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安族婚俗

保安族婚俗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现今,早婚匿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民族特色婚俗犹存,现代保安族男女结婚时首先去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大都选择星期五“主麻日”举行婚礼。
保安族婚俗_保安族文化概要

第四节 保安族婚俗

一、保安族婚俗特点

迁居大河家的保安族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其婚姻大多是包办的,还禁止族内近亲结婚。实行穆斯林的教内婚,不同教派间通婚较少,多有“富女不嫁穷男”的现象。一般家庭为一夫一妻制,存在个别一夫多妻的家庭。另外,还有招女婿的现象,无儿人家招女婿为养老送终、传后嗣及支撑家业求生存,例如,早先的富裕户还曾以家用丫鬟招女婿方式找留无偿长期劳工。[8]现今,早婚匿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民族特色婚俗犹存,现代保安族男女结婚时首先去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大都选择星期五“主麻日”举行婚礼。

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在“早生子女早得福”的观念支配下,盛行早婚,一般男子17岁、女子15岁即可成婚。男女婚姻要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鲜有自由恋爱成家的。家庭组织多为一夫一妻,上层曾也有过一夫多妻的。特别是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妇女在家庭中处于被统治的从属地位,受到丈夫支配。行动要向丈夫要“口唤”(同意允许)。若夫妻不睦男方可任意提出离婚的要求,女方则不可。离婚后,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女方可再嫁,但须得待满120天的“安得期”。如果丈夫亡故,妻子可继承全部家产,亦可招夫或再嫁。

早先的保安人曾有“抢亲”婚姻风俗,即有年轻寡妇想再嫁时,互愿的男女双方自行沟通而一般不通过媒婆提亲。由男方组织一帮青年壮汉和一位青年妇女,备马匹在约订好过门的时日,趁夜间天黑把她约出娘家门抢上马带回。天亮后男方摆出备好的宴席菜,请阿訇诵经主婚,完成结婚仪式。

二、婚姻环节与过程

20世纪50年代前的保安族青年男女婚姻大事,多由父母家长包办。由男方委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男女双方的父母家长同意后,各自沟通或征求自己子女意见,除有个别会遭到坚决抗拒外,多数都会同意。有的由父母带着儿子事先到女方家,并让子女相互见面认识。有些大胆、开朗的男士,则主动向女方介绍自己,试探、获知女方意愿。相亲有意后,回到家中再请媒(婆)人去说亲。按照保安族婚姻进行的过程,可大致分为:说亲、认亲、下聘礼、结婚几个环节。

(一)说亲

说亲是指男方首先相好中意女子后,便请媒人去征询女方父母的意见。相亲成功的实质为认亲,是指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即准备好茯茶一块、四色礼一份、衣料一件,通过媒人送到女方家正式定亲,这一过程又叫送定茶。如果女方家又将送来的定茶退还男方,就表明女方不愿结亲,接受定茶表明男女双方家认了亲事,其女便不能与其他人相亲了。相亲、认亲后的男方直到婚前,每逢斋月、尔德节都要送女方家一些礼物,时令物产新获时,男方也会送女方家一些尝鲜。

(二)聘礼订婚

当男女双方家长认为子女结婚时机成熟,商定举行婚礼的日期。由男方向女方送一份订婚礼,称为下聘礼,包括议聘和送聘两个阶段。

由媒人做桥梁协商确定男方向女方送大礼的资金额度和实物类型,女方陪送嫁妆的礼物品种、数量和价值。一般女方家长与媒人商定结婚彩礼的数量,通知男方办理,如男方财力难以达到女方的要求时,还可请媒人去女方家重新商议至双方均接受。

男方则购置齐备后去女方家送聘礼。送聘礼时由媒人率领男方的本家兄弟3~4人,带着衣料、脂粉、手镯、耳坠等礼品来到女方家,女方的本家兄弟、亲友在门口迎接,并设宴招待送礼人员。女方在接受聘礼时,还有女方亲房户族也参加并邀请男方送聘礼客人到各自家庭做客招待,名为“叫客”。

