色一般是深蓝色,虎头的布条或线穗一般是白色。这是因为回族把深蓝色视为安全色,白色为圣洁色,两种颜色的特定搭配,体现了回族的审美意识。圆头鞋的鞋面用料,一般是黑色平纹布,用双合黑线纳过;鞋底是用麻线纳得密密麻麻的千层底,鞋底的周边沿着白布,这是回族的黑白服色搭配在鞋饰上的具体表现。牛鼻子鞋的鞋面用料一般也是黑色平纹布,鞋头上的“牛鼻子”挺得很直。鞋帮子只纳鞋头和鞋后跟,中间不纳。鞋底子用麻线在前后掌部位各纳三层相套的菱形或半圆形的几何图案,这是一种具有回族文化特色的图案,表达了对老年人的祝福。

固原回族男子的麻钩鞋和线钩鞋,是很有民族特色的。所谓麻钩鞋和线钩鞋,是将麻线或棉线合股搓成粗线,钩织成带网眼的鞋帮,再将纳好的鞋底与钩织好的鞋帮缝制成鞋。麻钩鞋和线钩鞋一般有两种装饰:一种是在鞋头上做出像玉米缨子似的穗带,一种是将麻线或棉线染成各种颜色,常见的有黑、白、黄三色,钩织成单色鞋或混合色的鞋。

当然,今天的固原回族人都已习惯了穿皮鞋,自制的圆口、方口布鞋一般只会在老年人脚上才可见到。

二、固原回族男子头饰习俗

(一)白帽 固原各地回族男子都爱戴白色的无沿帽,俗称号帽、孝帽、回回帽、巴巴帽或礼拜帽(回族礼拜叩头时要前额鼻尖着地,带无沿白帽方便礼拜,也有洁净、清真之意)。回族号帽以白色为多,也有灰、绿、棕、黑等色,多在秋冬季戴深色帽,但以白帽为最常见,也最为回族男子所喜爱。有首“花儿”里唱道:

屋檐上蹲的是白鸽儿,

黑头嘛裹了个皂儿;

你给我做的是顶帽儿,

我给你买的是镜儿。

回族谚语中说,“自古回回少不了,汤瓶、吊罐、小白帽”。因此,白帽是回族男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性服饰,也是穆斯林的象征之一。正因如此,歌中才唱道“你给我做的是顶帽儿”。这样看来,“顶帽儿”当是回族青年男子的心爱之物。

因地区或教派不同,回族也有戴小圆形开沿帽的,也有戴四角或六角形尖顶无檐帽的。固原部分地区的回族还喜用金线镶边或成几何形纹饰,平时还有戴白色针织套花软帽的。固原回族伊斯兰教职人员、阿訇一般戴绿色号帽,穿白、灰、黑色的准白,教长、阿訇在主持礼拜或会礼时要用白、黄、绿色绸料或布料缠头,教法上称为缠“戴斯塔尔”(波斯语,是指清真寺宗教职业人员头上缠的长块布)。因固原冬季气候寒冷,回族男子为御寒多在白帽上加戴棉或皮帽,并有意把棉、皮帽戴斜,露出白帽边,以昭示其回族身份。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回族文化经济的发展,回族白帽的样式和所用面料以及制作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制作白帽的材料跟随市场潮流,向高档面料发展,制作工艺也日益精巧,除了有用布料缝制而成的,还有用线钩制的。虽然样式变化不大,但在装饰的图案上却不断翻新、用料考究、图案精美、制作精湛。

img44

▲固原回族男子绣花白帽

(二)戴斯塔尔 “戴斯塔尔”又叫“代斯达尔”,是指清真寺专业宗教人员头上所缠的长块布,源于阿拉伯、波斯人缠头的长块布。在元、明、清时期,缠头回族人数较多,多被称为“缠头回回”。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固原回族除上寺的阿訇、满拉和虔诚信教的老年人以外,一般多数只戴帽子而不再缠头。“戴斯塔尔”是一块长达三至四米,宽不足六十厘米的长布,以白色居多,也有黄、黑色和格子的。固原回族在缠“戴斯塔尔”时,有许多讲究,头的前面只能缠裹到前额发际处,不可把前额遮住;其中一头缠至脑后压到里面,另一头必须留出一肘长搭在背后,看起来高峨魁伟、层层叠垒,十分壮观。固原某些地方的阿訇在缠“戴斯塔尔”时里面还用一个帽托,目的是为了缠头时外表能缠得更美观。

