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狄保荣转业后的生活并不顺利

狄保荣转业后的生活并不顺利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之旅——记狄保荣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于艾香一、机遇与选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转折点。当狄保荣30岁从部队转业时,他的成熟与稳健、坚毅与从容,已让他在人群中卓然而立。狄保荣深知,转业意味着新的生命开始了。旅游局,对于狄保荣来说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工作领域。狄保荣刚转业后的生活,并不顺利。狄保荣正是后者。狄保荣的人生选择,也与来自父母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狄保荣幸运地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生命之旅_记狄保荣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_山东旅游人

生命之旅——记狄保荣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于艾香

一、机遇与选择

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包含了生命的秘密,也造就各种新的可能。当转折点来临时,可能有些人并不知晓,只是盲目地迎接命运的安排,不曾明白这里面所蕴涵的天机。而有些人则不然。他时刻在准备着自己,他能隐隐地感觉到命运的招手。于是,在生命的转折点到来时,他能够顺势而为,从而开启自己新的人生。狄保荣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仿佛有一种直觉,能捕捉生命中的信息,从而不断发现并缔造一个新的自己。

狄保荣生于1955年,15岁当兵。15岁的狄保荣却并不觉得自己小,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勇敢地走进兵营。众所周知军旅生活是艰苦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艰苦,正是磨砺自己心志的大好机会,也是成大事的人所必需的一个准备过程。所以,狄保荣并不把吃苦当成坏事。他勇于尝试命运安排他的一切角色,也尽力把每一个角色演绎得有声有色。18岁入党,21岁提干,一路走下来,狄保荣在部队一待就是15年。从15岁到30岁,15年的时间和经历把一个青涩少年磨砺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当狄保荣30岁从部队转业时,他的成熟与稳健、坚毅与从容,已让他在人群中卓然而立。是的,你能一眼从人群中认出他来,因为他是独特的,他已经具备了优于常人的智慧、心态和成就大事的胸怀。

狄保荣有高挑的身材、英俊的外貌,尤其是他有一双闪烁着机智光芒的眼睛。15年的军旅生涯又使他拥有了常人没有的风度与气质。他的外表、内涵和神态,恰到好处地融合为一种魅力。当他脱下军装转业到了山东省旅游局时,没有人能估量得出这个人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因为在他的身上仿佛蕴涵着一种无限的可能。他来了,他带着一种新的姿态、新的观念、新的使命来了——他身上的气息已经给人们传达了这样的意念。虽然转业干部一般都降级使用,但对于一个有着远大梦想和使命感的人而言,级别并不是那么重要。

狄保荣深知,转业意味着新的生命开始了。命运的转折点已经出现,他要面临的是新的人生、新的生活、新的选择。人生有无数的十字路口,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上,都写着“选择”两个字。他要选择什么呢?他能选择什么呢?

旅游局,对于狄保荣来说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工作领域。他从15岁起就当兵,自然对许多行业都不甚熟悉。可既然来到了这里,就不能挑三拣四。狄保荣刚当兵时,在寒冷的冬天,早晨凿冰洗脸,冷得刺骨。彼时,他还是个少年,但是他已经明白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怕冷怕苦。无论遇到了什么,自己所必须做的,都是要面对它。一年又一年,他面对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现在,他转业来到了地方,不管安排给他的是什么工作,他都要摆正心态做好它。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狄保荣刚转业后的生活,并不顺利。他在部队时,28岁就已经是正营级,30岁转业后,有3年的时间,他一直没有被确定级别。当时,正营转业到了地方一般都是定为副科级,可狄保荣有一段时间硬是没有当上这个副科。一般人很在乎的东西,狄保荣并不在乎。他的经历告诉他,一个人最重要的并不是职位,而是如何爱自己的工作。付出自己的爱,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对狄保荣来说才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他从各个角度熟悉旅游局的工作,投入自己的心力,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如果一个人只是对职位感兴趣,那么,无职无权的现状就会干扰他的情绪。如果一个人热衷于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就会准备好自己,去选择那个注定与自己结缘的事业。狄保荣正是后者。

狄保荣在部队做过装甲兵学院的教员,他对知识、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钟爱与热情。这种钟爱与热情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虽然经历文革,他的学生时代在15岁时就停止了,可他追求知识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止过。在部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两个大专文凭,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凭借着这种对知识的热情和努力,他才能做上教员,不仅自己一直保持学习状态,也教育别人如何学习以及怎样才能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优方式和方法。狄保荣转业是在1985年,彼时社会正迫切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向往知识、向往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主流思想倾向,经历过文革的蛮荒时代,人们重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虽然当时有些下海挣钱的弄潮儿已经掘到了第一桶金,脑体倒挂现象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知识就是力量”仍然像明灯一样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人才荒是普遍现象,像狄保荣这样有两个大专文凭又做过教员的人可谓是香饽饽。这也注定了他要和知识、文化、教育终生结缘。于是,他选择自己事业的主攻方向仿佛也有了眉目。在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省旅游局酝酿筹办旅游学校,而狄保荣也从这个机会里,看到了自己未来事业的指向。“旅游学校”四个字一经出现,便与狄保荣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也许,对许多人而言,选择是艰难的、痛苦的,但在狄保荣这里,又是容易的、幸运的。仿佛许久之前,这个选择就蕴涵在他的生命中。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会和自己出身的家庭息息相关。出生在什么家庭里,父母是何许人也,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经历,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狄保荣的人生选择,也与来自父母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父母都是聪慧过人的佼佼者。父亲狄井芗1935年夏初中毕业,报考济南高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登榜首。只是由于战乱,学业没能继续,迎头撞上了革命。在革命队伍里,他的智慧与能力令人刮目。1941年,年仅23岁的狄井芗便被选任为鲁南解放区四县边联县长,1945年8月转任鲁南解放区二专署副专员。母亲孙朴1943年高中毕业,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还没来得及看成绩,便由于参加了抗日地下活动受到追捕,被逼离开北京,来到山东济南后,又徒步到沂蒙山区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孙朴被授予抗战勋章)。就这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两个革命者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

狄保荣幸运地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父母的革命经历和求学经历都给狄保荣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虽然他自己谦虚地说,在大明湖路小学读小学时,他只是中队体育委员,并不是最出色的,学习成绩也不是最好的。他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班里有一个学习成绩永远是第一的同学,二年级时一个学期都没有用过橡皮。尽管有40年没见到这位同学了,但狄保荣一直对他很敬佩。可是,谁都知道,一个人在知识的路上能走多远,并不取决于考试成绩,而是取决于心志。一个人的心志包含着隐秘的生命动力,也许一时并不能得胜,但却能帮助人、促使人获得最终的胜利。一些大科学家在小时候都很笨拙,甚至比一般孩子都差很多,但却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很远,心志也许就是奥秘之所在——一颗向学的心比什么都重要。狄保荣正是拥有这样一颗心。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学到东西。对于他,学习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活动。人们常说,知识是积累的,狄保荣就是在不断积累着知识。虽然他没有为期很长的学校学习经历,但是他具有聪慧机智的禀赋,他的父母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从小就经历了许多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磨难和考验,家庭、社会和人生的大课堂,给了他更多、更丰厚的知识积累。

当狄保荣转业到旅游局时,他已经在知识上做好了准备。他的渊博、他的开阔、他的文化底蕴,都是一般的知识分子不可企及的。于是,他的价值取向也不同于常人。世俗的功名利禄无法绊住他的脚步,他能超越这一切,向着更高的目标行进。且不说摆在我们面前的许多功名利禄也不过是蝇头小利、小恩小惠而已,就算有大的功名利禄又怎样呢,人生都有死期,与死亡相比,这些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狄保荣智慧的双眼早已看穿这一切。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狄保荣有自己的思考。

狄保荣那会儿思想的大脑中,秉持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创造幸福,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幸福。如果人不是为了创造幸福而活,那无论你得到了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狄保荣的价值观。而狄保荣要求自己的,也正是去创造幸福,为自己,为他人。