定期做好举行婚礼的各方面准备后,在娶亲前几日,女方邀请有经验的女化妆师(实为喜好打扮的青年女子),为出嫁女梳洗结发,修眉润颜,用丝线拔除汗毛;试服装、打扮,训练步态仪姿;选好伴娘,传授为妇做媳的经验等等。

出嫁前夜,新娘请来本村要好的女伙伴陪夜(保安语叫“扎禾”)。姑娘们相互诉说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友情,并在闺房中唱歌跳舞讲故事,新娘家人用糖果、瓜子、炒菜招待陪伴新娘度过娘家最后一天的姑娘们,让新人记住姑娘时代的美好岁月。

(三)婚庆

婚礼是指按礼成婚。保安族的婚礼热闹而风趣,一般举行三天,有闹新婚“三天无大小”的习俗,在举行婚礼喜庆的三天内,都可不必拘束于平时的礼节和规矩而尽情欢乐。整个婚庆可分为迎亲、送亲、娶亲、闹宴席场等几个阶段。

1.迎亲

迎娶前,男方也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如试服饰、聆听长辈传授经验和礼仪,选配伴郎等等。

迎亲日,根据新娘家居住的远近,迎亲队出发的时间各异,原则上要在中午前到新娘家,一般为星期五主麻日的早晨。男方从亲友中选择7~8位男子,其中包括新郎的伴郎,并另有2位年轻妇女作为陪姑,身带一定数量的现金组成迎亲队伍。历史上为披红挂彩的马队迎亲,一般养马的人自愿参加。通常由10~20匹马组成,新郎、伴郎和领队要骑最好的马,肩佩彩带,胸挂大红花,其他所有队员都要肩佩彩带。迎亲队伍的规模取决于男方家的实力和与村里人的关系,现在多为车辆。在媒人的引领下前往女方家送彩礼,迎娶新娘。

娶亲队伍抵达满院宾客的新娘家时,男宾被迎入院中站立,请出女方父母,由男宾齐声说:“赛俩目勒坤目!亲家恭喜!”亲家回礼:“赛俩目,大家喜!”女方还有女青年会在门口横一凳子,上摆一只盛满菜汤的大碗,戏称招待南方娶亲女客,索要进门钱。一阵戏闹后,男方女客给些零钱过关进院。

新郎由媒人引见给女方长辈,说“赛俩目”问好。然后请新郎家长和阿訇、社首等坐在正房炕上,新郎和他的陪客则跪地,新娘同时在另一间房中同听而不露面;接着阿訇询问新郎:“现在把某某许配给你为妻,你同意吗?”或者由新娘的父亲直呼新郎的伊斯兰经名,正式询问和宣布:“某某,我把我的女儿某某聘给你了。”新郎忙表示愿意并承诺说:“我承领。”尔后接着问新娘是否愿意,新娘由女客或亲属转达同意意见。阿訇则念证婚赞词(尼卡亥),最后说“阿密乃”。有时阿訇要问新郎一些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新郎必须一一回答。仪式结束后,阿訇把放在桌上的红枣、核桃等洒向屋里屋外的众人们,小孩、青年们都争先恐后地抢拾这象征着吉祥、幸福的干果,意为大家分享新人的幸福,为新娘家增添许多热闹。

念“尼卡亥”仪式结束后,男女老少又向娶亲客人坐的堂屋和两个新客坐的房间里拥入,争先恐后地向娶亲人讨要灯盏钱,十分热闹,俗称“玩亲戚”。年轻人在棉花、毛毡片、布料片等上粘锅底灰、靴油等,五颜六色,把娶亲人从炕上逐一拉到院中,把脸抹得一团漆黑,然后让客人骑上木马(单杆),众人齐声吆喝,反复抬高,高声问:“马骑着舒坦着啦!”被抬者答:“舒坦得很!”