img45

▲头缠戴斯塔尔的满拉

(三)耳套 耳套是固原各族人民在冬季通用的头饰,但回族的耳套又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其一,所用皮毛质料不同。回族一般用羊、兔等性情温顺的畜皮毛质料,而不用食肉猛兽的皮毛质料,这与回族不食凶禽猛兽之肉的禁忌有关。其二,工艺技法不同。回族工艺特点是,裁制耳套的毛皮料要选择毛长绒厚的上等毛皮质料。在回族看来,人的头是真主创造人类时赋予人类最高贵的部分,人类要顺从真主的意愿,应重视头部的装饰[2]。回族帽饰的装饰性受到固原回族的高度重视,同样耳套也是回族重视的头饰。因此,在固原,耳套虽小但特别为人珍重,做工也极其精巧。回族小孩和女人不戴耳套,耳套是特意给成年和老年男性缝制的。因为回族的白帽不具备防寒保暖的功用,但由于宗教信仰的缘故他们又不愿意用其他的防寒用品遮掩白帽,这样耳套就成为他们冬季防寒保护耳部的首选用品。特别是一些职业宗教人士,在冬季是不戴棉帽的,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常常戴着耳套来挡风寒。因此,对回族而言,耳套是一种防寒用品,也是一种精妙的装饰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并且满足了他们的宗教情结。回族耳套样式有桃形的、椭圆形的、荷花瓣形的、鸽子形的等等,图纹大多是几何图形和花草刺绣。

img46

▲耳 套

三、固原回族男子发式与须式习俗

(一)发式 固原回族男子的发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在元代,回族发式较为自由,这是因为穆斯林来自不同的地区与国家,其发式是不统一的。到明代,因统治者规定“衣冠悉如唐代制”和推行“禁胡服”“禁胡语”的同化政策,推进了回族成员发式的“中国化”进程。在清代,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民族歧视政策下,强迫汉族男子剃发垂辫,回族男子也未能幸免。辛亥革命后,男子纷纷剪辫子、留短发,回族男子也跟着剪辫子、留短发。在当代,受其他民族与社会潮流的影响,固原回族在发式上也趋于多样,如学生、青年和国家公务人员多留短发,老年人和阿訇、满拉多剃光头,农村男子既有剃光头的也有留短发的。

img47

▲留着“山羊胡”的回族老人

(二)须式 在固原,回族男子胡须的族属标识意义仅次于白帽。就普遍意义看,固原回族男子不留长发但留胡须,中年男子喜留一字胡,人称之为“汉人一大片,回回一条线”。回族老年人一般都剃光头,多留“山羊胡”。固原回族男子的胡须有多种样式,有留全脸胡的,有留山羊胡的;有留长胡须的,有留短胡须的等各种各样式。而且,不同样式的胡须,在不同教派里又有不同的宗教历史背景。自然,在传统审美观念受到了时尚审美观的冲击时,固原城镇里的回族男子,除了阿訇、满拉和信仰虔诚的老年人之外,年轻一代大多数已不再留胡须,机关公职人员一般也不留胡须。

回族男子的头饰,从白帽、“戴斯塔尔”、耳套到头发与胡须,都蕴涵着伊斯兰宗教文化与回族民俗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无穷的文化魅力。

四、固原回族男子配饰习俗

固原回族男子特别是农村一些老年男子还有佩戴小刀、牙签、耳勺、胡须梳子、钱带子、鞋拔子等一些传统习俗,这既有方便生活之用,又有配饰之用。

(一)小刀 固原回族的小刀有两种。一种俗称腰刀,大小不一,大的斜挂在右肩左臂下,小的系挂在腰带上,大的既可以宰牲、劈柴,又是一种装饰品。回族男子的腰刀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后来演变为回族的装饰。回族腰刀造型简单,追求实用性,外观简朴,不多修饰。另一种为工具刀,可以折合,折合的一头是刀,另一头是锥子,与剪子套在一个铁环上,是旧时拉骆驼的人和赶车的人用来割皮子、削木头、锥窟窿眼的。在今天的固原城乡,这种工具刀已经不多见了。

(二)牙签和耳勺 是固原回族男子佩带的银质或铜质的用来剔牙和掏耳垢的带有一定装饰性的工具。一般是在银片或铜片镂刻品的一端,挂上牙签、耳勺和镊子,另一端勾在小链子上,挂在胸前衣服的扣子上,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

(三)胡须梳子 固原回族男子有留须的习俗,胡须梳子便成为他们每天梳理胡须的必备工具。这种工具小巧玲珑,装在衣兜里,随时可用。梳子的用料有木质的、牛角的、骨头的和玉石的,有的梳子上还有雕刻的花纹,是一种上好的装饰品。

(四)钱带子 这是固原回族生意人装钱的腰带,也叫带包。腰带一般长而宽,将钱包放在腰带中间,系在腰间,再在外面套一件长衣服盖住,用以防窃。钱带子一般用布料或绸子做成,两头呈穗状流苏,用彩线绣边,中间包钱的部位也常常绣着各种花鸟与几何图纹。

(五)褡裢 与钱带子有同样功能的还有褡裢,这是一种长方形的口袋,中央开口,两端各是一个袋子。一般分大小两种,大的搭在肩上,小的挂在腰带上。在钱带子和褡裢上常常能看到回族妇女的刺绣艺术,极富回族特色。小的褡裢就是今天的“钱带子”。

(六)鞋拔子 用长方形铜片制成,下面宽,上面窄,成弯形,与脚后跟刚好吻合,光滑锃亮,灵巧耐用,是固原老年回族男子随身携带的日常用具。老年人有了鞋拔子,穿起鞋来就省劲得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