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紧接着他完成了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文学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经过12次反复修改,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无缺的鸿篇巨制的。不久,安娜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渥伦斯基要求安娜离婚与他结婚。痊愈后安娜和渥伦斯基旧情复燃,两人私奔到欧洲。他要安娜正式离婚嫁给他,从而使他们取得合法的婚姻地位。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大文豪。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父母早亡。少年时曾在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其间受到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回家从事农奴制改革,改革失败。1851至1854年间在高加索军队服军役,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发表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852)、《少年》(1854)和《青年》(1857)。1857年出国旅行,初次见识欧洲社会的种种矛盾。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又于1860至1861年间再度出国,听狄更斯演讲,结识了赫尔岑,会见了普鲁东。这时他发表了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实现了他创作生涯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紧接着他完成了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转变。在1889至1899年这10年间,托尔斯泰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巨著《复活》,其间还写出了两部较有影响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1891)。1910年12月8日,一代文豪因肺炎病逝于一个阿斯塔堡小火车站。

背景链接

在托尔斯泰文学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经过12次反复修改,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无缺的鸿篇巨制的。此书的构思在1870年,直到1873年才开始着笔,后又经过4年的修改,于1877年才和读者见面。与他之前那部具有史诗气魄的《战争与和平》相比,《安娜·卡列尼娜》更侧重展现人的情感世界和描绘女性的悲剧命运;较之他后来的巅峰之作《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人的非理性世界的探索和对时代与人的出路的思索。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原来面貌才得以发生实质意义上的改变。安娜这个失足的、而又不失高雅品格的女性文学形象才可以和莎士比亚剧作里的奥菲利娅、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易卜生剧作中的娜拉相媲美,从而使她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不可磨灭的美好艺术形象。

内容摘要

为了挽救哥哥奥勃朗斯基的婚姻,安娜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在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贵气质把渥伦斯基的心迷住了,渥伦斯基的翩翩风度也令安娜怦然心动。

实际上,渥伦斯基在大家心目中早已是安娜的嫂子多丽的妹妹——吉提的未婚夫,因为吉提当时正迷恋着渥伦斯基。为此,吉提还拒绝了出身莫斯科高贵世家的康斯坦丁·列文的求婚。

正当吉提痴痴地在等待渥伦斯基来求婚时,渥伦斯基却对安娜一见钟情。安娜的到来使哥哥和嫂子多丽言归于好,却给吉提的感情带来了冲击。在一次舞会上,渥伦斯基频频向安娜大献殷勤,这使吉提对渥伦斯基大失所望,也让安娜感到十分为难。因为安娜早在8年前就嫁给了比她大20多岁的彼得堡政要卡列宁,并为他生了个儿子。卡列宁是个保守、虚伪、古板的丈夫,不懂感情的风趣,婚后的平淡生活逐渐压抑了安娜身上的勃勃生机和对生命的热情。后来,渥伦斯基竟和安娜一起来到彼得堡。在渥伦斯基三番五次的亲密接触下,安娜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就和渥伦斯基不顾一切地坠入爱河。不久,安娜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渥伦斯基要求安娜离婚与他结婚。可安娜舍不得自己的儿子谢廖沙,犹豫不决。

在一次赛马会上,安娜和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赛马。当渥伦斯基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时,安娜情不自禁高声惊呼,这种忘乎所以的失态引起了丈夫卡列宁的怀疑。在丈夫怀疑目光的逼视下,安娜在回家途中向卡列宁坦白了她和渥伦斯基之间的私情。卡列宁为此感到十分尴尬,十分恼怒而又不好发作。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及社会影响,卡列宁害怕因为家庭的纠纷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地位,他放弃了和渥伦斯基决斗的选择,离婚的念头也无从提起,主要是因为他过于胆怯。无可奈何之下,他向安娜妥协了:维持他们之间表面的夫妻关系,只是不准许安娜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此时,求婚失败的列文回到自己的庄园,他开始思考俄国农业的出路问题,并决定到欧洲去寻找解决农业问题的经验。在回来途中,恰好碰到从欧洲疗养归来的吉提,而此时的吉提对渥伦斯基彻底失望了。在多丽的安排下,两人消除了以前的隔阂,很快举行了婚礼。婚后,厌倦社交的列文开始专心农务,和农民一道参加田间的劳动,苦苦寻找解决俄国农业问题的出路。

不久,安娜为渥伦斯基生下一个女儿。不幸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生命垂危之际,她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孽,要求卡列宁宽恕她的过错,并希望他和渥伦斯基和解。这让卡列宁十分感动,含着热泪他当面把双手伸给渥伦斯基,要求渥伦斯基留在安娜身边。渥伦斯基为卡列宁的宽恕感到十分内疚,并为此深深自责。他想以自身来赎罪,结果自杀未遂。痊愈后安娜和渥伦斯基旧情复燃,两人私奔到欧洲。三个月之后,由于离开祖国和昔日的社交圈子,渥伦斯基对安娜产生了厌倦之情。他们回到国内,此时的上流社会对他们之间的非法结合十分不满,冷眼相待。

