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嫁接好莱坞的美国独立电影

嫁接好莱坞的美国独立电影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迪斯尼公司的子公司,前身是一家独立影片公司。几乎每家好莱坞大厂底下都设有专门制作小众文艺片的独立公司,大有母公司负责赚钱、子公司负责拿奖的架势。圣丹斯的昌盛和窘迫圣丹斯是美国最大的独立片电影节,每年1月在偏僻的犹他州举行。他们表示,独立电影的特点就在于酷、非主流。《性、谎言和录像带》乃典型的美国独立片。

6.嫁接好莱坞的美国独立电影

img45

2003年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威恩斯坦,他是米拉麦克斯的创始人。

2003年奥斯卡的影帝影后大家都可能耳熟能详,但它的最大赢家你可能没听说过。他就是米拉麦克斯的老板哈维·威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5部提名影片中有4部挂了他的名字,而所有提名中,米拉麦克斯独占了40项,包括中文片《英雄》。

中国有媒体把米拉麦克斯称作“好莱坞七大或八大电影厂之一”,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它不属于“七大”或“八大”,而是它们的“子孙辈”。它是迪斯尼公司的子公司,前身是一家独立影片公司。如果您仔细探究这些年的奥斯卡入围作品,会发现大多数都出自类似米拉麦克斯那样的独立片商。

几乎每家好莱坞大厂底下都设有专门制作小众文艺片的独立公司,大有母公司负责赚钱、子公司负责拿奖的架势。(当然,商业片也可能受评委青睐,而艺术片若获奖自然能带动票房,但侧重点不同。)除了迪斯尼的米拉麦克斯,索尼属下有索尼经典影片公司(即《卧虎藏龙》的发行商Sony Pictures Classics),华纳的“小弟”新线公司,20世纪福克斯下面有福克斯探照灯公司(Fox Searchlight),环球公司下面有焦点公司(Focus Features)等。

独立的定义

新线曾经是独立公司(详见前文),但自从《少年忍者龟》、《尖峰时刻》等片赚到上亿美元票房后,它便义无反顾踏上商业路线。不过,2002年它推出的《关于施密特》仍是一部优秀的独立片。

什么是独立片?什么是非独立片?要分清界限越来越不容易。以前的衡量标准是集资渠道,但现在一部影片的资金来源错综复杂,很难做到跟好莱坞彻底划清界限。由于资金的互相渗透、大厂和小厂的股权关系,以“血缘”判断独立身份已不可能。有一派认为,独立片的最大特征是导演的个人控制权,是某个人艺术秉性的体现,而不像典型好莱坞大片那样是一个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集体讨论的结果。因此,不仅《关于施密特》和《改编剧本》是独立片,斯科西斯高达一亿多美元预算的《纽约黑帮》也属于此类。

有人反问: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为什么不算?他也有绝对的艺术控制权(他自己是老板嘛),而且其作品也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有人说独立片的关键是独立精神。一些公司也许附属于某家跨国集团,但它们的运作是完全独立的;它们选择项目的最终动机不是寻找最广大的观众群;它们把影片的最终剪辑权交给导演;它们关注社会边缘的题材,发掘新的表现手法……

所有这些都仅供参考,都不是金科玉律。《我的盛大希腊婚礼》的运作模式是典型的独立片方式,但它的内容却比一般商业片还讨巧,完全没有独立片惯常的边缘性和犀利;《大腕》、《少林足球》等作品在自己国家都是百分之百的商业片,但远渡重洋便进入了独立片的运作渠道,因为它们在彼岸都只有小众市场。可见用任何标准来审视,“独立”都是相对的。

img46

米拉麦克斯以小起家,但如今热衷《纽约黑帮》这样的大制作。

img47

《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是真正的独立小制作,但票房成绩堪称“盛大”。

圣丹斯的昌盛和窘迫

圣丹斯(Sundance)是美国最大的独立片电影节,每年1月在偏僻的犹他州举行。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好莱坞为什么人才辈出。随着好莱坞片商将目光聚焦在可以炒作的豪华大片上,真正的艺术片落到第二梯队的艺术片商肩上。这些片商一面通大财团,从那里获取金钱和管理,另一方面从草根阶层获取艺术灵感。

他们的“光临”使得圣丹斯从一个“穷人”自娱自乐的独立影展,发展成人潮汹涌的行销盛事。1993年影展吸引了5 000名观众,那时创办人罗伯特·雷德福便大叫足矣;如今有2万人远道驾临,把小镇挤得水泄不通。偏偏詹妮弗·洛佩兹和本·阿弗莱克等大牌明星也来凑热闹,他俩一说逛商店,警察就封锁了一整条街。

美国运通克莱斯勒、阿迪达斯、李维牛仔裤等商界巨擘也纷至沓来,往影展活动砸钱,开派对,办演唱会,不亦乐乎。

如果中国哪个地方办电影节,很多明星及明星企业不请自来,那主办人真该笑得合不拢嘴了。但圣丹斯的热情支持者却一脸苦恼,他们觉得自己的理想被人出卖了。他们表示,独立电影的特点就在于酷、非主流。在小资情调无法让产品出人头地的美国市场,无论是汽车还是服装,都必须赶在潮流的最前沿;企业为了吸引游离于主流文化外的酷哥酷姐们,乐意到圣丹斯来吸取一点年轻人无羁的狂野。