二、树立事业目标

也许,上天赐予每一个人心志,也为每一个人的心志提供机会,就看你是否可以好好把握。狄保荣怎么都没有想到,旅游局要选派一批人到德国学习,名单上有他。因为既然要办旅游学校,就要培养出一批专才,旅游局的领导在这一点上是很明智的,也是深具眼光的。在20世纪80年代,出国是一件大事。外面的世界对于一个封闭了几十年的国家而言,总是神秘的,色彩斑斓的。人人都想出国看看,可不是人人都能如愿。狄保荣拥有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

1988年,狄保荣和他的一群伙伴去了德国,到德国巴伐利亚宾馆学校学习饭店管理专业。那一年,他33岁。而和他同行的同事大多20多岁,他是其中年龄最大的。

在德国的一年学习,让狄保荣获益良多。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管理制度、校企结合的典范模式,给他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冲击。彼时,中国的高校恢复高考才几年,狄保荣深知,中国的青年人对大学如此向往而高校门槛又那么高不可进,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美梦多数人的奢望。而在德国,教育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从小学到大学本科都是免费教育,爱学习的年轻人永远不用发愁没有学上,只要足够努力,学校的大门永远对着你敞开。德国的高等教育如此发达,令狄保荣感慨万千。各种层次的学校满足各类不同的学生需求,每个人都能去自己喜欢的学校深造。尤其是职业教育这一块,德国有许多的成功经验。狄保荣第一次明白,职业教育原来也可以搞得这么好,可以为社会输送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成功人才。这与中国人习惯性的观念差异很大,中国的家长们绝大多数只想要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并不真正在意这个大学对自己的孩子合不合适。上大学是为什么?上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有一个学历,而是把人塑造为一个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就是你现在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你的结果。

在德国,狄保荣不仅潜心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参观德国的一些学校,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他们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学习他们对学生的爱和关怀。巴伐利亚宾馆学校校长题写的校训是“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美好的心灵”,这让狄保荣深受启发。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开始全面进入了他的内心深处。以前,他也看过这方面的书籍,但都是一些皮毛,现在他才真正从树梢到树根看透了这棵大树的全部。他被震撼了。

在德国,狄保荣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他理解了人是什么,为什么人必须受教育,为什么好的教育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他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国家的强大,源自于教育,源自于教育对人的塑造。无数的德国青年,他们都在不同的学校,通过教育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而他自己,也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在德国的一年学习,狄保荣不仅在饭店管理这个专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他对教育精髓的本质性理解和认知,得到了重塑,有了突破性发展和深入。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爱思考的狄保荣当然也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有过多种深度解析。但通过在德国的学习,他才有了自己最坚定的答案。在国内,彼时流行一句话,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确,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许多人因为考大学而流动到了社会的另一个阶层。一个人原本可能是工人或者农民,但只要上了大学,就鲤鱼跳龙门,一跃成为“国家干部”,吃上皇粮,确实改变了命运。可是,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当上“国家干部”或者“教授专家”吗?正是在德国,狄保荣理清了许多问题的头绪,看到了很多问题的本质。

的确,教育能使人当干部,当教授,当专家,但这并不是教育第一位的目标。德国发达的高等教育和较为完善的公民社会,令狄保荣深切感悟到,教育第一位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无论你是不是干部,是不是专家,如果你首先不是一个合格公民,你就不会给这个社会带来真正的人才红利。纵然你是干部,是教授,是专家,那也不能掩盖你不是一个好公民带来的缺憾和畸形。狄保荣一边读书,一边考察德国社会,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想,人,首先要通过教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一个有某方面专才的人。也只有这样,教育才算完成了它自己的任务。狄保荣明白,彼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时期,清晰定位教育目标就显得更为重要。在精英教育阶段,一个人为了改变命运拼命读书考大学,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当高等教育渐渐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人人都有学上,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培养合格公民。每每看着德国城市干净的街道,公共场所人们文明的举止,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狄保荣的思想就异常活跃和兴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整个社会才有可能进入成熟的公民社会。在这样的公民社会里,人才可以体现出自己之所以为人的目的和责任。社会也才可能真正达到和谐、和气、和平。

狄保荣深深地意识到,中国的教育恰恰在培养合格公民这一教育的最有价值的目标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的混乱与误区。他经常说,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小学阶段就让孩子们学习很多理论化的知识,像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理论家,但是大学毕业时,很多学生却依然缺乏很多基本的常识理念,还不懂得尊重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屑于维护公共卫生,这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狄保荣的教育理念与他的人生理想正是在德国学习时,达到了高度契合。他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是的,他是带着使命感来德国的,而他在这里也确实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果实。许多纷纷攘攘的思索都理出了头绪,无数灵感的火花都汇聚成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他知道,要想培养合格的公民,就应该做到,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认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念,拥有共同的理想,具备爱国家、爱民族等核心思想素质。

只有在一个好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的功能——开发人的能力,实现人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天赋,只有教育,能把这些各自不同的天赋开发成一种能力,从而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狄保荣深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或者在这方面,或者在那方面,这些能力亟待教育开发,也只有教育能完成它。一个人的潜能往往是沉睡着的,只有教育能唤醒这潜能。狄保荣深信自己能做一个好的唤醒者,他内心充满了激情。开掘一个人的潜能,犹如点石成金,狄保荣在德国就立志要做那个点石成金的人。

三、创业之初

1989年,狄保荣回国了。他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他也思考了很多的问题。怀揣着自己的办学梦想,狄保荣回到了旅游局。此时,旅游局正在筹办的省旅游学校,已经如火如荼地在进行中,山东省旅游局下文成立由三人组成的山东省旅游学校筹备处:校长蒋奎生(山东省旅游局长、党组书记兼),常务副校长李光璧(正处级),狄保荣(副科级)。狄保荣一回国,便投身到了这项工作之中。

筹建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三楼西头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当时,正是7月炎夏,酷热难耐,西晒的房间烤得人大汗淋漓。但是,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只要有干劲,再有足够的来自上级领导的支持,纵使只有三个人,创办一个学校也并不是难事。然而,想要让新创办的学校能够站得住脚,尤其是能够培养出有质量的学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狄保荣带队到北京外事服务高中、上海旅专、南京旅游学校这些中国最早的旅游院校去考察听课。他一次次到国家旅游局、省教育厅咨询请教有关办学的政策规定和程序手续。招生前夕,他还去广州中山大学参加饭店管理师资培训班,进一步充电深造。这都为以后学校的起步发展和他本人在旅游教育方面的建树夯实了基础。

狄保荣懂得,社会对学校永远是有渴望的,家庭对学校也永远是有渴望的。社会渴望学校能真正培养出可用人才;家庭渴望学校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去时无知懵懂,出来时能量满满到任何行业都是一把好手。学校肩负着人们的渴望,也肩负着整个社会的希望。所以,狄保荣在筹建学校的日日夜夜,思想也在不停地旋转。

他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就会聚集着一批批的青年人。他们来到这里,是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的。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能力,他们是为开掘自己的能力而来到这里的。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能力足够强,他不需要学校。像比尔·盖茨,连哈佛大学都能舍弃,急着投奔社会,是因为他觉着自己能力足够强,他有能力舍弃哈佛,他有能力到社会去奋斗。而急着投奔学校的人,恰恰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缺乏能力。他们要到学校开掘自己、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学生的需要,就是学校的方向。所以,如何开掘学生的能力,就是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也是立志要把这个刚刚筹建的学校办得有声有色的狄保荣的重任。

狄保荣在德国时就深深意识到,开掘一个人的能力就是在开掘一座金矿。作为学校,如果能把学生的潜在能力开掘出来,这个学校就取得了成功。这个能力当然包括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德国的高职教育之所以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正是注重了对学生的这些综合能力的开掘与培养,取得了成功。所以,在宽进严出的背景下,凡是念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懂技术、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在德国的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德国品牌之所以多年来在国际舞台上极具实力,德国产品之所以质量一流,德国人之所以被称为职业经理人极佳的人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业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想出人才,只有靠教育。拥有好的教育,才可能在人才领域抢占先机。

