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撒哈拉以南非洲

撒哈拉以南非洲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撒哈拉沙漠同时还是非洲人文环境的分界线,以北居民基本是欧罗巴人种,与外界联系密切,文明程度较高,曾创造过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以南居民绝大部分为黑人,因而被称为“黑非洲”,相对封闭,普遍落后。撒哈拉以南的土著居民,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人种。撒哈拉以南生活着众多种类的哺乳动物,这使畜牧业得以兴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明程度由北向南大致呈现出由高向低递减的趋势。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它是世界第二大洲。非洲大陆多为高原地带,东部和南部的海拔多在千米以上。赤道从大陆中部穿过,全境3/4的地区处于热带,常年高温少雨。撒哈拉沙漠分布在北部,约占非洲总面积的1/4,荒凉无比;它是大陆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以北基本上是地中海气候,以南则多为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撒哈拉沙漠同时还是非洲人文环境的分界线,以北居民基本是欧罗巴人种,与外界联系密切,文明程度较高,曾创造过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以南居民绝大部分为黑人,因而被称为“黑非洲”,相对封闭,普遍落后。

撒哈拉以南的土著居民,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人种。首先,黑人即尼格罗人占绝大多数,他们鬈发、宽鼻、厚唇、突颌,体型高大,有苏丹族和班图族两大分支。苏丹族肤色纯黑,大体分布在赤道以北、东起东非大裂谷、西至大西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并以乍得湖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支系。班图族肤色浅黑,遍布于赤道附近及其以南地区。其次是俾格米人,肤色呈暗棕色,身材矮小,平均身高约为1.40米,是世界最矮种族,散居于赤道附近的茂林之中。再次是科伊桑人,居住在非洲南部,分为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皮肤呈黄褐色,比俾格米人稍高,面部扁平多皱,颧骨突出,眼睛细小,带有很多蒙古人种的特征。马尔加什人居住在马达加斯加岛,他们大体上属于蒙古人种,由印度尼西亚漂洋过海而来。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性,狩猎—采集、畜牧业和农业是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方式。生活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的部分族群依靠狩猎—采集为生,他们保持着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木器、骨器和石器是主要生产工具,以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为单位,过着流动性的生活。撒哈拉以南生活着众多种类的哺乳动物,这使畜牧业得以兴旺。不同地区的畜牧类型也不尽相同,南霍屯督人各部族采取的是原始畜牧方式,主要畜类为长角羊和肥尾羊。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中部的诸部落也经营畜牧业,他们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以饲养骆驼、山羊和驴为主,兼营绿洲农业和沙漠商队贸易。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被称为萨赫勒)的居民则以饲养瘤牛为主,并用牛奶和奶制品交换商品。东非畜牧业的游牧范围较为固定:雨季在高地放牧牛群,并形成临时村落;旱季则回到谷地放牧,兼事农业。农业大体上属于初级农业,其显著特点是游耕和锄耕,即耕种土地不固定,铁器虽得到普遍运用,但农具简陋,仅有锄头,不用畜力。只有塞内加尔、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南岸等少数地区发展出了集约型农业,兴修水利,实行轮作和套种等;主要作物有黍类、香蕉和薯类等。尽管如此,一些地区的纺织技艺、制革术、木器等工艺相当精湛,甚至可以与同时期的欧亚诸国相媲美。商业贸易极为落后,大多停留在物物交换的阶段,虽盛产黄金,黄金却基本上未能发展成为货币。12—16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地区受到撒哈拉商路贸易的影响,对外贸易一度兴盛,但对外输出的商品单一,多以黄金、铜等矿产品和柯拉果等采集物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明程度由北向南大致呈现出由高向低递减的趋势。北部地区大都建立了国家,而生活在赤道森林中的俾格米人和南部非洲的科伊桑人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状态,其余各地区和部族则大多处于酋长统治的部落制社会。文化普遍落后,大多数地区仍没有文字。

