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被占领土与和谈

被占领土与和谈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贝京的继任者们继续执行利库德党所支持的在被占领土增加犹太人居民点的政策。1992 年,工党联合组成了以拉宾和佩雷斯为首的新政府,恢复了与阿拉伯人和谈的可能性。一些人愿意支持归还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被占领土,并就以色列定居点和其他问题达成妥协。与此同时,新巴勒斯坦领导人无法控制激进的哈马斯政党,以及巴勒斯坦极端分子在以色列境内实行恐怖主义袭击所造成的死亡和破坏。

“印提伐大”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有 150 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生活在以色列从 1967 年开始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1987 年底,由年轻的巴勒斯坦人发起的民族主义运动转变成了持续不断的起义,阿拉伯语称之为“印提伐大(intifada)”。他们向以色列军队投掷石块、引爆炸药,并进行武装抵抗,从而使伤亡人数不断攀升。镇压巴勒斯坦人的反抗致使以色列出现了政治上的两极分化经济受损、民主面临威胁和破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利用民众的反抗,强烈要求承认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

“土地换和平”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冷战的消失,阿拉伯国家不能再确信得到苏联的支持,而美国则继续鼓励和谈。要解决巴以问题就不得不围绕“土地换和平”的公式:即以色列放弃 1967 年以来占领的部分或全部领土,以换取阿拉伯承认以色列国家的合法存在。巴勒斯坦人的地位问题应当以某种形式的自治或独立国家来解决。以色列持续不断的不安全的根源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少数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中东。一个在政治上出现分歧的以色列依然困扰于大屠杀的记忆,担心国家的安危和公民的人身安全。对一些人来说,领土的扩张就是解决这种担心的一个答案。所以,贝京的继任者们继续执行利库德党所支持的在被占领土增加犹太人居民点的政策。而其他许多以色列人承认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不满是有理由的,而且正在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应该在狭小的领土上找到共同生活的途径。

1992 年,工党联合组成了以拉宾和佩雷斯为首的新政府,恢复了与阿拉伯人和谈的可能性。拉宾停止了在约旦河西岸新建移民居住点,重启和平谈判。虽然正式的谈判在继续,但同时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了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秘密会谈,即在通常的外交渠道之外谈判,由此使拉宾总理和阿拉法特在 1993 年达成了一项非同寻常的协议。该协议是在华盛顿签署的,克林顿总统主持了签署仪式。根据《奥斯陆协议》,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同意第一步是实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包括建立它自己的安全部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反过来承认以色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存在,并同意放弃暴力抵抗。尽管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阿以关系看来是在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谈中取得进展,而其他阿拉伯国家最终可能加入巴以和解进程。按照协定,以色列从大部分加沙地带、从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撤走其军队,并允许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领导下实行巴勒斯坦人自治。

脆弱协议的脱轨然而,双方的顽固派开始破坏脆弱的协议。暴力事件再次发生,1995 年一名狂热的犹太极端分子杀害了拉宾总理。1996 年,佩雷斯和工党联合在选举中败给了强硬派利库德领袖内塔尼亚胡。后者立即解除了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冻结的犹太人居民点。尽管如此,内塔尼亚胡还是屈服于美国的压力,1998 年与阿拉法特会见,同意履行奥斯陆协议,即要求分阶段地交还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内塔尼亚胡虽然只是做出了这些温和的让步,但他还是失去了保守派和右翼人士的支持。巴拉克在新一轮选举中击败了内塔尼亚胡,他是一名军人和前行政首脑,代表工党、中间派和宗教政党,承诺进一步推进和谈。以色列开始从西岸撤军。而巴拉克正如他已经许诺的,使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南部的安全地区。

1993 年 9 月,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奥斯陆协议》。这一外交事件标志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签署的第一份正式协定,它设定了今后的议程,即贯穿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没有结论的谈判。但双方的激进分子谴责《奥斯陆协议》的条款,而且很快转变成了暴力。拉宾成了牺牲品,他在 1995 年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杀害。如图所示:阿拉法特站在克林顿总统的旁边,两人在观看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协定。(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新的巴勒斯坦起义巴拉克还向叙利亚归还了以色列把持的全部或部分戈兰高地,为阿以和解开了先河。他的让步使很多以色列人感到震惊,他因此失去了议会中的多数席位。但他坚信自己考虑的是代表民众的和平愿望。2000 年 7 月,巴拉克在华盛顿再次会见了阿拉法特,但新的会谈失败了,主要是关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尽管阿拉法特得到了以色列所提供的诸多承诺,但他坚持其对整个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义务。他宣告对东耶路撒冷及其穆斯林圣地拥有主权,并使之成为巴勒斯坦国家的首都。暴力冲突再次爆发。阿拉法特因无法控制局势而遭到以色列人的抗议。强硬派人士沙龙对东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圣地进行了未经宣布的访问,引起第二次印提伐大,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的街市爆发起义,并很快蔓延开来。沙龙在以前的阿以战争中担任过军队最高指挥官,坚决反对巴拉克的让步,现正在试图取代他。随着巴勒斯坦武装起义的升级,公众舆论开始转向反对巴拉克。2001 年初,沙龙赢得普选成为政府总理。许多以色列人仍然受到困扰。一些人愿意支持归还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被占领土,并就以色列定居点和其他问题达成妥协。但更多的人认为让步已经太多。他们也希望和平,但要求有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作后盾。

这个动乱地区陷入了新一轮的恐怖主义袭击和以色列人的报复,双方的人员伤亡攀升,似乎失去了以《奥斯陆协议》为基础的和平解决的机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沙龙和阿拉法特仍顽固不化,但 2004 年阿拉法特的去世开始打破僵局。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选举了一名相对温和的领导人阿巴斯,使巴以和解有可能获得进展。美国采取了更积极地行动来参与制定进一步通向和平的“路线图”;沙龙从加沙地带撤走了以色列人定居点和军队,从而结束了三十八年来对这一狭小和拥挤地区的占领。但与此同时,沙龙政府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土(合并了巴勒斯坦以前的一些土地)边境筑起了一道有争议的新墙,并继续支持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统辖的约旦河西岸扩大犹太人定居点。与此同时,新巴勒斯坦领导人无法控制激进的哈马斯政党(该党在 2006 年赢得了议会选举),以及巴勒斯坦极端分子在以色列境内实行恐怖主义袭击所造成的死亡和破坏。“土地换和平”的想法仍然不能达成一项总的和平协定。巴勒斯坦渴望的一个完全独立的、稳定的国家尚未成为政治现实。虽然双方的极端分子不愿意妥协,但大多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赞成以某种方式解决这种冲突,因为五十多年来它在整个中东地区已经造成无数人的死亡,扰乱了经济生活,扭曲了政治文化。尽管和谈受挫,暴力依然存在,但以色列的新政治路线提供了通向和平的新承诺。可是,“路线图”并不能直接或迅速导向一个由双方接受并执行的全面的和平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