狄保荣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每每稍有闲瞬,他的脑子里就闪现出一系列这方面的问题。他想,没有比开掘人的能力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在这个世界上,谁把人的潜能真正开掘出来,谁就掌握了成功的钥匙。

狄保荣是幸运的,他从事了他喜欢的工作。他不仅参与了山东省旅游学校的筹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学校的建立过程中,他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具体成型,对于培养人的问题他也有了逐步加深的思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此时的他已经准备好了自己。

虽然此时的狄保荣在这个新建的学校中还不是一个主要领导者,但他对于这个学校的意义,就像一个稳固的基石,有了他,特色化的理念和良好的作风就有了持续的传承。建一座高楼,必须要打好地基。而建一座学校,也同样如此。如果学校没有基石一样的人物,学校很难走向长远的稳固的发展。也许,彼时彼刻,没有几个人能意识到他这块基石的作用,或者看不到谁将是这个学校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但时间,最终会让人看到。或许那时的狄保荣自己也不知道,他将要在这所学校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他对学校的热情与对教育的钻研,只是在不断强化自己的一种意识,这便是他要把自己未来的几十年都奉献给这所学校。狄保荣与这所新学校一同经历着雏形中的成长,一天又一天。一所新学校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百事待兴,人人都忙得不可开交。而狄保荣在忙乱中,思想始终伴随其中。他仿佛能听到未来的脚步声。他的那些思想,都是未来某一天确立这个学校的精神基石。虽然他自己不知道,但时间知道。

在狄保荣思想的火花中,有校企结合的德国高职模式,有勇于创新的洪堡大学,还有那座“世界大学之父”洪堡的塑像,不时地在他眼前闪现。这些在德国时就令他心潮激荡的近代教育典范不时给他灵感,激发他新的想象。在自己眼前矗立的这座新学校,要走向何方,成了他思想的中心,也是他无数灵感的源泉。狄保荣知道,他要在这里发挥自己,他要在这里把自己的思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他有这个耐心,也有这个勇气,他深信自己的思想都不会是空想,最终有一天会在这里开花结果。

信心给了狄保荣力量。在学校建立的初期,他能感觉到自己能量的爆发。他总是不知疲倦,他总是不断地对学校的未来进行着设计。有人说,华盛顿打下一个美国,而杰弗逊设计了一个美国。狄保荣也是一个设计者,他无时无刻不在设计一个新的学校模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一项新的等待他去开创的事业。

四、教书育人,事业扬帆

1991年9月,山东旅游学校开始了第一次招生。其时,学校只有饭店服务与管理一个专业。狄保荣在这所新的学校里,再一次走上了讲台,当上了教师。在部队时,他曾是装甲兵学院的教师,重上讲台令他感触颇深。现在和过去,不仅讲的课是不同的,心态也是不同的。通过在德国的留学,狄保荣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他心中,教师这个岗位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重新塑造人。

在狄保荣的心里,没有比重塑人更重要的事情了。他是经历过文革的人,深知人心的扭曲比什么都可怕。狄保荣要让每一个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尊重自己,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尊重了他人就是尊重了自己。他是教授饭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这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专业,如果不懂得人的权利和界限在哪里,就不可能真正领悟这个专业的精髓。人和人是有差异的,如何尊重这差异,如何善待他人,狄保荣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

时任教务处副主任的狄保荣同时兼任学校朋乐园酒楼的经理,他在做好行政和经营工作的同时,要讲授旅游职业道德、礼节礼貌、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他授课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生动感人,知行合一,讲做结合,把三门课都讲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他那平易近人的授课风格和有感染力的语言,特别是对人生、对职业的诠释,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一个人的姿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狄保荣无论在什么场合,总是以平视的眼光看着别人,从不居高临下,亦无高深莫测的表情。他简单纯粹,就连他的谈话也是侃侃而谈,简简单单,一语中的。听他说话,听的人的心会不由得敞开。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在狄保荣这里,给他一个讲台,他就能启动台下的每一颗心灵。不管什么知识,一经他口,就能活灵活现,简单明白。他一直记得,在德国时他接受的一个观念:没有能力的知识是死的,是无用的。他要把知识变成活的,有能力的,对人生能发挥作用的。他不要传授死的知识,他要传授能发挥作用的有能力的知识。这就需要他在授课中,赋予知识以灵魂,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知识落到实用当中。狄保荣原本就口才好,会讲课,现在,当他用新的理念浇灌他的口才时,他的授课就更有了生命力。学生都爱听他讲课,因为他的每一堂课,都能把每一个问题引向学生不可知的深度与广度,令人豁然开朗,犹如山重水复终入桃花源。有的学生感慨说,听狄老师的课,胜读十年书。

的确,狄保荣的讲课是十分成功的。无论讲的是什么内容,他都能让学生听不够、听不倦,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十分难能可贵。狄保荣平日的钻研与博学,造就了他今日讲课的成功。在他的口中,没有枯燥的话题。任何话题,他都能把它讲活。他是会讲课的人,他也是一个善于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人。他愿意让学生们分享他的一切,他的思考,他的学识,他的经历。他讲课的感染力,还来源于他的那个强烈愿望。在他的思想中,铭刻着一个重塑学生人格的理念,这个理念令他在传授知识时,总能切中要害,联系人的思想,进入人性深处,将话题演绎,将内涵扩大。于是,他的课总是有丰富的发人深省的信息量,令每一个听课的学生都受益颇深。

狄保荣的授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这一年,学生第一次给老师打分,狄保荣获得了最高分。这对一个教师,是最好的肯定和奖励,每一个教师都渴望这样的奖励,狄保荣得到了。学生们爱他、信任他、崇拜他,他赢得了学生的心。这些第一届毕业生为学校、为他们自己,也为他们所爱戴的狄校长争得了荣誉。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旅游业的精英,其中韩国兴被法国雅高集团聘任为张家界普尔曼酒店(五星级)总经理,成为众多国外酒店集团在国内聘用的第一位中国国籍的五星级酒店总经理。

狄保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讲台上充分展现了自己,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他的才华与能力。他崭新的教育理念与育人精神不仅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亦让领导掂出了他的分量。旅游学校第一届只招了90名学生,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考分在济南市都可以上本科院校。然而这些学生都具有前瞻性眼光,看好旅游市场前景,选择了这所新建的学校,他们对授课老师是有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旅游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深知学生们的渴望,虽然是新建学校,可一点也不能马虎,配备的师资堪称一流。公共课老师大多聘请的是综合大学的教授。教授餐饮课的三位老师都是毕业于德国巴伐利亚宾馆学校,个个都有饭店工作经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狄保荣在挑剔的学生眼里,能够一炮走红,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实属不易。正是有了狄保荣的成功授课,才使这一届每个学生都感觉来旅游学校值得。他们来对了地方。

旅游学校的领导们也真正看到了狄保荣的价值。作为一块基石,他到现在真正被发现了。正是这一年,山东省旅游局刚到任的局长赵忠云在党组会上提议把狄保荣由教务处副主任破格提拔为山东旅游学校副校长。至此,这所学校的领导重担搁在了他的肩上。而狄保荣多年来积累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也有了用武之地。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他拥有了自己的平台和大展身手的机会。

