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安族腰刀

保安族腰刀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多名保安族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各种场合上演,对弘扬民族艺术,宣传民族风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5年7月,大型民俗电视片《中国保安族》在香港卫视中文台播出,向国外宣传保安族,产生了重大影响。腰刀是保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创新_中国保安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保安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花儿”已经深深根植于保安人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他们在田间劳作之余、出门旅途之时传达心绪、抒发情怀的最佳方式。保安族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点,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豪放。保安族还擅长吹奏乐器,其中“比比”(用竹子做的双筒四孔乐器)和保口弦(长一寸左右,重不到一钱,形如三叉,中叉为舌簧,两边为弦架)在民间很普遍,保安族男子经常使用的乐器有笛、萧、唢呐、四页瓦、二胡、四弦等。此外,保安族造型艺术较丰富,妇女擅长剪纸。在保安族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多名保安族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各种场合上演,对弘扬民族艺术,宣传民族风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7月11日,全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汇报演出在兰州举行。保安族表演的《保安族人民心向党》《千朵牡丹一条根》《毛主席说下的金子话》《团结渠边歌声欢》《幸福日子万年长》等花儿演唱和舞蹈《快快收割》受到好评,并被推荐参加本年度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

1979年8月,积石山县保安族歌手马黑娃(大河家大墩村人)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他在会上演唱的保安花儿《四化的大路哈要走哩》声音洪亮厚实,受到赞誉。

1980年5月,保安族民间歌手马木洒(刘集乡石家洼村人)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他演唱的保安花儿《冰冻三尺口子开》《三大麻钱一骨朵蒜》《人前头争一口气哩》等三首花儿音域辽阔,吐字清晰,格调清新健康,感情真挚淳朴,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广大听众的热情欢迎。

1992年2月18日,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云南昆明举行,保安族代表队在开幕式上演出歌舞《红牡丹》、在剧场演出《浪尖上的保安人》受到赞誉。

2000年7月2日,国家民委、云南省政府在云南举行的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展出保安族服装服饰17套,并由保安族代表队表演了保安族歌舞《保安腰刀》和保安族服装的表演节目,展现了保安族文化,受到大会很高的评价。

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影视宣传作品和文学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保安族的风情。

1984年9月,甘肃省电影广播部门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拍摄保安族文化民俗纪录片。

1986年2月,儿童读物《祖国大家庭丛书》介绍保安族的《美丽的大河家》一书,由法兰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12月,《民族画报》刊载丁生智撰文并摄影的民族自治地方简介专栏文章和图片《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1990年12月28日,兰州少数民族文学会首届作品颁奖大会在省青年宫举行,马少青和郭正清创作的保安族历史歌舞剧《桑摩尔》获优秀作品奖。

1991年5月4日,甘肃省选送的《保安族》在国家民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祖国大家庭》节目中播出,加深了全国人民对保安族的了解。

1995年7月,大型民俗电视片《中国保安族》在香港卫视中文台播出,向国外宣传保安族,产生了重大影响。

腰刀是保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保安族人民经过七八百年打制腰刀的丰富经历,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流程。保安腰刀的品种除了“黑膛刀”以外,还有“波日季”“雅吾其”“什样锦”“一道黑”“双罗刀”“双箭刀”“尕脚刀”“折花刀”等10多种。不同的品种镌刻着不同的图案,如“一把手”“一条龙”“七颗星”“五朵梅”等,这些图案是制作工匠的标志,用来保证所制腰刀的质量和品格。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品种是“什样锦”。“什样锦”腰刀的刀把由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赛璐珞等材料叠合铆成,上面镶嵌着梅花点图案,经过打磨抛光后,显得绚丽多彩,犹如彩锦,刀名由此而来。“什样锦”腰刀的刀胚打制工艺要求非常严格。生产质量高的腰刀,一是需要高超的技术,二是需要好的原材料,主要是钢材。抗战以后,“保安三庄”的刀匠已经能在兰州买到汉口产的汉铁、湖钢,后来骆驼客还从张家口带来了进口的洋铁、洋钢。这些材料提高了“什样锦”双刀的质量。“什样锦”刀胚打制技术不同于以前的品种之处在于“盘”的功夫。特别是鱼刀的打制,显示了保安族腰刀的独特制作工艺。大河家镇甘河滩的保安族刀匠善家宝的童年非常不幸,童年便跟舅父、保安族腰刀匠丁哈乃非学做腰刀,备受生活的艰辛。由于他不幸的遭遇,学习非常刻苦、勤奋,在他舅父的传授下,成年时他掌握了制作腰刀的各种工艺、技术,学成出师后,终身以做腰刀为业。在长期制刀实践中,他继承保安腰刀的传统工艺,积极摸索创新,创制出“鱼刀”,使保安腰刀系列产品增添新品种。他制作的“鱼刀”,用工精细,造型美观,刃口锋利,张口时极富弹性,为其他刀匠所莫及,故在保安三庄群众中有“制作鱼刀,善家宝最好”之誉。1953年后,善家宝不断创新,使新打制的“鱼刀”更加轻巧、美观、大方,特别在刀背上设计的弹簧更为奇巧。“鱼刀”销往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省、自治区,深受人们喜爱。

保安族腰刀在历史上以个人经销为主,市场不大,改革开放以后,保安族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当地群众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支持和鼓励民族工艺产品走上市场,使保安腰刀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新中国成立前,打制腰刀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保安族聚居地从事打刀行业的有110户,专业打刀匠有12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保安腰刀的生产曾两度走过集体化道路,分别在甘河滩、高李建成两个大队腰刀厂,但很不景气;“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视为“弃农经济”“工匠单干,搞资本主义”而加以禁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保安族群众继续生产保安腰刀,各地相继建起民族刀具厂。集中技艺较高的工匠,添置新的生产设备,组织批量生产,工艺由原先的手工操作逐渐向半机械化发展,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因此,保安腰刀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旺盛,多次在首都举办的各民族工艺品展览会上参加展出。

img95

保安腰刀

1982年6月,广西、福建、湖北等21个省、市、自治区的商业供销部门负责人前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看样、订销保安腰刀。1983年7月20日,日本大清野公司和平观光团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参观了解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及保安民族风情。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获得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以“保安腰刀”为题材编排、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如《保安腰刀》《腰刀舞》《保安腰刀真干散》《我帮阿爷打腰刀》等,其中《保安腰刀》参加了1980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表演并受到了奖励。自学成才的保安族农民画家王福祥的国画作品《保安刀艺》,获得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二等奖。1984年9月被送往挪威、瑞典展出,后由文化部珍藏。由此,保安腰刀中糅合了许多文化色彩,这种巧妙的结合在宣传保安族艺术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保安腰刀的知名度。1990年9月20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特有的民族工艺品——保安腰刀被定为十一届亚运会展销商品。2006年7月,保安腰刀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冶古白、马维雄被文化部授予“保安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2006年,积石山县生产保安腰刀什样锦近2万把,总产值达335万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保安族民族艺术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优秀的民族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民族工艺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积石山县各级部门围绕弘扬民族文化,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科学地把民族文化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快特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重大产业来抓,制定了一系列开发、保护、发展措施,促进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发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2000年7月7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新建的尕虎林积石民族村举行首届保安族艺术节,展现了民族风彩,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创新民族工艺,进一步宣传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色商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