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叶卡捷琳娜女皇

叶卡捷琳娜女皇

时间:2022-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745 年8月,叶卡捷琳娜与彼得在圣彼得堡成婚,当时叶卡捷琳娜16岁,彼得17岁。叶卡捷琳娜对此深感不安,一场夫妻之间的斗争即将上演。6月28日拂晓,33岁的叶卡捷琳娜在近卫军军官阿列克塞·奥尔洛夫和格利高里·奥尔洛夫兄弟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并囚禁了即位不久的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仓皇出逃,但是被叶卡捷琳娜的军队逮捕。在叶卡捷琳娜的逼迫之下,彼得三世签订了退位诏书,几天后,彼得三世神秘死亡。

叶卡捷琳娜女皇是18 世纪欧洲最有权势的女人,当迂腐无能的彼得三世难以支撑大业的时候,叶卡捷琳娜毫不犹豫地将他赶下台,当上了俄罗斯这个大帝国的主人。在她的统治之下,俄罗斯继续向西看,彼得大帝的改革事业开始在这个冰雪帝国生根发芽,并结下累累硕果。

彼得三世来到俄国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含恨离世,虽然她生前一心想打垮腓特烈二世,为俄国向西扩张铺平道路,但是她手下的将领却畏首畏尾,即使在战争中占据上风,也不敢对腓特烈二世的军队穷追猛打。因为这些将领害怕即将上任的彼得会将他们革职查办,彼得看上去爱好和平,而且对腓特烈二世非常崇拜。

彼得是伊丽莎白女皇的妹妹安娜·彼得罗芙娜的儿子,生于1728年,在德国长大,对普鲁士风格尤其推崇。1743年,彼得来到俄国,当伊丽莎白看到这位未来的沙皇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她没想到彼得如此迂腐不堪。伊丽莎白马上封彼得为大公,希望他改信东正教,并且为他寻找优秀的教师,弥补他幼年教育的缺陷。令伊丽莎白失望的是,彼得回到俄国只学会了一样,那就是酗酒。可是像俄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大国,需要一个文韬武略的沙皇来统治,否则,就会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叶卡捷琳娜和彼得三世在一起

嫁给彼得三世

1744年,伊丽莎白决定为彼得选择一位内外兼修、健康聪慧的欧洲公主作为他的妻子,以弥补彼得的缺陷。当时欧洲各个王室之间通婚频繁,伊丽莎白环顾整个欧洲,终于发现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外甥媳妇,那就是日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克,是德国一个小公爵家的小姐,自小随母亲游历过欧洲许多城市。虽然并非名门之后,但是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谈吐不凡、彬彬有礼,尤其是丰富的游历和高贵的举止深受贵族们的喜爱。

腓特烈二世非常重视与俄国的关系,他认为俄国是普鲁士不得不重视的对手,因此,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他把索菲娅介绍给伊丽莎白。于是,伊丽莎白便邀请索菲娅一家到俄国访问。收到邀请信之后,索菲娅的父母颇为踌躇,因为从普鲁士到莫斯科路途遥远,但是索菲娅却非常愿意去,因为她不想放过成为彼得大公夫人的机会。

1744年1月12日,索菲娅一家踏上了征途,一路历经风雪与颠簸,来到莫斯科。伊丽莎白对索菲娅非常满意,便请了三位老师帮助她熟悉俄国,一位语言老师,一位宗教老师,还有一位舞蹈老师。经过一番学习之后,索菲娅开始喜欢上俄国了,更重要的是她想成为未来的皇后。

1744年7月,索菲娅正式改信东正教,她的名字上有了叶卡捷琳娜·艾莉希娃的字样,此后人们就叫她叶卡捷琳娜。1745 年8月,叶卡捷琳娜与彼得在圣彼得堡成婚,当时叶卡捷琳娜16岁,彼得17岁。

叶卡捷琳娜满怀欢喜地做了彼得的妻子,她在畅想未来美好的生活,但是,接下来的17年却是她一生中最为压抑的一段时间。彼得虽然贵为大公,并且将来会继承沙皇之位,但是他并没有尽到皇储的职责,不但不学习治国之术,反而终日酗酒。相反,叶卡捷琳娜却每天都在阅读圣贤之书,柏拉图、普鲁塔克、孟德斯鸠等人的作品是叶卡捷琳娜最好的伙伴。

此外,彼得还四处找情人,虽然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足为奇,但是令叶卡捷琳娜不安的是,彼得终日与首相的侄女厮混,这个女人缠着彼得,要求与他结婚,这样一来,叶卡捷琳娜的皇后之位就难以保障。叶卡捷琳娜对此深感不安,一场夫妻之间的斗争即将上演。