他想起了德国的教育,在狄保荣心里,德国的教育就是他前进的标杆。用教育的精神办教育,用大学的精神办大学。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教育领域里,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狄保荣要用自己的能力去一点一点地改变。他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教育的痼疾深沉久远,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人们需要的是耐心,是行动;而不是抱怨,不是纸上谈兵。狄保荣是个行动者,是个实干家。从教育理念到每一环节的教学实践活动,他都在尝试着改变。他脑海里时常能闪现出他留学时学到的那些精髓,他尤其欣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学校和企业会相互磋商,以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政府在政策、法律以及经费方面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学校配合实施人才培养,这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教育体制和模式。狄保荣在德国期间,对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作过各种考察。现在,他作为旅游学校的领导,学校的当家人,他希望旅游学校可以从德国的双元制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虽然中国有中国的特色,有中国的国情,但许许多多方面,还是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国的职业教育不过刚刚起步,而德国在这方面早已走在世界前列。许多东西我们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没有必要自己盲目地摸着石头过河。

狄保荣对旅游学校大的战略与细的计划已在酝酿中。有他这样一块基石,学校的发展不可估量。主管部门对狄保荣的破格提拔,可以说是非常有眼光的一次用人选拔。多年以后,当时的决策者可以自豪地说,他们选对了人。旅游学校因为有了狄保荣这块基石,这学校便有了屹立不倒的基础。

狄保荣是有眼光的人。在他的设想中,旅游学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不能把眼界放低,也不能把眼界放平——不能只盯着国内的同类同级别的学校,而应该有自己更高的参照系。在狄保荣心里,这个参照系就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学院。那是世界最先进的职业办学体系,有着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只有把这个“最先进的”作为参照物,才会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时时想着改进,并且知道要怎么改。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当人有了自己的参照物,就自觉不自觉地朝着那个方向行进,无论有多少障碍,都不会停步,因为那个参照物时时在提醒、激励着人的内心。狄保荣是在德国学的饭店管理,他深晓具体的情况。国内的职业学校距离德国的标准是有很大差距的。德国也是摸索了很长时间才有了自己的完整体系。某种程度上说,整个西方在职业教育这一块都受到了德国的影响。狄保荣经常会想到德国的洪堡大学,它不仅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典范,而且深刻影响了德国的经济。

狄保荣的脑海里常常会闪现出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幕幕,学校就是宾馆,学生边学习边实习,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这些片断启发他的灵感,使他对自己的旅游学校的构想常常出新出位。比方说,德国的双元制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是校企合作,以企业实践为主。每门课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工学结合。专业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的考核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那么,旅游学校能不能也借鉴这个做法,为学生创造机会呢?

眼下,旅游学校这90名学生个个优秀,他们对旅游业充满了热情与爱,他们来到这所新建的学校,是因为他们爱旅游业,愿意在这个新兴产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由于这份爱,他们选择了这里。如果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与实践,狄保荣不仅觉得对不起他们,更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就成了无用的理念,就成了一个泡影。他常常在校园里看着他的学生们,心里充满喜悦——这届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优秀,他们形象也特别好,令人生爱。入学一年后,他们中的34人参加了大学四级英语考试,通过了33人。作为老师,作为领导,狄保荣在为学生感到自豪的同时,殚精竭虑想做得更多。

是的,他一定要做些什么。一个大胆的想法已在狄保荣的心里诞生。

五、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只有到外面的世界去感受、去体验,才有可能真正改变自己。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能像德国学生那样,工学结合,在学生时代就能有顶岗工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国际一流企业中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他们走出校门时,就是行业中的佼佼者。狄保荣自己正是由于走出国门,才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的精彩。的确,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走出去,就无法体会这精彩的含义,也无法明白这精彩是由辛苦组成的。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个人能力培养,而个人能力,首先就包括吃苦、勤奋、守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这方面的培训,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需求。旅游学校也要做到这一点,让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习——狄保荣心意已定,一定要把这届学生像样板一样打造,让这第一届学生为后来者做榜样。为此,他愿意跑更多的腿,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联系企业,制订方案。让学生获得更多,也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开花结果。他没日没夜,开始实施自己的校企结合范式。当时的校长赵学义和广州白天鹅宾馆老总杨小鹏是多年的老朋友,利用这个关系,山东省旅游学校和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

对于狄保荣,对于旅游学校,这都意味着在校企合作及教学改革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1993年,是值得纪念的年份。这年7月,九二级H1班的全体同学集体登上了驶往广州的列车,他们要到广州白天鹅宾馆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这对于旅游学校,对于饭店专业的学生,都太有意义了。因为他们终于走出去了,终于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终于和国内旅游界最优秀的企业有了联姻。

这个举措,并不是没有遭遇反对意见和怀疑目光。有人就说,到南方安全吗?因为在人们眼里,南方虽然开放,但很乱。孩子们毕竟年轻,到那里能不犯错吗?如果有人学坏了怎么办?出了问题怎么办?当时几乎省内所有旅游院校的领导对此都持怀疑态度。

狄保荣从不怀疑自己的学生。他也不怀疑南方。南方与北方有什么不同吗?不,人都是一样的,想学坏在哪里都可以学坏,不必去南方。他相信学生们到了广州,到了白天鹅宾馆,一定会变得更好。白天鹅宾馆是我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管理的中外合资五星级酒店,曾经接待过英国女王等国际贵宾。在全国星级饭店评比中,不止一次总分名列第一,是中国旅游饭店的一面旗帜。到这样的地方实习,人会变坏吗?学生们只会感到自豪,为自己,为国家。他们会从这种规范管理中学到许多以后受用无穷的东西,怎么会变坏?狄保荣从不信这些陈腐观念。他说,这些学生不仅不会学坏,而且会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而受益终生。从白天鹅实习回来的学生,如熠熠发光的旅游业之星,引领着山旅学生光辉的职业生涯:赵煜任职美国品牌泰山东尊华美达(五星级)总经理;邢开新在海南三亚山海天大酒店(五星级)任常务副总经理,2009年5月18日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成为山东登顶珠峰第一人。马进强、张宝才分别任济南最高档餐馆鱼翅皇和鹊华居总经理,月薪三万,还有股份。白天鹅改变了这些学生的命运,使他们有了辉煌的人生。

在狄保荣的意识里,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把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合格的公民。所以,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转变自己意识和观念的过程。这个转变,不能光坐在教室里,不能光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也要走出去,在实践中,在人与人的联系中,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分清人情与规则的界限,自我与他人的适度距离。所以,走出去,不仅是加强了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准则与分寸,学会怎样与人合作,如何守时守纪。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工学结合的本质,正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通过职业训练,学生能冲破自我的疆界,学会与人融合。旅游学校的学生,理念是很清晰的,这便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走出去,是实践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

狄保荣把“育人”与“育才”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联姻,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他成功了。但他并不满足于这种成功,他要把这种成功扩大。狄保荣深深意识到,教育有着无限的可能,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一时一地做得不错而已。他不会满足于此。他要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把他的学生推出去,让他们去学到更多,体会到更多,也收获更多。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这是旅校的校训,也是狄保荣最推崇的话,因为这句话也诠释了他的价值观。要想让每一个学生能创造幸福人生,教育所要做的,必须是教会他们如何创造幸福,如何去过一种更有尊严、更有价值的生活。

有了广州白天鹅宾馆等企业的成功经验,狄保荣对下一步有着更大胆的设想。想想自己到德国学习的经历,想想德国的教育带给他的启迪,他想让他的学生们也能到海外去看看。而且,在他的设计中,这也是完全可行的。于是,到海外实习的念头就占据了他的心。他对教育是有自己的战略眼光的,他要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每一个小的目标实现以后,就有另一个目标在等着他。狄保荣知道,在他的前面,还有无数的目标,他要一个一个地去完成。

为什么要去海外?许多人可能并不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闭关锁国时间长了,锁得许多人坐井观天,思维狭隘。狄保荣深知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也明白青年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年轻时去走天涯,他会错失很多良机。过去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出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也道出了“行”与“识”的内在联系。狄保荣的教育思想是开放的、前瞻的,他要把自己的学生打造成世界公民,那么,首要的就是让他们走向世界,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真貌是什么。如此,才能培养学生们的世界眼光。