渥伦斯基由于失去上流社会的信任和社交生活而焦躁不安,但为了安娜的爱他们逃离到乡下。他要安娜正式离婚嫁给他,从而使他们取得合法的婚姻地位。虽然舍不得自己的儿子,安娜还是答应嫁给他,可此时的卡列宁在一位贵妇人的唆使下,决心利用一切手段来惩罚自己不贞的妻子,便用婚姻关系来牵制她。他坚决不同意离婚,也因此使渥伦斯基和安娜的感情得不到合法的地位。

领养来的女儿并没有带给安娜真正的心理慰藉,备感孤独的安娜千方百计来博取渥伦斯基的欢心。可时间久了,安娜的种种努力都无济于事,渥伦斯基常常一个人去社交场合玩乐。安娜疑心渥伦斯基又有了新欢,在一次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直至此时,安娜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个被全社会所唾弃的女性,这种被侮辱的感觉燃烧着她的心,无意中她想起了他们初次的相遇。出于报复和绝望的心情,安娜投身在迎面而来的火车轮下……

虽然农业改革失败了,但列文和吉提的婚姻生活十分平静。处于苦闷和仿徨中的列文,由原来的怀疑宗教而渐渐信仰上帝。夫妻两人决心为他人的幸福,开始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

解读引导

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不朽的文学声誉。

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主要内容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条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悲剧,另一条是列文的现实改革和精神探索。

美丽迷人的安娜是个心灵无比善良真诚的俄罗斯女性,具有温柔的性格和贤惠的天性,在17岁时就不幸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老官僚卡列宁。在度过漫长的8年婚姻生活之后,遇到了风度翩翩的贵公子渥伦斯基,她那沉睡已久的爱情渴望得以复苏。为了弥补以前的感情过失,她不惜抛家别子,和渥伦斯基私奔。谁料卡列宁出于对维护自己地位和家庭名誉的考虑不愿和她离婚,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也没有任何结果。当热情冷却之后,随之而来的舆论压力和安娜对子女的眷念使她和渥伦斯基的感情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旦他们之间的爱情考验真正来临时,渥伦斯基首先临阵退却了,直至最后抛弃了安娜。虽然安娜的爱情梦想破灭了,但她那高贵的灵魂不愿向世俗妥协,最后选择了自戕,以维护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安娜的感情悲剧是全书的重心,它折射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所有敏感问题,比如上流社会那种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置伦理道德于不顾的糜烂生活作风。而正是在这种逢场作戏的上流社会里,真正的爱情却没有自己的合法地位或存在空间,安娜的绝望和自戕是对那种卑鄙龌龊的贵族社会的强烈谴责。

列文的故事也是全书的主线之一。他的婚姻是上流社会生活的缩影,而他的生命探索则反映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和知识分子对出路的思考。列文的艺术形象既是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的真实缩影,又寄托着托尔斯泰的理想追求。比如他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对宗教信仰由怀疑到皈依的渴望以及改变不平等的现状的渴望和不懈努力等。

名言警句

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快乐不是发现真理,而是寻找真理。

3.没有一种环境人不能适应,特别是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这样生活。

名家评论

1.与托尔斯泰齐名的俄罗斯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安娜·卡列尼娜》很高的评价,说它“是一部尽善尽美之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2.白银时代的流亡作家、诗人梅烈日科夫斯基在其名扬欧洲的巨著《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与创作》一书中指出,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同一时期出现《安娜·卡列尼娜》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世界一流名著在古往今来的世界文学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文学奇迹。

3.罗曼·罗兰在代表作《巨人传》中高度赞扬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影响:“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精纯的光彩,在19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他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

艺术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魅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广阔的社会画卷。小说有两条平行的主要线索(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生命探索)和一条起联结性的次要线索(多丽与奥勃朗斯基的婚姻危机及和好),从整体上反映了俄国在农奴制改革后的时代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各种社会影响。作品中始终以安娜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为主线,将和她有关的家庭婚姻、道德伦理、宗教诉求、社会状况融合在一起。既有细腻的感情心理描写,也有对时代状况的概括性描绘。从而使得不同内容得以相互对应、穿插、勾勒,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二、细腻的心理开掘。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不同,托尔斯泰侧重的是人的常态心理的刻画,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偏向对人的灵魂及人的潜意识的探索。托尔斯泰在此书中将日常心理描写得异常细腻,并借助内心独白来展开对主人公思想矛盾的细致刻画。这种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心理描写更具说服力和可信性。因此,托尔斯泰为自己赢得了“心灵辩证法”大师的称谓。类似的心理描写例子在书中俯拾即是。

三、不懈的精神探索。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集中体现在列文身上。如果说安娜是自由爱情幻想的牺牲品,那列文就是思想探索的苦行僧。面对道德崩溃、贫富悬殊、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列文的农业改革和思想苦闷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发展的深刻思索。他由原来的宗教怀疑主义者转变为虔诚的基督徒,他不只是谋求个人的思想出路,而是为整个人类的这种悲惨处境寻找答案和理由。尽管他的努力失败了,但他的求索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