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联盟突变时期(年月—

南联盟突变时期(年月—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南联盟宪法的规定,总统不得连任,因此1997年上台的米洛舍维奇总统的任期到2001年7月将告结束。10月5日,南联盟宪法法院院长宣布首轮选举结果作废,将于2001年7月前重新举行总统大选。10月6日,米洛舍维奇承认大选失败,并祝贺科什图尼察当选。2001年4月1日凌晨,在西方大国允诺提供经济援助和施加压力的影响下,南联盟政府逮捕了米洛舍维奇。

三、南联盟突变时期(2000年10月— )

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外交依然十分关注南联盟的存在和发展。俄罗斯仍以南联盟的支持者和友好国家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坚决维护南联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反复强调科索沃是南联盟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济上,俄罗斯也给予南联盟以力所能及的支持,向后者提供价格优惠的石油和天然气,贷款1亿美元帮助南联盟恢复经济,并在2000年8月和南联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规定5年内两国间取消所有关税

俄罗斯支持米洛舍维奇维护国内稳定的政策,反对西方大国干涉南联盟内部事务,在这方面,俄国立场一直也是很鲜明的。

自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由西方耗资2500万美元支持的反对派经常在南斯拉夫境内聚众闹事,但均未能动摇米洛舍维奇领导的政府(15)

然而到2000年秋天,南联盟国内的局势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按照南联盟宪法的规定,总统不得连任,因此1997年上台的米洛舍维奇总统的任期到2001年7月将告结束。2000年7月6日,南联盟议会两院分别召开紧急会议,将宪法修改如下: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可连选连任。这样,米洛舍维奇也就取得了再次问鼎总统宝座的机会。9月3日,米洛舍维奇即宣布将参加下一任总统的竞选。

9月24日,南联盟举行总统选举,约有64.6%的选民参加了投票。26日,南联盟即宣布选举的结果:米洛舍维奇得40.23%的选票,而反对党候选人科什图尼察则得48.22%的选票。由于两人得票均未超过半数,因此将于10月8日举行第二轮选举。27日晚,选举委员会又公布了另一个选举结果:米洛舍维奇得38.62%的选票,而科什图尼察的选票则占48.96%,因此仍将举行第二轮的总统选举。

米洛舍维奇立即表示将参加第二轮角逐,但反对党联盟却宣布由于科什图尼察已获得55%的选票,总统职位非他莫属,所以拒绝参加第二轮选举。这样一来,政府和反对党遂处于对立的地位,形势一时非常紧张。

9月27日,全国各地出现罢工和示威游行,反对派的支持者涌上贝尔格莱德街头,西方大国也大事鼓噪,公开支持反对派,局势日趋动荡(16)

俄罗斯在此情况下,紧急呼吁南对立的两派克制,并要求各国不要干涉南的内政,让南斯拉夫人民在平静的环境中作出自己的选择。

俄政府还在30日表示拟派外长伊万诺夫前去贝尔格莱德进行斡旋,但却遭到米洛舍维奇的拒绝。此后俄遂派出两名高级官员于9月30日前往南斯拉夫。

10月初,南国内两派仍围绕着大选问题进行激烈的争执,形成对峙的局面。此时俄罗斯外交做出再一次努力,邀请米洛舍维奇和科什图尼察来莫斯科访问,以便在他们之间再次进行斡旋。科什图尼察爽快地答应将在10月5日前往俄罗斯,但米洛舍维奇却干脆加以拒绝,即使普京亲自发出邀请,也未得到任何回应。

10月5日,南联盟宪法法院院长宣布首轮选举结果作废,将于2001年7月前重新举行总统大选。贝尔格莱德立即爆发大规模骚乱,示威者迅速占领电视台、议会大厦等地,局面完全失控。米洛舍维奇则一度失踪。

10月6日,米洛舍维奇承认大选失败,并祝贺科什图尼察当选。只有到此时,俄外长伊万诺夫才匆匆赶到贝尔格莱德,和米洛舍维奇及科什图尼察会晤。

在这一剧变的过程中,俄罗斯的态度长期不明朗。按照科什图尼察的看法,俄罗斯的所作所为是“试图保卫那些无法保卫的东西”(17)

10月6日,科什图尼察在和伊万诺夫谈话之后,宣称这是大国试图干涉南斯拉夫内政的最后一次尝试,以后再也不会有了!(18)

事实是,俄罗斯在这次大选中估计米洛舍维奇会取胜,也希望米洛舍维奇会连选连任,因此对后来事态的发展未有思想准备,所以显得十分手忙脚乱,给人以措手不及之感(19)