狄保荣很庆幸,当时的校长赵学义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长期从事外事旅游工作,和他在开辟海外实习就业渠道认识方面不谋而合。经过两年的酝酿和准备,他们终于为学生们联系妥当日本的研修项目。这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他们以自己对海外的了解和出国的经验,总算为学生们的海外之行铺平了道路,再辛苦也欣慰。1998年3月,首批45名旅校学生以狄保荣为领队开始了日本之行。他们大多是第一次出国,其兴奋与激动不言而喻。他们奔赴日本,到日本最好的度假宾馆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研修生活。狄保荣在日本对学生们讲:“我把你们送到这里,就要回去了。100年前中国的仁人志士孙中山、周恩来、鲁迅、秋瑾和你们一样远渡扶桑,就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最终成功了。你们来日本是为了掌握让中国实现旅游强国之梦的本领,希望你们一定要学有所成,回去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和学校。”海外实习研修终于迈开了这艰难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有了这第一步,以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这条海外之路的开辟,为旅游学校打开了海外大门,从此以后,旅校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奔赴海外,尤其是日本,成了学生们海外研修实习的核心基地。学生们到了日本,学习了很多他们以前不曾学到的东西。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他们有很多成熟的管理之道和服务行业的成功精髓,这令学生们大开眼界,在日本的学习,为他们成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奠定了基础。有人说,旅游学校就是旅游界的“黄埔军校”,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因为每一个来到旅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学到了旅游业的真正的本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尤其是海外研修生活,使他们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彻底改变了自己。有的人通过海外研修,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有的去日本研修期间,考取了一级日语证书,回国后到大学教授日语;有的回国后又重回日本深造,一直读完硕士学位,留在日本工作;还有的回国后成为日资企业的翻译和销售人员;也有一些学生成为日航在中国的雇员。当然,更多的还是从事旅游专业的工作,在饭店做管理人员或经理。这些曾经的旅校学生和同龄人比起来,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学生们的这些改变和成就,使狄保荣对旅校的海外之旅有了更多的想法。海外渠道可不可以拓展,向哪里拓展,是他思考的主题。他要为学生们做得更多。他经常给师生们讲的是,旅院精神就是服务精神,旅院的老师和领导都要为学生的成长竭尽心力。狄保荣最欣赏的名言是美国人斯塔特勒说的:“生命就是服务,不断进步的人生就是给他人以更多、更好的服务过程。”他也正是这么做的。

六、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狄保荣的努力,使旅游学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一年又一年,人们看到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个个在岗位上表现优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和专业才能,眼光与境界与其他人自是不同。实现了旅校开办之初就坚持的“旅游教育与市场接轨,旅游教育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的目标。专业由最初的一个拓展到十余个,与国内多家企业有联姻关系,大胆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成功。这份成功,是由每一个学生诠释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旅校也正是因自己培养的学生而声名鹊起。当旅校走进第十个年头时,这所远近闻名的“黄埔军校”已经成了向往学习旅游专业的学子们心目中的名校了。而狄保荣也成了旅游职业教育的先驱人物、领头羊。他崭新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精神已被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正是他,几年下来,把一所普通的中专打造成了特色鲜明、成效卓越且富于品牌效益的优质学校。这一切充分体现了狄保荣多年来倡导的不求大、不求高、求特色的办学理念,也展示了他在追求文化品位和校企联姻工学结合上的骄人成就。

可是,狄保荣并不满足。他敏锐的眼光早就发现了旅游业这几年来从国际到国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旅游业已经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跃升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中国人再也不满足于以前只是吃饱饭就万事大吉的心态,而是想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看世界,成了中国人的渴望。并且,许多人也有这个经济能力,腰包有钱了,看世界的愿望就变得现实起来。大款,心里想的是到国外旅游;小款,念叨的是国内旅游,旅游热已热到了每一个人,成了潮流,成了时尚,更是年轻人的最爱。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校的进一步发展就摆在了狄保荣和他的同事们的面前。

狄保荣是一个富于思想力的人,他也善于观察,敏于行动。放眼市场,他发现各个旅行社、高级酒店都缺乏人才,他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供不应求。几年来供求比都在1:5以上。市场需要也让狄保荣看到了机会。他一直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的一家五星级酒店曾为旅校的4名毕业生每人交纳5万元城市增容费吸引他们去就业,21世纪,同样是这家酒店,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就业,专门在酒店宴请、招待学生。海南和厦门的酒店为了能抢到学生去实习,免费为他们提供往返机票。这些场景总在狄保荣的大脑中闪现。旅游人才如此稀缺,学校为什么不能扩大发展呢?狄保荣和他的同事们清醒地看到:

正当山东旅游业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重要时刻,省委、省政府定位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这一定位在全国破了先例,无疑对旅游业跨越发展提出了崭新而紧迫的要求。发展旅游,人才为本。尽管旅游学校在全国出类拔萃,但毕竟规模小、层次低,难以满足人才需求,满足现状没有出路。尽管当时资金、土地、立项无疑面临许多困难。山东旅游学校在省旅游局党组的全力支持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时任省旅游局局长李德明撂下一句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保证项目上去。这就更加坚定了大家的信心。2003年10月26日,山东省旅游学校新校区在济南东部的章丘市大尖山下开工建设;2004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旅游学校升格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至此,旅校完成了自己的又一次跨越。而狄保荣的人生,也完成了自己的一段旅程,一个虽不张扬但却富有价值的生命旅程。

七、风云突变

人生总有些时候令人突陷不测。就在旅院新校区如火如荼建设之中,狄保荣却查出身患癌症。这个打击对大多数人都是绝对致命的。然而,狄保荣身临其中,倒显出了与一般人不同的坦然与安然。当获知自己的病情时,总是在忙碌的狄保荣一下子安静了。他在医院里,好好地想了想自己度过的人生。过往的岁月,一一闪现在眼前。无论是少小当兵时的艰窘,还是转业后的奔波,无数的细节叠加在记忆的屏幕上。他看着这一幕幕,自己倒也安慰。桩桩件件的往事,他没发现自己对人的亏欠,心灵的安慰正是来源于自己的无愧。如果现在死了,自己也坦然。其实,人终归都有一死,这是人的定数,谁也不能例外。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活得长久与否,而在于活得是否有意义。

想到生存的意义,深思活着的价值,使狄保荣在医院里变得格外平静。回忆自己走过的这几十年的历程,狄保荣的心坦荡起来。人生,重要的是能够活得真实,活得明白,活得无愧。而狄保荣做到了这些。现在,他在手术后、在治疗中,倒有时间好好地想想自己的人生。以前,他很少有时间真正地想想自己,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令他的思想与情感无法回到自身,现在他能够审视自己了。手术前那个夜晚,他没有睡觉,他回想了一夜。

他很坦然。就算要离开这个世界,在最后的时刻,他依然能够豁达。他没有恐惧,没有惊慌,没有眼泪。是的,他从得知自己患病,一直到康复,他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电影《埃及艳后》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伊丽莎白·泰勒饰演的埃及艳后在最后的时刻坦然地躺在那里,等着死亡的降临。既无惧色,亦无恐慌,走得很安然。“像所有伟大的人一样,走得很平静”——身边的人这样评价她。也许,当人悟透生死,就能做到视死如归。佛教叫“圆寂”,基督教叫“归天家”、“去天堂”。不管人死后究竟如何,但对待死亡如归家的态度,也颇能让人对之肃然起敬。

狄保荣的确令人敬佩。他不仅没有一滴眼泪,不仅视死如归,最重要的是,他在医院接受完第二次化疗,就回了学校继续工作。其时,学校正处在新校区建设的最困难时期,资金不到位,进度缓慢,作为院长兼书记的主要领导,刚刚升格的旅院离不开他。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他更需要旅院。因为在他的意识中,工作是最好的治疗。他爱工作,离开他的所爱,他缺乏充实感。弗洛伊德定义的人生是这样的:人生的要义是爱和工作。而狄保荣正好为这话作了注脚。他正是这样的人,而且爱和工作是能合二为一的。离开了爱和工作,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以,还在做化疗的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工作。

