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大河家保安族的腰刀

甘肃大河家保安族的腰刀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手工制造业在保安族的生活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保安刀“保安腰刀”是保安人民的传统工艺品,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宝。作为民族工艺品,它具有工艺精美、刀刃锋利、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特点,是藏、蒙古、回、保安、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保安腰刀已经成为保安族的特有手工业品。目前,保安族木工作坊仅三四家,从业木工人员不足50人。近年来,麻制品制作工厂的机器制麻基本取代了保安人手工制麻。
民间工艺_中国保安

第四节 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是经济文化的双重载体。保安族民间工艺有:微雕、陶瓷、布艺、木艺、果核雕刻、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等。

手工制造业在保安族的生活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保安族所从事的手工业中有冶炼业、木工、石工等,其中以刀具制作较为著名。明清时期生活在青海同仁的保安人除以务农作为主要生业外,还擅长制作腰刀。据传说,早年在保安城内有各种手工业匠人,这些匠人除部分是汉族外,主要是被称作“回回”的保安人。他们有制作土枪、弓箭的,还有一般的铁匠、木匠、鞋匠和金银匠等。

一、冶铁业

定居大河家后,保安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活问题,而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保障不大,况且自然灾害和战争兵祸常常使农业处于凋敝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保安人的冶铁手工业在经济生活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保安族的冶铁手工业以打刀业最为发达,腰刀的生产占有重要地位,约占铁制产品的80%~90%。另外,保安人还擅长打制枪架子、镰刀、剪刀、斧头、铲子、门扣、菜刀、勺子等用品。保安族的大部分制刀工匠并没有脱离农业生产,而是农忙务农、农闲做工,农事活动和副业活动两不误。也有一些保安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打刀业以养家糊口。保安人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腰刀,换取黄河北岸土族的粮食、水果;保安族人还用自己的刀具、铁器换取民和县杳儿乡藏族牧民的牛羊、皮革等。

img61

保安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人民的传统工艺品,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宝。作为民族工艺品,它具有工艺精美、刀刃锋利、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特点,是藏、蒙古、回、保安、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保安腰刀”的制作,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早期生产的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波日季及牛角把子的黑膛刀,如今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工艺流程有设计、打坯成型、刻花刺字等。

img62

各式保安刀

保安人的手工制造业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加工一些生活必需品供自己消费。保安族的打刀手工业,原是以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规模较小,一般不收徒传艺,多数是父传子、兄传弟,还有的是亲戚、邻居之间互相学习。冶铁的工具有风箱一个、砧子一个、大铁锤两个、小铁锤两个、钳子两个、钻子一个、剪刀一把、锉子三四把、虎头钳一个,以及其他一些小工具。因为购置这些工具的投资少,打铁所需的材料也不多,像铁、木炭、牛角、铜等原材料,匠人们从附近便可买到,全部工序一般都是由一个工匠完成,这为保安族冶铁业的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

保安刀既是生产生活工具,又是男人的一种装饰品,约有30个品种,锋利耐用,精致美观,融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著名的“什样锦”单刀和双刀是保安腰刀中的代表作,远销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及沙特等中东国家和地区。自从周恩来总理把保安腰刀当作礼品送给外国友人后,保安腰刀又多次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各国外宾。保安腰刀已经成为保安族的特有手工业品

二、木工

20世纪50年代初,积石山县境内技艺较高的木工行60多家,主要分布在银川、铺川、关家川、刘集、石塬等乡。他们除在本乡村进行木工活动外,还常到临夏、甘南、青海黄南、海南、循化、民和、化隆等地从事木工劳务活动。1980年全县有木工620多人,是50年代初期的10.2倍。1988年,有木器加工厂1处,从业人员10人;专业木工作坊27处,从业人员67人;零星分散的木工870多人,平均每个行政村6人。这其中有不少保安族的人从事木工行业,他们主要制作组合柜、大立柜、写字台、各类沙发、沙发床、办公桌、档案柜、课桌等。工具除传统工具外,还有电锯、电刨和木工车床等。如今,许多保安人开始直接购买现代家具,对木工的需求有了一定的减少,而且年轻一代的保安人在积极寻求多方面的发展途径,继承木工制作的人也在逐渐减少。目前,保安族木工作坊仅三四家,从业木工人员不足50人。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由于保安木工技艺精湛,制作的木活结实耐用,特别善于生产一些花纹精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木制家具,保安族木工仍然受到当代保安人和周边地区群众的欢迎。

三、柳编

小关、癿藏、居集、刘集、大河家等乡,多出产柳条,柳条编织品主要有簸箕、背斗、栲栳、耱子、鸟笼、篮、筐等。产品销往兰州、临夏、永靖一带。1949年大河家尹家山从事编背斗的农家10户,1954年有20户。大河家大墩村保安族群众善于编耱子,历年常编的有10户。从业人员多、编织点比较集中的小关、癿藏两乡,历年长期编制的群众约有20户。主要编织簸箕、栲栳、鸟笼等,特别是癿藏乡红星村的编织匠编出的各种编织品质优形美,颇有名气。

四、麻加工

麻制品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麻加工,—般用品如麻绳、麻鞋等自制,麻布、麻袋、口袋等产品则请闲时走乡串户的麻布匠专门制作。麻制品除一部分自用外,其余被小商贩收购,运往兰州、临夏、永靖、甘南、永登等地贩卖,或以物易物,换回本地适用的轻工业品。在积石山的石塬、柳沟、关家川、铺川、银川、郭干等乡,广种胡麻(亦称亚麻)。胡麻秆经水沤泡,将其皮层加工成胡麻毛,是优质的天然纤维。在保安族地区,有不少群众从事麻加工业,1949年前,当地农家所用的绳索、麻线、麻鞋、麻袋、麻布单子、麻裤等皆用胡麻纤维制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农民仍大量制作胡麻纤维制品,并广泛使用。随着商品经济和纺织业的发展,麻制品制作、贩卖逐渐减少。近年来,麻制品制作工厂的机器制麻基本取代了保安人手工制麻。

五、皮毛加工

积石山全县有宜牧天然草坡44.71万亩,稀疏林带和草地面积7262亩,载畜量67.34万只羊,畜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县境近靠青海、甘南等牧区,皮张、羊毛来源较广,数量充足,皮毛加工具有优越条件。县内各族群众有着传统的皮毛加工技术。

皮革加工者称为皮匠。20世纪50年代初,有皮匠34人,他们携带铲刀、刮刀、割刀等制皮工具,走乡串户,缝制皮衣、皮鞋、皮帽、皮裤等。70年代后,随着棉纺织品及化纤制品的大量使用,皮匠逐步渐少。1981年,有皮匠19人。1988年全县建皮革厂1处,从业人员24人,年产值18万元。

羊毛、牛毛加工者称为毡匠、褐匠。把剪下的牛毛、羊毛捻成线,请褐匠织成“褐织”,裁剪缝成衣物。用毛线织成毛被、毛衣、毛帽等。羊毛、牛毛线制品,保暖、防湿、防潮、透汗。绵毡,多用纯羊毛或加牛毛混合制成,抗湿、软和、保温、防潮,优于棉制品及化纤制品。20世纪50年代,有毡匠、褐匠200人。1981年有毡匠117人,褐匠消失。1988年全县有毡匠154人。近十年,全县毡匠不足百人,主要集中在大河家皮革厂等企业。

保安人的这些民间工艺相沿成习,代代相传,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