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安族的水磨生活

保安族的水磨生活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集河畔共有水磨18盘,其中16盘由保安族人修建、经营。油菜籽榨油工序,保安语称“芥子脱松达尔够”。
水磨榨坊_保安文化概要

第四节 水磨榨坊

保安族人利用河流水能资源兴建、经营水磨始于13世纪保安故地,止于20世纪70年代,延续了近700年。应用这项与地区同时代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前沿同步的水利机械技术,使祖辈们在没有电力的时代,能就地取材开发水能,用石、木料制造了加工粮、油的水磨机械。利用河流自然落差为动力,引水磨面榨油,建造、经营多处水磨与油榨,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磨渠河水兼农田灌溉,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美化了家园。

一、保安族故地水磨

保安先民驻居保安地后,在隆务河东西两岸修建水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农业产量。

该处有村名尕撒尔,藏语释为水渠之意。隆务河下游西岸的“果尔”(保安语意:铁匠)滩、古驿站遗址处的果尔滩拱北古墓中,有元代“特尔芒撒亥琼”(保安语意:磨主)古墓一座。据考证推断,墓主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安先民中的水磨主。保安先民约元代就修建了水磨。它方便了当时周围各部族居民的粮油加工,增加了磨主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元、明时期,水磨已在河州卫辖区大量建造使用。此时期的保安地区先后属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河州卫管辖,包括保安地区的河州水磨在西北各地首屈一指。有明代河举人王经在其《水磨赋》中说:“及予宦绩经由之地,北临隆庆,东历漳水、渭源东畔,泾水上游俱有水磨运于水流。予验其气数之盛,制作之优,未有过于河州也。”明嘉靖《河州志·地理志·山川》载:“水磨每一渠有三轮、二轮、一轮者,视水之大小也。州、卫共一千八百有奇。”

在隆务河东岸到撒尔塔大庄、下庄段,还有12处一渠双轮的大型水磨遗址,当年承担着热贡12族及保安四屯农牧民的粮油加工。其中有八盘是“营伍磨”(保安语意:产权属保安堡人),四盘是“德让马吉仓”(保安语意:四个马姓家族)。说明有撒尔塔大庄(现保安下庄以南)和保安堡“营伍仓”保安族屯垦者,利用隆务河的自然落差修建了水磨。据考察,当地人称之为“官磨路”,是保安堡通往河边一条长约3公里的便道,表明其部分产权归清代官方所有,部分归城内的“营伍仓”(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梅坡村人)和“德让马吉仓”所有。

保安语把“特儿忙”(水磨)的加工费叫“达课”,“达课”在元代蒙语中为计算税赋和差役的单位名词。受蒙元管辖的保安族先民兼用蒙古官方语言,保安语曾继承元代税赋单位“达课”称呼磨面加工费,说明早在元代保安族先民就建用“特儿忙”(水磨)。

二、保安族迁居地水磨和油榨

同治年间,保安族迁居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先后利用刘集河水、大墩峡水、甘河滩泉水、马蹄河水修建了“特儿忙”(水磨)和榨油坊。因榨油用料须先磨制后才能榨油,故早先的磨坊和榨油坊同建一处。当年方圆10公里的大部分各族人磨面、榨油都在保安族的水磨和榨坊,按今行政区域分布在吹麻滩西片、关家乡的部分村和柳沟、石塬、刘集全乡、大河家镇一半的村镇。既增加了保安族人的收入,又方便了各兄弟民族的生产生活,强化了各民族的联系交流,促进了大河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保安族聚居区内常年径流河道和泉水上共修建有34盘水磨,其中保安族建有30盘,为立轮磨13盘、平轮磨15盘、榨坊4座。刘集河畔共有水磨18盘,其中16盘(立轮磨2盘)由保安族人修建、经营。

高赵李家的保安族人利用来水量稳定、充足的刘集河,巧用河床的自然落差,在上游左岸利用石家寺泉水修建立轮磨,又从肖家至科脱段开挖引水渠,找出合适的磨窠修建盘水磨,在中游段右岸的王家、高赵家村、尕李家河段开挖引水渠,修建水磨。

利用峡水在大墩峡口右岸,修建2盘立轮磨,分属韩振纲、马忠家。甘河滩的“亥沙班勒亥”(保安语意:黑色泉)下游有单立轮磨、双立轮磨各1盘。“亥沙班勒亥”下游向尾嘴坎子引水,修建有3座立轮磨,1盘属甘河滩保安族人尕胡散(绰号:会勒海),2盘属于安民湾的大汗然穆藏家。