狄保荣和平日一样,工作,读书,思考。旅院的一切都在他的心上,他也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因为他身上有更多健康的元素,病,只是很小的一块。自己是个健康人,在健康中包容着一小块病。所以,不把自己当一个病人,确实是智慧的表现。多年来,狄保荣已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得了癌症后,这个习惯不仅保持下来,而且比以前想得更多了。人,每逢得过大病,都会在思想上有个飞跃。因为病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它会告诉你许多以前你不知道的东西。它会洞穿你以前的某个思想瓶颈,令你攀上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所以,许多人都是患大病后,有了大的创造发明或新的哲学思想诞生。狄保荣也是这样。在医院的岁月,使他明白了更多的事情,对生与死有了更超然的看法。他的心灵与思想,都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病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纳它,而不是排斥它;学会与病同在,与病共舞,而不是惧怕它。这样的雍容大度,这样崭新的疾病观,给了狄保荣超凡脱俗的力量。旅院的工作在这一阶段是极多的、很乱的,但狄保荣从容地应对,不懈怠,不灰心。一天又一天,他的身体越来越好。仿佛他越积极地工作,身体越是健康。渐渐,他都忘记自己的病了,他忘了自己曾是个医生眼里的病人。

他的确不是一个病人了。癌症,是曾经的过去。他现在拥有一个健康的自己,到医院检查,结果也是如此。他的癌肿不在了,消失了。一切如常。几年下来,他的身体再也没有反复过。医生说,能过五年,就证明痊愈了。是的,他成功地度过了五年。而且这五年来,他从来没有请假休养过,就像从不曾长过病一样。他该干什么干什么,业余时间打篮球,参加球赛。他是一支业余篮球俱乐部的主力队员,比赛从未缺过阵。现在,没有人能看出,他曾经是个病人。而且,与常人相比,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上个十岁八岁的,甚至更多。

谁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有着怎样的秘密。人们只看到,狄保荣很能干,很积极,爱读书,爱写作,甚至看上去有一个比普通人更强健的体魄。如果他不说,没有人相信他曾经患过癌症。

难道这不是奇迹吗?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奇迹,仿佛总感觉现在不是一个出奇迹的时代,不像旧时的以色列,是个奇迹王国。而现在,仿佛什么奇迹都看不到,有的人甚至为此沮丧。其实,不是没有奇迹,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奇迹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总是视而不见。狄保荣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谁能说不是呢?

八、新的发展,新的篇章

就在狄保荣创造奇迹的这个阶段,旅院的发展也一日千里。2005年6月,老校区置换手续办理完毕,所得资金8400万元全部用于建设新校区。2005年11月8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新校区落成典礼在章丘隆重举行。占地1000亩的新校区,就规模而言在全国旅游院校中位居第二。旅院从此踏上了自己的新征程。而狄保荣的人生之旅也和他的旅院一起,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2007年3月,经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以狄保荣为书记、宋德利为院长的学院领导班子组建完成。学校升格了,扩大了,新班子上台了,新的目标也摆在了狄保荣面前。仿佛有一种使命感在督促着他,许多新的设想已在他的构思之中。

狄保荣在观念、机制、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革,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向外拓展。他的目标是以扩大山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全省的旅游业向前发展。尤其是在全省旅游教育、研究和培训上,他做了大量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培育了大批旅游人才。而在外语教学、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网络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制度诸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他以自己对职业教育的独特感悟和制度管理上的勇于创新,给山旅带来了新的气象,让人看到了山旅广阔的未来。他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质量控制、教学模式创新、学分制和弹性教学、制度管理信息化等内容上,都以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为前导,进行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新和发展。

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在海外拓展上,狄保荣走得更远。20世纪90年代走向日本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启发了他的思维。他深深意识到,国际化是旅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带领一班人制订了学院国际化的发展方向。2006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加速国际化进程的决定》,初步架构起国际化办学的发展蓝图。狄保荣最愿意看到的是,自己的学生们都能走出国门,到外面的世界经风雨见世面,锻造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成为世界公民。在他的努力下,旅院先后与日本友好宾馆协会、阿联酋JUMEIRAH集团、新加坡饭店协会、美国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等国外机构及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旅游企业建立友好、稳定的学生实习、研修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渠道。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旅游院校中学生赴海外实习研修渠道最多、数量最大的学校,国际化成为旅院的突出特色。狄保荣还聘请他在德国留学的巴伐利亚宾馆学校的康拉德·里斯校长作为旅院的名誉校长,强化中德交流的机制,扩大交流的范围。2009年,年已七旬的里斯校长拖着病体来到旅院,亲赠巴伐利亚宾馆学校校旗,并说:“这是我此来的目的,亲手把巴伐利亚宾馆学校的校旗交给你们,国际化一流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寄托在你们身上,我寄希望于你们!”

狄保荣每年看着自己的学生一批批走了,又一批批满载而归,他的心是欣慰的。的确,如果没有狄保荣富于特色的办学思路,很难想象,旅院会有这么多年轻人一拨一拨地出国,而且去的国家都那么令人羡慕。像迪拜的超豪华酒店,就有旅院的150名学生在那里实习,而其中还有40名学生在世界上唯一一家七星级酒店实习。2010年1月4日,位于迪拜的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投入使用,在楼内同时开业号称八星级的阿玛尼酒店中,山东旅院的实习学生已经上岗。澳门的威尼斯人等号称六星级的豪华酒店也有旅院的近一百名学生在那里实习。这些听起来都叫人心驰神往的大酒店,当你去旅院念书,你与它们的距离便变成了咫尺之遥。这就是狄保荣开创的旅院,一个令学子们神往的旅院。

九、旅院精神——服务为本,百川文化

狄保荣不能忘怀的是美国电影《大饭店》。他自己经常会想起其中的情节,品位其中滋味,这部电影给了他许多感触,可以说是他对饭店管理业产生许多新构想的启迪之作。这部电影最让狄保荣浮想联翩的是渗透其中的服务精神。作为大饭店,需要怎样的服务精神,如何管理好一个大饭店,电影都有栩栩如生的情节演绎。狄保荣爱好文学,年轻时是一个标准的文学青年,他阅读了大量的海内外文学作品,这些书滋养了他的心灵。是使他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他的内在原因。他是从文学作品中来认识现实世界的。好的作品都在表达着世界的一个角,一个边,一个立体,或者一个平面,里面的人物都是现实中人物的翻版。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是狄保荣思考真实人生的起点。不同作品的价值观也是他以后树立自己价值观的参照系。狄保荣的人生情怀与他早年的大量阅读息息相关,这也形成了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而他观看《大饭店》时,他已经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也有了自己在现实中的奋斗目标。于是,《大饭店》就成了他阅读生涯中的一个标志性作品。

《大饭店》的价值观与他不谋而合:人生就是一场服务。每一个人都在为他人服务,每一个他人也都在为自己服务。如何让自己的服务做到最好,这是人必须思量的问题。无论在哪个舞台上,服务不到位的人,必然被淘汰出局,这是一个定律。只不过,旅游业、饭店业在服务这个问题上,似乎比其他行业显得更特殊一些,服务的好与坏也更值得人玩味。

《大饭店》最突出的地方,正是把这令人玩味之处写绝了。通过错综复杂的剧情表现了“服务的人生”的悲喜剧,使人对“服务”这两个字产生敬畏。是的,你任何时候不好好地服务,可能都有一双眼睛盯上你,使你无处可逃,也令你吃不了兜着走。你怎么办?是好好地服务还是偷懒地服务?