2000年10月南联盟突变后,国内局势仍大变没有,小变不断,但俄罗斯依然力图和南联盟维持友好关系。

11月27日,科什图尼察访问俄罗斯,时间虽短,但却接触了包括普京总统在内的不少俄国政要,随后发表的共同宣言谴责北约此前对南联盟的侵略,并强调科索沃是南联盟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1年2月中旬,俄驻联合国大使拉甫洛夫要求取消前南战犯法庭,并指出瑞士检察官庞特受美国控制,做事有欠公正,表明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与西方大相径庭(20)

此后俄罗斯对发生在米洛舍维奇身上的两件事也迅速做出自己的反应。

2001年4月1日凌晨,在西方大国允诺提供经济援助和施加压力的影响下,南联盟政府逮捕了米洛舍维奇。6月28日,在“援南重建捐助会议”召开前,塞尔维亚政府又将米洛舍维奇转交给设在海牙的前南战犯法庭。

俄罗斯官方对前一事件的反应是呼吁国际社会不要干涉南联盟的内政,对后一事件则持更强烈的批评态度。俄国家杜马及俄各政党都一致谴责引渡为“违反宪法的决定”,等于是巴尔干的玩火者起诉捍卫南联盟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国务活动家。普京甚至当着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面批评塞尔维亚政府在西方压力下所采取的这一不理智的行动。

在当今巴尔干地区,俄罗斯除努力继续保持和南联盟的友好关系外,还十分关注科索沃和马其顿的局势。

大多数西方报刊都承认,在北约于1999年对南联盟进行空袭后,科索沃暴力事件依然不断,种族冲突问题远远没有解决(21)

为此,俄外长在2001年3月20日访问科索沃,强调科索沃问题必须在南联盟范围内得到解决,对南人民军重返安全区表示欢迎,还强调应切断科索沃及塞尔维亚和马其顿之间的联系(22)。7月中旬,普京总统利用在斯洛文尼亚会晤布什的机会,抽空访问了贝尔格莱德和科索沃,显示了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关切。

随着科索沃的烽火暂熄,马其顿的风云又起。那里的阿尔巴尼亚非法武装不断挑起冲突,与马其顿政府军频繁交火,严重威胁巴尔干地区的稳定。怪不得美国权威杂志《新闻周刊》在题为“巴尔干魔鬼永不会死亡”的文章中惊呼阿尔巴尼亚人中的极端分子已成为今日北约的死敌(23)

从2001年3月起,马其顿局势即因阿尔巴尼亚人的过激行为而变得动荡起来。8月,北约部队进入马境内收缴阿族非法武装的武器。9月,北约又敦促马议会修改宪法,以提高阿族的政治地位。俄罗斯对所有这一切都采取谨慎的批评态度,如普京便认为北约收缴武器的行动已为时过晚。

从各种情况看,俄罗斯不会轻易退出巴尔干,它仍将在那里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原载《寻求秩序、安全与发展》,文汇出版社,2002年

【注释】

(1)俄罗斯《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1994年第2期,第47页。

(2)P·舍尔曼主编:《1990年后的俄国对外政策》,旧金山,1995年,第87页。

(3)俄罗斯《消息报》1994年2月24日。

(4)R·E·卡纳等主编:《俄罗斯联邦的外交政策》,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97年,第89页。

(5)英国《欧亚研究》杂志,2001年第9期,第16—17页。

(6)R·E·卡纳等主编:《俄罗斯联邦的外交政策》,第163页。

(7)P·舍尔曼主编:《1990年后的俄国对外政策》,第88页。

(8)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6月14日,第17页。

(9)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5月24日,第39页。

(10)俄罗斯《自由思想》杂志,2000年第11期,第65页。

(11)美国《外交事务季刊》,1999年第5期,第7页。

(12)俄罗斯《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2000年第6期,第15—17页。

(13)俄罗斯《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2000年第1期,第19页。

(14)俄罗斯《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1999年第9期,第24—25页。

(15)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10月9日,第37页。

(16)西方大国对南大选的干预是赤裸裸的。英国对反对派的金钱支持为1000万美元;德国也拨款7000万法郎;法国则拨款800万法郎,另外还为反对派培训宣传人员和提供各种通讯设备等。参见法国《新观察家》杂志2000年12月13日。

(17)俄罗斯《消息报》2000年10月4日。

(18)俄罗斯《消息报》2000年10月7日。

(19)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10月16日,第44页。

(20)俄罗斯《消息报》2001年2月15日。

(21)美国《新闻周刊》2001年2月26日,第22页。

(22)俄罗斯《消息报》2001年3月21日。

(23)美国《新闻周刊》2001年3月12日,第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