柳沟马蹄河下游袁家段,保安族修建有5盘水磨,其中马蹄河尕胡才尼家有2盘立轮磨,高赵家村藏客马三十六有立轮磨和榨坊各一,其余2盘平轮磨分属斜套马尕奴和袁家韩福祥。

三、榨油坊的构造与使用

(一)榨油坊的构造

榨坊修建在磨房宽敞的一侧,由榨房、油担窝、油担、油担石、榨盘石、油缸、蒸锅、油箍、油包组成,老式榨油设备用杠杆原理榨油。每座榨坊有两套榨油设备工具,轮流作业。

榨房一般为径深约2丈5尺的二至四间土木结构瓦房。其房北墙,约2米厚5米高,全为巨大石块砌成。墙内里侧砌成长l米宽2米的石洞是油担窝,内横放一硬木杆,叫做油担(保安语称“脱松木十栋”),为约长2丈的圆松主干,从末梢起刻有等距离挂油担石横槽,是主要榨油施力设备之一。还有油担石数块(保安语称“脱松达尔够塔什”),类似石锁的凿孔方石块,穿柳条拧制吊环,挂在油担上加压,大小及重量约从100斤到300斤多种不等,常用4块。还有状如石磨盘厚约10厘米的榨盘石,上平面周沿内1厘米处凿一条集流导引的环型槽沟至突出边接油口。其下有砌坑内置固定盛油用缸,油缸砌深约80厘米、直径60厘米。

另有数块约宽10厘米的柳木板拼接的油箍(保安语称“脱松箍”)圈,大小同榨盘,用来固定油盘,防止榨油受压时滑散。榨坊内置用来蒸制磨好的油籽等榨油料的蒸锅,直径约1米的大锅一口,上有开孔柳木板锅盖。盛包榨油料用的油包(保安语称“脱松德松”),须呈放射状铺设,用材为煮熟浸油晾干制加工油绳和麻莲草细绳。

(二)榨油工序

榨油油料常见为油菜籽和胡麻籽,二者榨油工序不同。

油菜籽榨油工序,保安语称“芥子脱松达尔够”。要依次经过磨油料、蒸油料、包油渣、压麻渣出油、上油担结束第一遍榨油,其间还要刮榨边、取麻渣后,还要榨二油重复第一遍榨油程序,完成榨油。

磨油料是晒干簸净杂质的油菜籽,在水磨上磨碾制成榨油料。蒸油料时,先捏油料成小疙瘩封堵住蒸笼笼屉的篦孔,磨制后的油料被均匀地摊铺在笼内,用柴火烧热水锅蒸制至烫手时出笼。接着包油渣(保安族称“麻扎欢勒”),摊铺约15厘米~20厘米厚笼蒸热油籽层于事先铺就在榨盘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的麻莲上,再把麻莲收起包制,用最早放在榨盘上、套于榨盘四角木桩的油绳捆扎好,并用油箍套牢。开始榨油(保安语称“脱松达尔”),放下2丈多的油担,重力压制麻渣,至开始出油入油缸。同时需仔细观察麻渣是否平稳,当出现偏离时,打进木楔平衡。还要上油担(保安语称“塔石乃亥尔亥”),仅用油担出油至量变小时,开始上油担增加榨油力。由两人把木杠套在吊环中油担石抬挂油担上。首次上100万,历时增加4块为止,结束第一遍榨油。刮榨边是在麻渣受压时,透过麻莲包和箍边渗出的油籽,用木板刮平取下,属榨主所有,叫“刮榨边”。第一遍榨油净后,卸下油担石,剥去大于油箍的部分,取出油箍,散开油包,从油箍和油包中取出油渣麻渣块。取麻渣(保安语称“麻渣乃阿卜”)。再次经过榨二油(保安语“化尔扬达尔”),把油饼砸碎,放少量开水泡软后又重复第一遍榨油的程序,完成整个榨油任务。

胡麻籽油榨制工序比较简便,保安语称“胡麻脫松达尔够”,把经过晒干、去除杂质的胡麻籽放在水磨上磨细。放在榨盘上扎包,放油担榨油。并据出油状况,逐一增上油担石,直至榨干。

这种古老榨油方式,油菜籽出油率约每百斤40斤左右,胡麻出油率约每百斤40斤左右。所需费用当时榨油的“达课”(保安语意:加工费)为,榨l斗(80斤)油籽,付“达课”2斤半。[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