这是个问题,是旅游饭店业的问题,也是每个人的问题。

狄保荣对《大饭店》给出的问题有最好的体会。他曾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一篇文章《难忘〈大饭店〉》。狄保荣的博客最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个人的人文情怀,他的价值观,他独特的视角。他的博文点点滴滴,都透露出了他的敏锐和才思。《大饭店》是狄保荣开启自己生命之旅的一面镜子,他常拿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照照旅院,看看自己脸上哪儿有灰,及时擦拭。

狄保荣把旅院精神定义为服务精神,不能不说和《大饭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进旅院,会从旅院的教学楼上看到许多很有艺术品位的展板,上面写的都是旅院的宗旨性文字,像校训、校风、使命、定位等。教学楼上,很艺术地雕刻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是旅院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向往和倾向。而对面墙上,则是很多名人名言,镶在一个个展板上,其中有一句是美国有名的饭店管理大师的名言:饭店向人们推销的唯一产品是服务。

是的,旅院最推崇的精神就是服务精神。这源自于狄保荣对“服务”这个词的深刻领悟和对旅院精神的深邃见解。服务精神其实是贯穿人生始终的。只是,一般人并没有去想那么多。狄保荣善于思考的大脑自然先于一般人更深地理解了人生的真谛。而旅院培养的学生,注定要走上人们心目中的服务行业。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他人“服务”,但这个“服务”是隐性的,而服务行业的“服务”,是显性的,谁都能看得到的。所以,狄保荣定义的山旅精神即为服务精神,正是在学院性质的基础上,将服务推上一个制高点,让旅院的学生和教师都能深刻理解“服务”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和践行这两个字的真实意义。旅院对社会、老师对学生、行政对教学、管理者对教职工等,都是服务关系。如何把这些“服务”都做到好、做到位,如何去理解“服务”两个字的精神内涵,是全院每一个人都必须深思并践行的。谁不合格,谁就与这个学院格格不入。因为全院上下都贯穿着“服务”意识,这种意识带动每个人的脚步。

狄保荣参观过外国许多的大酒店和旅行社,对国外的“服务”精神深有感触,并为之折服。国内也有许多大酒店,说豪华仿佛也不比国外差,但“服务”精神就差得太远了。如何与国外“顶级”的服务接轨,狄保荣也动了许多脑筋,用了许多心思。为了让学生更深、更好地体会“服务”这两个字,狄保荣的旅院与世界上最大的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联手,在旅院建立了英才培养学院。不仅如此,他还千方百计拓展了更多的海外关系,与美国的MCC大学、韩国信兴大学、阿联酋酒店管理学院、德国巴伐利亚酒店管理学院、英国波恩茅斯和普尔学院、新加坡厨艺学院、法国拉罗谢尔高等商学院等先后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他做这一切的中心动机就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服务”,如何才能做到“顶尖”的服务。

其实,说到“服务”,不得不提到“绅士”与“淑女”这两个称谓。狄保荣和他的旅院倡导的“服务”精神,与这两个称谓密不可分。你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你喜欢什么样的人给你服务,这是个问题。在狄保荣的意识里,没有人愿意这样一个人为之服务:走没走相,坐没坐相,举止不雅,气质不佳。所以,在旅院,狄保荣一直在提倡,男生要做绅士,女生要做淑女。男生没有绅士风度,女生没有淑女气质,那不能算是成功的旅院学生。绅士风度,代表的是一种文明,一种气质,一种举世公认的男性风范;而淑女气质,同样表明了女性的一种风采,一种行事的合理尺度。逢事不能越过一个度,越过了度,就适得其反。人的行事举手投足,同样如此。所以,狄保荣在旅院提出的“我们是绅士淑女,我们培养绅士淑女”,就为旅院的男女学生提出了做人的规范。也只有绅士淑女,才能为他人提供最高品质的服务。想想吧,当一位绅士为你服务,你会有什么感觉;当一位淑女为你服务,你会何等受用。

狄保荣深晓人性深处的渴望,懂得人心对文明的向往,所以,“绅士淑女”的行事规范,给每一个学生指出了修炼自己的方向。

旅院的学生之所以大受社会欢迎,而且晋升之路颇为畅通,与这种绅士淑女的在校训练大有关系。只有真正的绅士淑女,才能为他人提供真正的服务;也只有绅士淑女才能创造服务品牌。狄保荣到台湾时,就曾对台湾旅游业的服务人员大为赞叹,对他们“谢谢”不离口的谦恭与优雅做过深层分析,记录在他的博客上。是的,为别人提行李,为别人救急,都要感谢别人。因为别人给你提供了服务的机会,使自己成为被信任的人。当你把“服务”做到这个份上,谁能不满意你的服务呢,谁能不称道呢。

这样的人,就是绅士淑女,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风度、有气质。而狄保荣本人,是真正具有绅士风度的人,当你和他在一起,你能时时感受到他的绅士做派,无论是开门时让你先行,还是谈吐时的神态和表情,点点滴滴,都让你感受到文明的教化和人性的高贵。一般见过狄保荣的人,都惊讶于他的年轻。他自己说,也许是由于他心态年轻,他很新潮,在全院最早上网,最早使用数码相机,最早学开车,最早开博客。他曾代表省旅游局参加省直机关首届交谊舞大赛,每次学院年终全体教职员工聚会联欢,他都会登台唱一首英文歌曲。他有着很好的德语基础,又一直坚持学习英语,每每上班的路上,他一边开车,一边听着英语。考过六级的学生,也未必敢与狄保荣比实际会话能力。旅院是特别强化外语教学的,不仅课时多,而且将英语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内容。旅院的外语热是一贯的,从未降温,不能不说与狄保荣的带动作用有关。狄保荣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认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是幸福快乐的,他对时尚从不抵触,甚至有一种很美妙的切合。他多才多艺,这一定从某个方面帮助了他,使他抵抗了衰老,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正像青岛远洋大酒店总经理高祖恩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有情趣、有魅力的人。

同时,狄保荣带领的旅院也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位,“百川品牌”已名扬院内院外。狄保荣一向认为,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定位,不能算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所以,多年来,他在旅院刻意追求一种文化品牌,对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精华兼容并蓄,带领全院师生探索实践一切先进的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形成一种独特的旅院文化氛围。当你走进旅院,你能感受到这所学院和其他大学是不同的,无论环境还是人文,都有着自己的风格。放眼看看旅院的建筑群,独特别致;再瞧瞧环境美化,赏心悦目。就连日本友人送来的樱花树,也种在一个独特的角落,与纪念赴日研修十周年的碑石相互辉映,令人遐想万千。再看看人文风尚,就更让人啧啧称赞。旅院的师生见人就微笑,“你好”之声不绝于耳。在中国的大学,你很难见到这样的氛围。这里的男女学生不仅长得靓,文明礼貌更叫人称道。我们以前常常感叹西方国家的人见人打招呼,不管认识不认识,对你礼貌有加。而在旅院,也是如此。无论你见到谁,无论你置身何处,“你好”、“谢谢”、“对不起”已使你满心喜悦,激发你心里的爱。这就是旅院给你的感觉,这就是旅院的文化。狄保荣常常对学生们说,我们这里可能培养不出省长、市长,但我们能够培养出绅士淑女,培养出现代社会的好公民,你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某一领域的专才。

旅院有好大一块地,正在建高尔夫球练习场。旅院还有自己的酒店,叫百川花园酒店——一所四星级豪华商务酒店。但走进旅院,校园里的氛围一点也不商业,为什么?用狄保荣的话说,大学的归大学,企业的归企业。像百川酒店,经营得非常好,它就是企业。教饭店管理的老师在这里经营酒店,在这里领工资。大一、大二的学生在这里见习,假期在这里勤工俭学。旅院不仅有酒店,还有咖啡厅,虽然都是师生在这里经营和工作,但与学校的关系分得很清。真正做到了前店后校,独立核算。这就是狄保荣带领的旅院,一切井井有条,一切又结合得非常好。