叶卡捷琳娜二世像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彼得大帝齐名,她在位期间两次对土耳其作战,三次参加瓜分波兰,并把克里木汗国并入俄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俄罗斯帝国。

登上皇位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顺利继承皇位,即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登基之后,对内外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他主张施行宽容的政策,将伊丽莎白女皇流放到西伯利亚的罪犯纷纷召回,废除了警察统治,并且宣布通奸之人可以免于处罚。这些政策为彼得三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尤其是居住在首都之外的百姓非常拥护彼得三世。此外,彼得三世还宣布解放农奴,将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教士成为领取国家薪俸的官员,并无条件地结束了对普鲁士的战争,甚至让军队掉转枪口对准昔日的盟友奥地利。这些政策引起了地主、教士和军人的强烈不满。

除此之外,登基之后的彼得三世对叶卡捷琳娜的态度也更加冷淡,他宠爱自己的情妇,经常羞辱叶卡捷琳娜。此时的叶卡捷琳娜怀有身孕,她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地看着她的丈夫兼死敌彼得成为了沙皇。夫妻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深,1762年6月14日,彼得三世下令逮捕叶卡捷琳娜,后来不知何故又改为流放到首都郊区。这样一来,叶卡捷琳娜的安全不保。6月28日拂晓,33岁的叶卡捷琳娜在近卫军军官阿列克塞·奥尔洛夫和格利高里·奥尔洛夫兄弟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并囚禁了即位不久的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仓皇出逃,但是被叶卡捷琳娜的军队逮捕。在叶卡捷琳娜的逼迫之下,彼得三世签订了退位诏书,几天后,彼得三世神秘死亡

俄国圣彼得堡冬宫内景

叶卡捷琳娜着力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虽然彼得三世并不受那些地主贵族欢迎,但是首都之外的那些人却认为彼得三世是个好君主。东正教会主张立彼得三世的儿子保罗为沙皇,叶卡捷琳娜做摄政王,等待保罗长大成人之后,再将权力交给保罗。叶卡捷琳娜可不想把来之不易的权力随便交出去,即使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

叶卡捷琳娜已经不再是那个叫索菲娅的小女孩,在俄国的十几年已经让她懂得了政治的真谛。彼得三世之所以这么快就丢掉了江山,除了他对妻子不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激进的改革措施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如果不是军队与教会的支持,叶卡捷琳娜也不会那么轻易成功。

叶卡捷琳娜顺理成章地登基之后,便将彼得三世的改革措施推翻,与贵族们达成妥协,因为贵族们不仅有钱,而且手握军权,如果他们愿意,就可以把她打翻在地。

开明的专制

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时,国内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她在日记中曾记载说,她的军队有8个月没有领到饷银了,基本上处于混乱状态;而国家预算有1700万卢布负债,另有1亿卢布流通在市面上,但是在整个帝国却无人知道国库收入的情况。另外,此时国家的政治也不稳定,不仅自己的皇权受到贵族的威胁,而且每年约有20万属于厂矿和寺院的农奴在揭竿造反,国家的政治制度、刑狱司法等居然可以买卖,到处都充斥着行贿、贪污、舞弊和执法不公现象,民众怨声载道。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叶卡捷琳娜二世镇定自若,雷厉风行地着手治理错综复杂的国政,把彼得一世的改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帝国。

为了解决诸多问题,叶卡捷琳娜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之为“开明专制”。“开明专制”主要是针对贵族阶级,一方面,叶卡捷琳娜二世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贵族阶级的利益,以间接巩固自己的皇权;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俄国无论是在财政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已经精疲力竭了,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积极地调整了对外政策,为争霸欧洲积聚力量。叶卡捷琳娜二世取消了彼得三世对丹麦的宣战令和1762 年6月19日签订的俄普军事同盟条约,从普鲁士撤回了俄国的军队。另外,她还召见奥地利和法国大使,表示俄国对其国家的友谊和对欧洲和平的愿望。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外政策的调整,使俄国摆脱了大量的军费负担,并赢得了军队的支持。同时,使俄国的外交政策更好地服务于俄国贵族和商人的利益,为将来争夺欧洲霸权做准备。