两个新客面对妇女们争要的“扎禾钱”(此钱是新娘出嫁前夜本村姑娘们陪伴新娘用的零花钱),故意推托不给或少给,双方扭扭打打、吵吵闹闹,坚持到男方小伙子们玩耍结束后才将钱拿出来分给大家。为表示祝贺,要给新郎搭红,女方本家和新娘舅舅、叔伯都给新郎、伴郎披挂彩缎。接着,媒人领着新郎到新娘亲人面前逐一说“赛俩目”,也是新郎认亲的过程。

紧接着,新娘家摆好宴席,请娶亲人等就座进行招待,吃“进门宴”,再由女方亲族家逐一“叫客”招待,叫客招待完成则又在新娘家中用“大宴席”。席间会有新娘村里的小伙子们向娶亲人、主要是媒人讨要“奴工木哈钱”,保安语意为买羊羔肉的钱,如若不能满足时,年轻人们又会用棉花、羊毛粘锅底灰抹黑娶亲人脸,共同嬉笑,欢声不绝,频添热闹喜庆。待到媒人拿出男方家早就预备好的钱,送与这些人时,热闹场面才稍有缓和。在娶亲人离开之际,小伙子们还要以“拳打脚踢”方式“送客”,据说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是为了让这对新人未来的子女便于记认舅舅。

“新乃尔阿姑乃般勒”(保安语意:抢新娘),是迎亲日“外海其”(保安语意:伴娘)与新娘等候娶亲人马到来之前时,在女方家的院子里抢新娘的游戏,一群少妇为守方,一帮壮汉为攻方。她们把新娘藏在一个比较隐蔽的房间里与抢亲者捉弄迷藏,以增喜庆。女人们手提木棍,卷袖翘首严阵以待,故意站守在没藏新娘的房子门口愚弄,欺骗说新娘就在内。男人们头带棉帽,用羊皮袄包住脑袋,卷起裤腿跃跃欲试。有人宣布抢新娘开始,于是攻、守“大战”开始,一再迭起,直到双方筋疲力尽为止。有时久攻不下,由新娘的亲叔或表哥等,悄悄进入藏有新娘的房子里把她抱出来骑在马上。抢亲男女看到新娘已去就自动罢息了事。

2.送亲

送亲是送亲队伍送新娘,女方家会和娶亲人们一起送新娘到男方家,女方送亲的人一般由新娘家的亲朋组成,人数大概在20~30人,男多女少。送亲开始时,由新娘家的年长女性,左手扶着新娘,右手托着一只盛着麦、豆、玉米、青稞、小米的五色粮食和茯茶的盘子,以供新娘边退走一步边撒一把在院子里,离开家中大门,表示把吉祥、幸福留在家中,并感激父母的多年养育之恩。当新娘走出大门后,送亲人扶新娘骑上马。盖面伏鞍的新娘,因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难以割舍亲人的伤感和舍不得离开自己长大的家而大声哭泣。

由长者牵着马,前后由新郎和伴郎和前呼后拥的送亲人把带着面纱、身披红毯的新娘送往新郎家。娶亲人会将带来的两匹马留给新娘伴姑等女方送亲人,其他人先骑马奔回新郎家报信准备,他们有时会邀请村民策鞭赛马

迎新娘是新娘到来之际,新郎方拿着鞭炮站在房顶上,门口和路上都站满了宾朋邻里迎候,在喜庆的鞭炮声、欢呼声中,新娘骑马到了新郎家大门口。

“争进门”。当送亲队伍抵达新郎家大门前,早已恭候的新郎家门口的小伙子们燃放鞭炮,欢呼雀跃,并一哄而上挡住骑在马上的新娘,他们要求送亲人把新娘抱进新房,而送亲人则坚持要新娘骑着马进大门,双方会象征性地相互争执、推搡、增添喜庆嬉闹气氛。如果送亲人抱新娘进入新房则表示送亲人认输;如果送亲人使得新娘连人带马进入院内则表示新郎村中的小伙子无能。在嬉闹中,有新娘家小伙子跑去在洞房门上挂上门帘,由其兄长把新娘从马上抱入洞房,以示高贵。至此送亲仪式才算结束。

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早先还会在阵阵鞭炮声中开始跑马比赛。五马一队,逐次淘汰,最终胜出者,获得众人的赞扬、喝彩和姑娘们的爱慕,还发给他一幅红色绸缎做的披肩彩带,以资鼓励。进入20世纪80年代,机动车代替了马,赛马活动也停止了。

