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写作的功能

写作的功能

时间:2022-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写作的传播功能表现为运用文字符号把信息形迹化,从而使信息以书面的方式传播。写作的传播功能也体现在治理国家的大事中。持各种政见的政治家们,历来十分重视写作的传播功能。正因为写作有了这种超时性的记载功能,才使得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得以记载下来,并流传后世。

五、写作的功能

写作的功能是指写作活动或写作成品所能起到的作用及所能发挥的效能,现在写作学研究表明,写作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是与写作目的相对应的“作用”,如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传播信息等直接的功能;其二是写作活动、写作行为在“价值”层面的功能,相对于社会价值或写作主体的个体价值,其功能又有不同的表现[12]。

1.传播功能

写作是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工具之一。写作的传播功能表现为运用文字符号把信息形迹化,从而使信息以书面的方式传播。

相对于口头传播信息,写作这种传播方式最突出的优点是:准确可靠,方便高效。用口头传播信息,每传播一次都要经过口授、耳听两个环节,而每经过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耗损的可能;传播的次数越多,损耗的可能就越大;传来传去,势必层层损耗,发生误会,甚至面目全非,故有“以讹传讹”之说。而用书面的形式传播信息,由于信息是凝固化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不至于损耗走样,因此可以保证信息准确无误地传播。此外,用口头传播信息,传播的范围是有限的。要进行大面积传播,只有靠多次重复,其效率可想而知。比如要通知众人一件事,若一一口头通知,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印发书面通知,则方便省事得多,可以大大提高办事效率。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传播,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走遍全球用口头宣传他们的主张,而是他们出色地运用了写作这一传播工具,把真理之火传遍整个世界。

写作又因文字的有形和具象,使它具有了超时空传播的能力。此外,除了纸和笔,它对媒介的设备条件、物质要求依赖较少,这种便捷和廉价为它拥有庞大的使用者,扩大传播的社会效益带来又一优势。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写作作为常用的传播信息的工具。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书信成了最常用的交际工具;在新闻传播中,报刊成了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在知识传播中,书籍成了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的园地。即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工具,写作非但没有被取消,而且成了广播、电视、网络的基础(广播需先写好稿子,电视剧要写好脚本,网络新闻也离不开写作),写作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写作的传播功能也体现在治理国家的大事中。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都要写成文件颁布天下,作为各地执行的准绳;地方政府要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同样少不了书面材料;各级机构之间联系工作,也要通过公文来进行。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交织成严密的信息传播网络,从而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工作,才使国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没有写作作为传播工具,政府的管理工作是难以想象的。对于写作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古人早已注意到了。曹丕就曾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的评价是符合客观现实的。正因为如此,中央文件规定:领导干部不能起草或主持起草自己领导范围的文件,就算不称职。持各种政见的政治家们,历来十分重视写作的传播功能。他们把写作作为宣传自己政治观点的重要工具。反动的政治家们也可以通过写作工具制造舆论。李渔有言:“武人之刀,文人之笔,皆杀人工具也。刀能杀人,人皆尽知;笔能杀人,人则未尽知也。”例如,希特勒为了实现法西斯统治,早在1925年就写了《我的奋斗》宣传法西斯主义,并以之作为“纳粹圣经”,规定每个家庭必备此书,甚至学童人手一册,妄图以此统一德意志民族的思想。罗伯特·唐斯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中上说:“《我的奋斗》是二十世纪一本极其重要的书,它从1933年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主宰着纳粹第三帝国的政治……《我的奋斗》里,每一个字,使125丧失了生命;每一页,使4700人丧失了生命;每一章,使125万人丧失了生命。”

2.记载功能

记载功能,实际上是在传播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超时间的传播功能,也是与写作目的直接对应的功能[13]。古人推崇的“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大概就是最早的档案意识了,这种档案意识突出的正是写作的记载功能。后人之所以能观前代之风俗、考前人之得失、知历史之兴衰、辨前事之清浊,“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正是有了文章的记载功能。如果写作缺乏记载功能,又怎能让人“宜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呢?正因为写作有了这种超时性的记载功能,才使得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得以记载下来,并流传后世。

对于写作的记载功能,古人很早就注意了。胜利而归,古人往往把功勋铸在钟鼎上,以传后世;某人逝世,后代子孙也要刻碑为记,以求不朽;历代帝王,几乎无一例外地设有史官,以记载伟业,昭示后人。当然,上述对于记载功能的理解,还是个人从树碑立传出发的,并非其主要方面。事实上,写作的记载功能的主要价值还在于记载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可以说,人类的科学文化财富主要是靠写作保存并流传后世的。如果人人都要靠直接经验,而不能有效地利用前人的经验,每一代都要从头开始,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踏步不前。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更使写作行为成为物质生产手段、环节、过程的一部分,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策划到善后服务,时时处处都在创造、加工、记载信息,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写作,每道工序都需要留下历史的印记。

例如,对中草药的认识,如不以前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而是每代人都去尝百草,那么我们至今对中草药的认识恐怕与神农时代差不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正是在前人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他研究的古代医学书籍达800余种,并亲自进行实地考查,加以补充订正,才写成了这部巨著,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至今仍是常用的医学书籍之一。试想,如果李时珍不把所认识的草药和药方记载下来,而是仅仅靠口传言授能将如此丰富的研究成果流传后世吗?近两千种中药,一万多个药方,再聪明的徒弟也是记不住的。正是由于有这部集中药之大成的药典作基石,才使得近现代中药内科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相反,中药外科至今仍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与中医内科相比大为逊色。这种内外科非同步发展的畸形状态值得研究。其实,我国中药外科也曾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早在1700多年前,就出现了华佗这样的外科名医。在当时,华佗就能够进行割除肿瘤、脾脏、剖腹取胎、切肠结肠等大手术,而且能够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而欧洲人发明麻醉药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为什么我国先进的外科手术和麻沸散没有流传下来,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而要从外国引进麻醉术和学习外科手术呢?其原因就在于华佗的宝贵经验未能利用写作这种手段流传下来,以至失传。试想,如果华佗的医术能够流传下来,那么我国近千年的外科手术和麻醉术将同内科学、药物学一样发达,恐怕整个医学史也要重写了。这从反面说明,写作在记载科学文化成果和保存文化遗产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3.宣泄功能