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位于东北非,早在上古时期便建立过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苏丹亦称努比亚,境内的库施深受古埃及的影响,一度被后者征服。自公元前8世纪起,库施国势日隆,攻入埃及并成功抵御崛起的亚述人的入侵。库施国家延续了千年之久,于4世纪中叶被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王国灭掉。此后,努比亚再无强大政权出现,并从7世纪起开始伊斯兰化,最终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埃塞俄比亚更多受到了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影响,公元前1000年以前迁居此地的白种人闪米特人与当地黑种人库希特人逐渐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埃塞俄比亚人。公元前后,阿克苏姆王国形成,并在4世纪国王厄查纳在位期间(320—360年)达到鼎盛。厄查纳凭借强大的象军和海军开疆拓土,不仅占有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还兼并了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也门,控制红海地区的国际商路,促成经济繁荣;统一并改制文字,创制了一套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接受科普特派基督教,在非洲大陆确立独特而又悠久的基督教传统。但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克苏姆王国日趋衰败。13世纪,新兴的所罗门王国开启了统治埃塞俄比亚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帝国时代;16世纪,所罗门王国在奥斯曼帝国等势力的冲击下,渐趋衰落。

东非的索马里半岛及其以南沿岸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商贸活动频繁之地。公元前后,该地区兴起了一批商业城市,后来发展成为城市国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摩加迪沙、蒙巴萨、桑给巴尔等。这些城市国家在八九世纪皈依伊斯兰教,盛行奴隶制;它们借助地理优势,从内陆收购象牙、黄金等向外输出,从东方购得丝绸、瓷器等销往内陆。15世纪末以来,该地区遭到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商业随之渐趋凋敝。

西非盛产黄金,北非盛产食盐,两地形成互补,逐渐在撒哈拉沙漠中开辟出了商路,北非文化也通过商路进入西非。西非多为操苏丹语的黑人,自8世纪开始接受伊斯兰教,并先后兴起过三个奴隶制国家——加纳、马里和桑海。加纳居住着来自北非的柏柏尔人和本地黑人。3世纪前后形成国家。8世纪末出现黑人政权。于9、10世纪达到鼎盛;它征服了西非广大地区,占据尼日尔河与塞内加尔河上游的黄金矿藏,被誉为“黄金之国”。加纳在11世纪中叶遭到北非柏柏尔人的入侵,渐趋衰落,13世纪被马里吞并。马里位于尼日尔河上游,自13世纪初开始崛起,14世纪国王曼萨·穆萨统治时期(1307—1332年)达到鼎盛,凭借十万军队,控制着众多国家和部落。曼萨·穆萨尊崇伊斯兰教,曾率领一支庞大的使团前往麦加朝觐,一路挥金如土,被誉为“金矿之王”。14世纪末,马里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很快被桑海取代。桑海人9世纪末占据尼日尔河流域的加奥,并以此建立国家。桑海虽然在13世纪初被马里帝国征服,但很快赢得独立,并日益强大;16世纪初达到顶峰,统治着今天的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等国。桑海经济繁荣,控制着廷巴克图、泽内等商业重镇;君主们崇尚阿拉伯文化,奖掖学术,实现文化昌盛。16世纪末,桑海在摩洛哥人的大举进攻之下衰落,并于1680年亡国。此后,西非地区陷入部族混战,再无强大政权兴起。

非洲中部和南部较为落后,其文明发展进程与班图人的大迁徙有着密切关系。班图人原来住在赤道以北的喀麦隆高原,公元初年开始分西、中、东三路向南迁徙,这股迁徙浪潮一直持续到19世纪,将铁器、畜牧业和农业传播到赤道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并促成一些地区产生了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刚果和津巴布韦。14世纪前后,西班图人以班扎为首都,在原始公社制解体基础上建立起刚果国家,15世纪中叶达到极盛,占据今日刚果西部和安哥拉西北部。农业是其主要经济形式,以种植小米、高粱等为主;手工业中的冶金业和造船业比较发达;商业活跃,各地都有定期的集市。15世纪末,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入侵刚果,大量财富被抢夺,众多人口遭掠卖,刚刚兴起的刚果国家就此衰落。南班图人中的马卡兰加人在5世纪前后建立莫诺莫塔帕国,并以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城)为首都。莫诺莫塔帕也是在原始公社解体基础上形成的早期国家,甚至还保留有母系氏族制遗风。14—15世纪是其全盛时期,版图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莫诺莫塔帕国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建筑技艺,如津巴布韦古城,包括城墙、高塔、神庙、宫殿、住宅等建筑在内,主要由雕凿平整的花岗石砌成,细微之物精致美观,高大之物气势雄浑。16世纪以后,莫诺莫塔帕在葡萄牙等欧洲殖民势力的侵掠下渐趋败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