3.“亮嫁妆”

到男方家的新娘方同样要摆嫁妆。新娘家的来人把嫁妆等摆放在院内桌上,其中有新娘所做送给新郎长辈、兄弟姐妹的鞋等的针线手艺,为众人展示“亮嫁妆”,女方陪嫁妆的厚薄,取决于各自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大方程度,一般都倾向于夸张而为,贫富差别大,时间可摆数天与一天半日不等。

4.“叫客与转客”

新郎家和新郎的亲房族人开始轮番“叫客”宴请送亲众人作“转客”,即邀请送亲人到新郎族亲各家中款待,少则三四家多则七八家,家家热情备至,表示男方家族的团结热心与喜庆,最后由新郎家摆出更为丰盛的宴席来招待送亲人,每上一道菜时新郎都要逐席向客人们致“赛俩目”,表示对送亲人的尊重。

这时,双方的小伙子们还会拉出马,在附近的平坦处进行赛马活动,展示骑术增添婚礼喜庆。

5.闹宴席场

宴席当日傍晚就开始闹“宴席场”的娱乐活动。小伙子们会喊着“特郎味!特郎味!歪寸热!歪寸热!”保安语意为“拿柴草来!”聚集在新郎家的院中,待主人拿出柴草燃起堆火,周围放置凳子,边熬制茯茶饮用边进行戏耍娱乐活动。村人们高唱“恭喜曲”,有问有答地唱着“宴席曲”,边歌边舞,唱和相随,有的人家还专门请来能说会唱的“唱把式”,直到深夜热闹场面达到顶峰;主人高兴殷勤地拿出核桃、红枣招待来客。

在过去年代的晚会上,表演者都是男人,有些编排演出的古装节目,也都是男扮女装。唱词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歌颂新娘新郎的俊美善良,祝福他们相爱到老、早生贵子等:二是演唱保安人过去的战斗,被驱赶、长途迁徙和艰苦奋斗的悲壮历史,以资鼓励和安慰后生。现在,婚嫁宴席晚会的节目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一般不生篝火,也不点灯笼,全用明亮的电灯所代替。演员有男有女,一般播放现代歌曲,追逐时尚、前卫和开朗的青年男女们,唱现代歌,跳现代舞,表现喜庆的欢乐。晚会进行到深夜,大家筋疲力尽,主客们相互道喜逐渐离去。

晚会结束后,青年人还要闹洞房,给新婚夫妇制造许多的“麻烦”。

有一些小伙子在新房外偷听新郎、新娘的秘密,故意嬉闹新婚新人,如果听见新娘不答应新郎要求时,小伙子们还会找来新娘的陪女,一起劝闹新娘,如此嬉闹一番后才会离开。

(四)回门

婚礼日的第四天是新娘“回门”看望父母家人的一天,由娘家弟弟起早去请新娘回门,新郎家姐、嫂、姑、舅母、伴郎等人陪同一对新人到女方家回门,在新娘家吃茶饭后,由新娘家、叔伯家请客。他们也会受到女方家族“叫客”“转客”的待遇,最后女方家中设宴招待送别。回门结束前,有新郎须想方设法从女方家中“偷”回一双碗筷,以示“偷”回新娘饭碗的讲究。

(五)新娘特规

新娘过门的前三天,不吃男方家里的饭,都由娘家送来,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心。如果新婚新娘不经沐浴就不能进厨房,不能做饭,也不能给父母长辈们端饭。

“回门”归来的新娘要亲自进灶下厨,拼面切长饭,称为“试刀面”,请邻里、亲属、家人们来品尝新娘的茶饭手艺。第五天,打开新娘的箱柜,翻出一件件嫁妆让大家欣赏新娘的针线。[9]

三、现代婚俗变化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保安族的婚礼中也具有时代特色,彩礼中现代化家电用品开始增多,原有戏弄新人家人的涂黑脸、“怪打扮”等现象愈加稀少,很难见到了。[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