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艺片是文艺片吗?,脆弱的片种生态

文艺片是文艺片吗?,脆弱的片种生态

时间:2022-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些年来,电影文艺片生存处境的维艰以及尴尬已然成为一种常识。文艺片的如此弱势状态,似乎也成为制片方之大忌,“文艺片”大多是观影以后总结而成,少有上映之前大张旗鼓宣传影片为“文艺片”的,其策略自然是规避“文艺片”概念的市场“霉相”,因为标榜自己为“文艺片”,某种程度上无异于将自己站在了市场以及主流的反面。或者是还达不到“文艺片”的层级?

近些年来,电影文艺片生存处境的维艰以及尴尬已然成为一种常识。这个有史有品却又定义模糊泛化的电影片种概念,似乎总与“票房不佳”、“看不懂”等评语或者结论相联系。它颇为类似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自命文士出身,胸怀诗书万卷,却又生活潦倒,颜面全失,只能感慨世运不济。

新世纪之始,中国电影市场跌入低谷,几位电影大家自感无力救市,自动放弃文艺片的文化理想,而转身投入所谓“商业大片”的创作,撬动了中国电影逐步走入产业化和院线化的发展道路。直到2014年,冯小刚才如此称道:“十多年前,很多导演为了挽救中国电影濒临破产的状况,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电影理想投入商业洪流,十多年后,我们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此刻应该是我们重拾电影理性,重塑电影人文精神,重新回归电影艺术本体的时候了。”[8]目前,文艺片在中国电影生态格局中的生存状况有所改观,但是依然较为脆弱。试举几个案例:

一是2015年《闯入者》上映票房惨淡,导演王小帅颇为愤怒,声称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9]并认为目前是文艺片最坏的时代。

二是已成社会新闻的“方励下跪”事件,作为一位文艺片著名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依然票房惨淡,方励或情怀或商业或江湖或下意识的“下跪”,才使影片票房“下跪”上升,颇有为文艺片打“强心针”之意味。

三是曹保平执导的《烈日灼心》荣获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三黄蛋”影帝(邓超、段奕宏、郭涛),一共斩获四尊金爵而成为最大赢家,但是,曹保平却拒绝承认自己为“文艺片”导演。他宣称道:“表达自我的,叫作者电影。和商业投入关系不大的,是独立电影,与之相反的是院线电影。‘文艺片’就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词,而且没有标准。很多有情怀、有表达、有剧情的电影,被大家认为是文艺片。很多根本不是电影的,也被说成是文艺片。那就相当于把好菜烂菜放在一个筐里,所以一提‘文艺片’我就冒火。”[10]本来是某些人出于好意赋予他“文艺片”导演的文化身份,但是,本人却“一提‘文艺片’我就冒火”,甚至是否认“文艺片”概念,颇值得业界思量。

文艺片的如此弱势状态,似乎也成为制片方之大忌,“文艺片”大多是观影以后总结而成,少有上映之前大张旗鼓宣传影片为“文艺片”的,其策略自然是规避“文艺片”概念的市场“霉相”,因为标榜自己为“文艺片”,某种程度上无异于将自己站在了市场以及主流的反面。影片公映以后,如果舆论反映有故事、有情怀,或者“看不懂”、颇艰涩,也就很容易被归类为“文艺片”。文艺片长期以来的“怀才不遇”,一直有人呼吁政府公益支持建立“艺术院线”,保护“文艺片”、“艺术片”弱小电影片种,而且,今年6月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文艺片宣发的名为“放大电影”的公司,希望可以精耕细作未来分众市场的“文艺片”空间,在此过程中集合资源、形成方法、塑造品牌和积累用户。

“文艺片”是华语电影独有的类型概念,它也是有根有脉以及有灿烂有光荣的。为什么当前在电影市场上许多被称为“文艺片”的影片往往成为票房“炮灰”?是不是有些影片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文艺片”?或者是还达不到“文艺片”的层级?又是否是一种票房失败的“遮羞布”?甚至如同曹保平所称的“‘文艺片’就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词,而且没有标准”?“文艺片”的概念范畴,因为涉及一大批影片的文化与市场定位以及背后几十亿的资本投资,也就事关大要,有阐述的理论需要以及实践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