除了百川酒店,狄保荣还创造了一系列百川品牌的报纸杂志,像百川论坛、百川报刊、百川辩坛等。2006年10月旅院创办了百川论坛,每月一期,狄保荣以《恩恩怨怨话日本》为题,主讲了首期论坛。至今已举办了20多期,邀请的都是社会各领域的名家就不同的专题发表演讲,并汇集成《人文百川》一书。《百川报》是2006年12月4日创刊,狄保荣亲笔题写报头。每月一期,每期四版,传播旅院文化,学生人手一份,是旅院文化的有效载体。百川辩坛则以“思则慧辩则强”为宗旨,探索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以激发全院师生探索真理的热情。而百川之名,亦取之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这正是狄保荣的胸怀,他本人正是博览群书、博采众家、自成一体的典范,他把自身的这些特质都融会到校园文化中,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他所拥有的一切,使每个人受益。

除了百川系列报刊论坛外,狄保荣带领的旅院还代管了一份中高端杂志《旅游世界》,全国统一刊号,公开发行。其休闲风格及传播的旅游文化度假潮流,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

2010年10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手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或许是首开先例。狄保荣正是这样,不放过任何机会,传播旅院文化,扩大旅院影响。狄保荣的努力没有白费,正是他使旅院冲破地域的局限,其影响力已达全国。

十、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动力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影响力与狄保荣个人的影响力是紧密相连的。正是狄保荣20多年的旅院生涯,将这所学校塑造成今天的模样。狄保荣的生命之旅与山东旅院之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学院的面貌与一个人的生命如此切合,实属少见。狄保荣塑造了山东旅院,山东旅院也成就了狄保荣。正是在旅院,狄保荣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他本人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多年来,狄保荣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他虽然没有读过名牌大学,但却以自己独特的研究水平和理论文章赢得广泛赞誉,成为公认的旅游教育专家和饭店管理专家。多年前他就获得正研究员职称;他还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级星评员;获过美国优质服务学会五星钻石奖杰出贡献奖。另外,还有一大堆头衔罗列在他的名字下。是的,这每一个头衔都是他用自己的智慧与辛勤造就的,每一个头衔都有属于他的生动故事,每一个头衔都是他生命之旅留下的划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印迹,不同的是,狄保荣留下的生命印迹包含着生存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值得研究的生存之谜。所以,许多的报刊都愿意采访他,报道他。这从另一个角度,也使他的荣誉变得人人皆知。

的确,他自己也感到奇怪,这几年来,许多荣誉纷至沓来。都是他自己没有想到的。他是个喜欢做事的人,做事之外的荣誉他很少去想,但这些很少想的东西却出人意料地向他走来。

人类的生命旅程中,总有很多坎坷波折,很多悲剧不幸,无论是科技上的创造发明还是哲学上的寻根问底,都是为了创造幸福的人生。人类为了幸福,在不懈地奋斗。狄保荣深知这种奋斗的深层意义,所以,他的脚步从不曾停止过。他看到太多被异化的人生——也许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幸福,最终却走进了歧路,为了仇恨,为了嫉妒,为了不义之财,为了虚名,而完全葬送了幸福。这种被异化的人生比比皆是,给狄保荣太深的触动。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一直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行,如何让自己在任何利诱面前都能保持对幸福的感觉,对幸福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这是至关重要的。狄保荣是清醒的。这份清醒时刻在提醒着他前行的方向。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陷阱。只有智者才能避过这些陷阱,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狄保荣这些年来正是在自己的路径上,寻找着幸福的影子。有时,幸福是一种感觉;有时,幸福又是一种实在;有时,幸福就在面前,有时,幸福又远在天边。而无论幸福在哪里,无论幸福是远是近,人都要知道,幸福需要自己去创造。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追求,没有对创造的热爱,没有一颗正直的心,幸福不会来临。这就是狄保荣一直所信奉和坚持的根本。

如果功名拖累了你的心,让你对幸福没有了感觉,这功名就变成浮云;如果金钱令你感觉自己精神上更空虚、更贫穷,这金钱就变得多余;如果胜利让你心思狂傲,凌驾于人,这胜利就败坏了你。这一切都不能令人感觉幸福,这一切便都失去了意义。狄保荣对于这些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尽管后来他成为单位的一把手,尽管几乎每次评选先进他都是得票最多,但在荣誉面前他总是推辞谦让,评奖选优从不上报自己。他的省政府二等功、全国旅游系统先进个人都是省旅游局党组推荐上报的。2010年,教师节前夕,山东省人民政府拟表彰全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有一个名额,在全院推荐时,又是他得票最多,但在党委会上他明确表示自己不参与这次表彰,最终学院一位即将退休的副书记获得了这项荣誉称号。无论是校长兼书记还是院长兼书记,在工程招标、设备采购、人员调入聘用方面,他始终坚持集体研究决策,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在不兼院长之后,他更是坚定不移地反对以党代政、党委包办一切的做法,从不插手干预基建、行政、财务工作。狄保荣睿智深邃的大脑透彻地领悟出了人生的要义,他需要的是真实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而能够创造幸福的人,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幸福从来就不是等来的,也不是谁恩赐的,是自己去创造的。

其实,向他走来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还有旅院——和他的生命高度契合的山东旅院,这些年来也和狄保荣一起走进众人的视野,和狄保荣一样赢得了许多的荣誉。看看山东旅院吧,在中国大学中,它有许多的唯一:它是唯一在校内拥有四星级实习宾馆的学校,它是唯一开办国际旅行社的学校,它是唯一建有高尔夫球练习场的学校,它是唯一出版发行时尚旅游期刊的学校,它是唯一获得美国服务科学学会五星钻石奖的学校,它是唯一在北京、上海、青岛三地同时有学生为奥运服务的学校,它是赴海外研修实习学生最多的学校,它是唯一在世界大型体育赛事中负责管理运营运动员村的学校,它是唯一一所相继参与奥运会、世界大冬会、全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服务的学校,它是国内唯一一所有200多名学生在校期间同时进入管理岗位实习的学校,它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旅游饭店技能大赛中教师出任评委最多的学校。这种种唯一,都是狄保荣这个掌舵者不懈怠、不气馁、不骄不躁奋斗出来的结果。

狄保荣的生命之旅和旅院之旅始终重叠在一起。

20多年来,狄保荣和山东旅院一起成长,这种不断追求成长的心态或许是他年轻的最重要原因。也许,一个人,当他总是有所向往,有所追求时,就对衰老形成了挑战,生命就会青睐他,青春就会眷顾他。狄保荣在时间面前,永远是个年轻人。在旅院20多年,他从未停过他的脚步。春夏秋冬的轮回,令他获得了很多的果实。且不说桃李满天下,就说他个人的精神境界,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他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这就注定了他的生命将会不断更新;而他带领的旅院也在不断发展。按照现任省旅游局局长于冲提出的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要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院校的目标,狄保荣又一次构思蓝图,又一次踏上了新的征程。他提议和其他四所全国最好的旅游院校合作建立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2009年这个联盟已经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旅游专业院校的第一阵营。2009年,他又提议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建造中国鲁菜文化博物馆,目前该馆已进入全省100个文化产业项目并在山东省发改委完成立项。2010年,他针对中国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总结山东旅院的成功经验,结合国际旅游教育的先进范例,果敢地提出:“打造中国旅游教育的山旅模式。”前不久,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在山东省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初审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山东省高职院校和全国旅游院校的先进行列。40000平方米的大型教学实训景区,2000平方米的航空服务实训中心在2010年9月新学期开学之时正式完工落成。山东旅游博物馆、山东旅游拓展训练中心等项目,已在狄保荣和他的同事们的新的发展规划中。

狄保荣和山东旅院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成长。旧事已过,现在一切都是新的了——对于狄保荣,也许《圣经》上的这话很合适。他无时无刻不在更新着自己,拓展着旅院。留下的那些“旧事”,令后来者玩味。而我们在玩味着这些“旧事”的同时,狄保荣早已大步地踏上更加艰辛又更加灿烂的旅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