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安族服饰简介

保安族服饰简介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海同仁尕撒尔村青年妇女服饰在迁往同仁居住以前,保安族与蒙古族毗邻而居,以游牧文化为主,其服饰受蒙古族服饰的影响较大,款式与蒙古族服饰基本相同。青海同仁尕撒尔村青年男子服饰保安族定居到青海同仁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量的牧业,有的人家也自养少量山羊、牛、驴等牲畜。其次,伊斯兰教对保安族服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保安族儿童在保安族妇女传统服饰中,有禁忌的习俗,这与保安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服饰习俗_中国保安

第三节 服饰习俗

民族服饰作为民族的外在的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保安族服饰的物质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承载着保安族的文化传统,又体现了保安族的精神心理,表现出保安族服饰形态与服饰功能的有机统一。

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地理位置,处于牧业与农业接触的过渡地带。在文化方面,保安人处于汉族、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人口较多民族文化的包围之中,又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碰撞融合的地带,在这种特定的文化大氛围中,保安族文化呈现出复合型的文化特点。保安族传统服饰就是这种复合型文化的缩影,既是保安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又是其生活模式的组成部分。

首先,保安族传统服饰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反映了保安族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体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的特点。

img26

青海同仁尕撒尔村青年妇女服饰

在迁往同仁居住以前,保安族与蒙古族毗邻而居,以游牧文化为主,其服饰受蒙古族服饰的影响较大,款式与蒙古族服饰基本相同。蒙古族属游牧经济文化类型,宽松肥大的袍式服装适合其游牧生产的需要。那时,保安族男女冬季均穿长袍,戴各式皮帽;夏季则穿夹袍,带白羊毛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在春、夏、秋三季男女均穿长衫,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穿大裆裤、宽腿裤,或者上身内穿衬衫,外套一件长袍,名叫“柔拉”,像藏式长袍,长袍为夹制,布料采用高级平绒、丝绒,也有皮毛里子的。面料颜色一般多为墨绿色、蓝色和紫红色。袍长三尺三寸至三尺五寸,过膝,稍短于藏袍,肩宽一尺五寸,袖口宽六寸,均比藏袍尺寸小。袖口沿宽度不同的紫梧、红格形布边。右斜下襟外系一个和衣袍相同的小袋子作为装饰品,也可以用来扣拌衣服。袍外腰系红、蓝、绿、桃红等丝绸带子,长约一丈,多为褐色面子,宽约六寸至一丈,在腰上围三圈后外吊尺许,腰挂什样锦腰刀。冬天多穿翻领大襟袄,脚穿靴子或罗蹄(用牛皮做成的周围有皱褶,内装草、羊毛等)。根据老人传说,此服饰已经流传400多年。

img27

青海同仁尕撒尔村青年男子服饰

保安族定居到青海同仁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量的牧业,有的人家也自养少量山羊、牛、驴等牲畜。保安人与藏族、土族为邻,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男子传统服饰中,其款式吸收了藏族的风格,长袍与藏袍相似,但比藏袍稍短,长袍也增加了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镶边,腰扎彩色腰带。男子还讲究戴礼帽。同时,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服饰在原来的基础上显得短小精悍。

保安族迁到甘肃大河家后,与回、东乡、撒拉、汉等民族交往日益加深,此时,保安族传统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服饰由袍服变为短打,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短小精悍的服饰适宜农业生产,而宽大袍服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保安族服饰受到回、汉等民族服饰的影响,男子平日多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夹,头戴青色或白色“号帽”,只有在过节或办喜事时,他们才穿黑色条绒长袍,戴礼帽。保安族服饰的变化,充分说明了在各民族长期杂居、互相交往、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从服饰上吸收对方优点,完善本民族服饰风格,自然而然形成文化交融渗透的现象。

img28

青海同仁尕撒尔村老年妇女服饰

由此可见,保安族早期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上,冬季多以畜禽的皮毛和经过加工的毛织品为原料,夏装多以毛织品或棉织品为原料,手工制成宽松肥大、保暖实用的以袍式为主,靴、鞋、袜、帽、头巾皆备的服装。迁往大河家居住后,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能通过土地获得更丰富的粮、油、棉、桑、麻等生活资料,服饰原料不再局限于畜产品,更多地采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土布,以短小灵活的衣裤为主,式样繁多,绣饰各种图案,工艺性更加突出。