写作主要是为了和别人交流,同时也要看到另一种情况:写作有时是为了宣泄积蓄在心中的某种情绪,以求心理平衡,这说明写作不一定是出于外在需要,在很多情况下是出于内在需要。因为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矛盾,遇到各类困难,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人当某种情绪(喜怒哀乐)撞击心扉,难以遏制时,总想向外宣泄。宣泄的方式之一,就是把满腔的激情诉诸笔端,倾泻在写作上。一旦宣泄之后,情绪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其实,写作主体的创作意愿在很多情况下也出于宣泄某种情愫的需要。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郭沫若创作《凤凰涅磐》时,内心的激情使他难以自制,“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他从病理学的角度,称之为“神经性的发作”。此时此刻,通过写作进行宣泄,完全成了一种心理的、甚至是生理的需要,否则就有精神崩溃的可能。又如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如果不是心中愤怒积聚多时,秉性温和的他断不会如此胆大。且看原文:“我学吏出身,功不成名不就,倒被纹了双颊,发配到这里,何时才能出头露面,见到家中父亲?想了一会儿,酒往上涌,不觉沉醉,便狂荡起来。他向酒保借了笔砚,在粉墙上写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后面大书五个字:郓城宋江作。”

写作的宣泄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早就引起作家们的重视。鲁迅指出:“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一些作家在回答“你创作的目的是什么”时,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彭荆风的回答是:“抒发我的爱与憎。”苏叔阳的回答是:“抒发自己所思所想,很想替平民百姓说话。”藏族作家扎西达娃回答得更干脆:“宣泄。”[14]这里所说的宣泄功能,当然是就作家而言的,不过与写作的社会性并不矛盾。尽管作家所宣泄的情愫是主观的,但作家的情愫毕竟是受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起,因而必然具有社会内容。巴金的《家》倾吐了作家“对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这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社会内容,只不过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揭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强烈的爱憎。事实证明,巴金的这种写法更具感染力。这对于如何正确发挥写作的宣泄功能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作家所宣泄的情愫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这种宣泄才有社会意义。如果作家宣泄的仅仅是私愤,这种宣泄对于社会就无价值了,甚至具有负价值。

宣泄作为一种产生和表现情感的写作行为,在今天这个高技术、快节奏的社会里正越来越为人们认可。随着小康生活和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写作也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写作状态。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写作已经成为最具魅力的写作方式之一,其便捷、海量及“发表”的低成本、低门槛等优势,顺应了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因此,当今时代的写作宣泄功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审美功能

写作是一种审美活动,要求写作主体对社会和自然作出审美评价。可以说,文章就是写作主体审美经验的体现和审美经验的结晶。文章一旦写成之后,就作为一种审美载体读者欣赏,以实现其美学价值。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有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5]写作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也必然要按照美的建构规律来建造其精神产品——文章。

(1)思想性:写作主体对自然和社会作出审美判断,并选择其中美的事物加以表现,对社会中丑的事物加以艺术化的处理,热情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只有如此,才会给人带来美的陶冶,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美好。那种宣扬罪恶,诲淫诲盗的文章,并不具有美学价值。

(2)结构美:写作主体按照美的法则来结构文章,使全篇匀称和谐,严谨完整,舒展自如,浑然一体,似清水芙蓉,如行云流水,具有整体美、动态美和建筑美。

(3)语言美:写作主体所运用语言必须是美的。语言是写作的工具,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工具本身必须具有美的特质,即具有“工具美”。语言不仅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述思想内容,而且要看起来顺眼,读起来动听,具有形式美和音韵美。

只有内容、结构、语言三者皆美的“美文”,才能充分发挥文章的审美功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古今中外的优秀之作,无一不是这样的美文。作为一个写作主体,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就是要把精美的精神产品奉献给社会和读者。只有如此,写作主体的劳动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写作主体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5.发展功能

写作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思维。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感知聚材、创作冲动,到命题立意、谋篇布局,再到定体选枝、遣词造句,都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写作活动;没有思维的活跃,就没有写作的灵动;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写作的深度;没有思维的广度,就没有写作的广度;没有思维的能力,就没有写作的能力。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必然发展个体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长此以往,个体的思维不断受到砥砺,思维向着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逻辑性、敏捷性等方面发展,因此可以说,写作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

从写作过程而论,写作过程中人的思维比平时更活跃、更集中、更深入、更有方向性。平时的思维活动在人脑中以内部语言的方式进行的时候,思维的内容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粗糙的、混乱的(内部语言是跳跃的,不连贯的,思维中的元素符号几乎不受什么限制),而如果用语言文字符号把这些思维的内容记录下来,加以视觉化,便需要反复琢磨、整理、修改,从而使思维活动越来越积极、深入、集中,使思维的内容越来越清晰、准确、深刻。朱光潜先生说:“写成的字句往往可以成为思想的刺激剂,我有时本来已把一段话预先想好,可是把它写下来时,新的意思常源源而来,结果需把预定的一段话完全改过。普通所谓‘由文生情’与‘兴会淋漓’大半在这种时机发现。”[16]这就是写作促进了思维进入高层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