贵族女皇

叶卡捷琳娜深知夺取和巩固皇权都必须依靠贵族,因此,她上台伊始,便颁布了一系列规定,进一步争取贵族的支持。1762年,叶卡捷琳娜以沙皇的名义颁布了《赐予俄国整个贵族阶层自由》的诏书。这个诏书规定贵族可以免除为国家服务的义务,可以拥有自由管理地产、自由出国以及其他许多特权。叶卡捷琳娜为了争取到上层贵族,还放弃了传统的沙皇个人预算资金,严厉整治贪污受贿、营私舞弊和法院徇私枉法等弊端,赢得了上层贵族的好评。为了稳定政局,叶卡捷琳娜派陆军镇压各地农奴起义,从而博得了贵族地主阶级的信任。叶卡捷琳娜的这一系列举措对她皇权的巩固与确立起到了不可预测的作用,使她成为了俄国历史上与彼得大帝并驾齐驱的唯一一位女皇。在她执政的34年里,她的对内对外政策,受到了俄国贵族的赞赏,被颂为“贵族女皇”,她所统治的年代被称为贵族的黄金时代。然而,叶卡捷琳娜改革的目的和政策的实质,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沙皇专制制度,并把农奴制推到顶峰。这就加深了沙皇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使俄国的封建农奴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叶卡捷琳娜专制的开明性鲜明地体现在了她新法典的制定上。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时,俄国依据的法典还是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于1649年制定的《法律全书》,随着俄国经济、政治以及与各国关系的发展,这部法典已经明显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发展状况了。于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适应国内形势的变化,迎接时代的挑战,决心效仿西欧,制定一部既能维护俄罗斯传统专制制度,又能吸取西欧近代文明,不仅能在俄国推行,而且能给其他国家作出示范的新法典。在经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当时的欧洲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伏尔泰等的亲自交流后,一部带有18世纪启蒙思想的典型新法典出土了,它就是如今在俄罗斯法律史上依然拥有盛誉的《圣谕》。

《圣谕》中充满了自由、平等、慈善、公正、理智等字眼;提倡“热爱祖国”,认为这是防止犯罪行为强有力的手段;要求制定一个禁止富人欺侮穷人的法律,指出贫富对抗的危险性等。总之,《圣谕》既想接受进步思想,又要维护传统模式;既提倡平等,又重视特权;既要维护专制政体,又觉得宽容不无好处,是一个具有自由主义色彩、充满矛盾的大杂烩。

送葬
俄国画家彼罗夫的《送葬》,用抒情的笔调
表现了俄国农村百姓贫寒的惨状。

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的“开明专制”目的主要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专制制度。因此,在她的“开明专制”中,“开明”是极为有限的、表面的、暂时的,“专制”则是无限的、实在的、长期的、强化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了老沙皇的衣钵,以“开明”为幌子,顽固地维护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她把自己打扮成农奴制的反对者和公正裁判的拥护者,但是实际上,她却极力维护和扩大贵族地主的权益,扩展农奴制地区,残酷镇压农民起义,把农奴制度强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与启蒙思想家们交游

叶卡捷琳娜虽然终日政务缠身,但是她还是能忙里偷闲阅读启蒙思想家们的大作,并且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交游甚广,赢得了这些知识精英的赞誉。她本人在哲学、艺术等方面造诣颇深,因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愿意来到俄国这个冰天雪地的国度与叶卡捷琳娜彻夜长谈。

最受叶卡捷琳娜推崇的是法国的伏尔泰。在叶卡捷琳娜还是个少女的时候,伏尔泰的著作便是她案头必备之书。等到叶卡捷琳娜登上沙皇宝座之后,她与伏尔泰之间开始了频繁的通信,彼此之间相互推崇与爱慕。伏尔泰对这位女皇也是非常尊敬,处处为女皇辩护。虽然伏尔泰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大加鞭挞,但是对俄国的专制却不置一词。彼得三世突然死亡,巴黎上流社会都认为是叶卡捷琳娜谋杀了他,伏尔泰便要求自己的朋友们为叶卡捷琳娜辩护,保护她的名誉。在伏尔泰看来,彼得三世不过是个酒鬼而已,毫无治国能力。

除了伏尔泰之外,狄德罗也曾经是叶卡捷琳娜的座上宾。当狄德罗为了给女儿置办嫁妆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藏书的时候,叶卡捷琳娜及时施以援手,她委托在巴黎的代理人高价购买狄德罗的藏书,但是这些书并没有运回俄国,而仍旧放在狄德罗那里。因为女皇任命狄德罗为私人图书馆的馆长,并且每年给狄德罗为数不少的薪水,狄德罗对此心怀感激。1773年,60岁的狄德罗不辞劳苦,一路颠簸来到女皇的宫廷,二人一见如故。狄德罗在圣彼得堡盘桓了五个月之久,几乎每天女皇都要跟他聊天。虽然女皇并不会采纳狄德罗不切实际的政治建议,但是与狄德罗倒也算交谈甚欢。

叶卡捷琳娜与巴黎知识界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其他国王亲近这些启蒙思想家的热情,他们都希望借助这些知识分子的手和口为他们搽脂抹粉,树立一个开明君主的形象。

叶卡捷琳娜二世和罗蒙诺索夫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下令以他的名字命名修建了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