其次,伊斯兰教对保安族服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宗教信仰习俗以服饰的形式表现出来,保安族服饰成为折射保安族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信仰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成为宗教文化的载体

img29

保安族少妇

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保安族传统服饰中,伊斯兰文化色彩十分浓厚。头饰作为保安族宗教信仰和观念的物化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观念,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保安族传统服饰以白、绿、黑为主,伊斯兰教认为白色最洁净,真主最喜爱,保安族喜戴白帽、穿白衣,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穆斯林普遍认为绿色含有尊贵的寓意,保安族年轻未婚妇女戴绿色盖头,穿绿色裤子。保安族在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戴绿色号帽,穿绿色的“准白”(长袍);保安族还喜欢黑色,黑色则给人持重纯洁的印象。已婚妇女戴黑色盖头。

保安族男子头戴无檐平顶小白帽,因为伊斯兰教教法规定教民在做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都必须着地,为礼拜方便,就戴起了无檐小白帽。久而久之,“号帽”便成了保安族宗教信仰的标志和民族传统服饰之一。保安族男子无论老幼,上寺礼拜或平日都喜爱戴白号帽,每逢“开斋节”等宗教节日时,保安族男子戴白帽聚礼,充分体现了保安族中的伊斯兰文化气息。

img30

保安族儿童

在保安族妇女传统服饰中,有禁忌的习俗,这与保安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伊斯兰教认为,作为穆斯林妇女羞体的头发、耳朵、脖颈都必须遮掩起来,忌讳她们在着衣时露胳膊、露腿。保安族女子喜欢戴“咪哪”盖头,咪哪是保安族少女很有特点的一种头饰,盖头是穆斯林女子传统头饰,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了保安族妇女服饰的禁忌,不仅成为她们信仰伊斯兰教的表现形式,而且将其逐渐演变为传统的服饰习俗。

img31

保安族少女

在保安族女性中,未婚姑娘只梳两条辫子,不戴盖头,有极少戴绿色盖头,少女常戴的是一种自制的饰有褶皱边,布制、圆顶、圆形的“绌绌帽”,多为淡蓝或粉红色,帽左侧缀饰一朵牡丹花图案和两条红丝穗。此外,少女还围戴一种红或粉红色的布或绸制的叫做“咪哪”的长条带子,带子两端宽、中间窄,上绣花卉或蝴蝶图案,两端各缀一条长约一尺的绿色绸布细带。妇女则多用黑布包头,上戴黑或绿色绸纱盖头。已婚妇女和中年妇女喜欢戴一顶花线织的线帽(圆顶)或白色布帽,将头发藏于帽下。大部分已婚妇女戴丝绸青色盖头,显得老成持重。保安族妇女一般穿老式大襟衣服,外套“坎夹”。上衣和裤边绣花或以不同的绸缎加边,面料多为平绒、灯心绒或棉、毛呢等。遇到喜庆节日,妇女打扮俊俏,多为苹果绿或粉红色上衣,桃红色或紫红色裤子。女性老少均佩戴金银耳环,手戴镯子,脚穿圆口或偏带绣花鞋。

保安族女子上身内穿花绸缎斜襟软衬衫,外套长袍或夹夹(马夹)。长袍至膝下,斜大襟,和尚领子,一般为青色、蓝色等。夹夹分为长短两种。长夹夹长至膝下,斜大襟,腰身呈直筒形,紧身。襟摆处绣花边或蓝布边。短夹夹短至腹部,也是斜大襟,黑色布制,绣花,有花布边子,圆领,多为年轻妇女穿用。长短夹夹都是无袖的。女子下身穿大裆裤,花布裤腰,老年妇女一般穿黑色大裆裤,多为夹的,也有棉的。保安族女性还喜爱在头上插戴花朵,少女插戴时花朵朝上,妇女插戴时花朵朝下。

img32

保安族少年儿童

在各民族交流过程中,文化互相渗透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在服饰方面的渗透现象更为直观。保安族在历史上曾与多民族杂居,受到了藏、土、回、汉等民族服饰形态的影响,并且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服饰形态。同时,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渗透在保安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服饰上尤为明显。在传统服饰中体现出传统礼服与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服饰相结合的特征,并成为一种文化观念在保安族人民中传承下来。保安族服饰成为保安族特有的表征与符号并被长久固定和保留下来,成为一种共同文化心理表现形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服饰变化异常迅速。保安族现代服饰的变化则表明了这一点。保安族人穿传统服饰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些只在节庆或宗教庆典活动中才偶尔穿戴。不同年龄阶段的保安族人,对服饰的观念也存在着差异。保安族老年人传统服饰观念强,他们与外界交流较年轻人少,思想观念较保守。保安族年轻人受当代社会影响较大,现代服饰观念强,青年男性现在都穿流行时装。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民族的表象特征,民族服饰的特征和差别会日趋缩小,趋同性会与日俱增。

img33

保安族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