但是,名人和大企业的介入,使得影展不可避免地走向主流。另外,由圣丹斯捧红的影人,如《性、谎言和录像带》的斯蒂芬·索德伯格等一大批独立片导演,最终都进入了好莱坞系统,为大厂效劳。

赞它跟好莱坞接轨也好,骂它蜕化变质也好,圣丹斯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达斯廷·霍夫曼和凯文·斯帕西等大明星来了,以增加同行尊重或提升所演影片的获奖可能性;发行商来了,为了寻找下一匹叫好叫座的黑马;单枪匹马拍片的单干户来了,希望能巴结到好莱坞靠山……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来了。

贫富差距

圣丹斯原本是影展兼市场,是片商做买卖的“集市”,但明星们来此往往有特别的目的,他们一般是为了宣传自己即将上映的新片,在众多媒体及影评家聚集之时争取制造口碑。参演独立影片的明星有几种类型,有些事业日落西山,需要放下身段投身小制作,也有的不愿随波逐流去参与那些弱智商业大片,当然也不能排除那些商业和艺术两头兼顾的“十项全能”。大明星和他们的跟班乘着包机前来,一场放映活动动辄花费10万美元,相当于当年著名的圣丹斯独立片《靠近天堂》的制作成本。一位圣丹斯前辈说:“我并不排斥明星。他们愿意来这儿是好事,但他们太抢风头,带着大批随行人员甚至超级模特,还有紧追在后的狗仔队,到处搔首弄姿,仿佛这儿是金球奖或戛纳似的。”

img48

《性、谎言和录像带》乃典型的美国独立片。

来圣丹斯参展的影片可以分几类:最“上等”的是已经找到发行商的,来这儿露脸纯属锦上添花,大有“能出嫁就是皇帝女儿”之势;第二类是通过影展拼命兜售,最后成功找到“婆家”的;再下来是那些人人叫好,但没人愿出价买的;最惨的就是无声无息、自生自灭的。前几年,片商哄抬物价,一些热门独立片可卖到500万甚至1 000万美元,如今市道低迷,一般影片只能卖一两百万。跟我们想象的投标竞拍不同,发行商和制作商通常在幕后秘密讨价还价。

一部独立片的定价比商业片还难。首先,明星效应虽仍起作用,但不如商业片显著,而影展现场口碑却很有用。另外,影片的题材也很重要,比如当年度刚好流行青少年犯罪话题,而你在几年前筹备时撞上这样的题目,影片就会好卖一些。选择题材的关键是要走在主流的前面,但也不能太超前,否则发行商会把它看作烫手山芋。

但是,绝大部分影片都找不到通往影院的大门,这光从数量上就可看出。1991年,854部故事片和2 174部短片参映圣丹斯;2003年,故事片达到2 012部(参赛片要少得多,仅16部),短片更多达3 345部。相比之下,2002年只有26部影片找到了发行商,而独立片的最终票房成功比例要比商业大片更低,可以说平均每部《记忆碎片》背后都有上百部无人问津的作品。

“随着拍片门槛的降低,影片的数量将继续直线上升,但这并不表示质量会大大提高,但愿多样性方面会有起色。”一位内幕人士如是说。找不到发行商的影片,只能继续周游各地的电影节,靠散发传单、张贴海报吸引观众,把电影节当作一种另类的发行平台。

一些发行商为了降低风险,进行多种尝试,比如跟影院首映同步推出DVD,希望同时抓到大城市和边远地区的观众。对于很多人来说,拍摄独立片的第一道难关仍然是筹集制作费,尤其是在海外资金日渐枯竭的今日;但也有人敢于梦想,用出奇制胜的剧本吸引明星。明星一旦同意加盟,因为不可能拿到他们在好莱坞的“市价”,因此一般会参与分成,即成为股东,而且往往是大股东,比如2003年梅尔·吉卜逊手下的公司投资了《唱歌的侦探》,而且串上一小角色。

跟任何产品一样,每当一部独立片跃入票房榜前列,投资商就会出现对前途的过高憧憬。上个世纪末,网络热及收费电视的兴起使得资金滚滚而来,但那时冒出很多仿冒好莱坞的伪独立片,属于新人试图攻克好莱坞的习作。因此有些人认为,大浪淘沙,资金减少虽然给大家带来不便,但也淘汰了不少没有诚意、没有艺术激情的独立制作人

罗伯特·雷德福对于圣丹斯的“飞黄腾达”或“蜕化变质”非常达观:“人们总是说圣丹斯被好莱坞侵占了,或者说圣丹斯死了,但好莱坞和圣丹斯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双方都从中受益。”

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img49

罗伯特·雷德福堪称圣丹斯之父。

【注释】

[1]此处迪斯尼只限于旗下博伟发行的影片;UIP为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联合国际影片公司)的缩写,是环球、派拉蒙、梦工场的海外发行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