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慈善家部落”随想……

“慈善家部落”随想……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次文学活动中,不经意间了解到苏州相城区黄桥街道有一个“慈善家部落”。既然已经形成了“部落”,肯定是人数众多了。奇特的是,这里的老板几乎个个热心做善事,说这里形成了一个“慈善家部落”,并不带有修辞性的夸张。他把获得的金银财富,大把撒给那些黎民百姓,因而又被称为黄桥史上最早的“慈善家”。今天的“慈善家部落”的形成,是否跟范公的理财精神和人格魅力有关呢?……

“慈善家部落”随想……

“慈善家部落”随想……

在一次文学活动中,不经意间了解到苏州相城区黄桥街道有一个“慈善家部落”。既然已经形成了“部落”,肯定是人数众多了。那么,这里有多少人在从事慈善事业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请让我先回答另一个问题,是哪些人在做积德行善的事情?要知道,做慈善的事,常常不是给施与的对象“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送炭”,首先你手中得有“炭”,否则怎么去“温暖”别人。当然,如果你没有“炭”,但有一颗用自己“体温”去温暖别人的心,也是非常可贵的,但产生的“热能”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特别需要提倡手中有“炭”者,能够给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传递爱的“热能”。

曾经看到一则报道称,微软大王比尔·盖茨曾有一个构想,他要出资若干数额巨大的资金来改造中国的企业家,让中国的企业家都成为“慈善家”。比尔·盖茨的这个构想是否可行?他的计划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笔者未见更多的信息,且不论。但他的想法显然是非常好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如果富起来了,却不懂得回报社会,还是一味地钻在“钱眼”里;或宁可把钱用来花天酒地、用来包“二奶”、用来购买更多的豪车、豪宅,或积存下足可让本家族千秋万代都可“不劳而获”的遗产,却不愿去救助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孩子和父老乡亲们,那么,我们说他是一个“富”而“不贵”的人,是不会错的。在当下中国,有多少“富”而“不贵”的人呢?无法做精确统计,但绝对是一个让人惊诧的数字。

说到这儿,其实我已经回答了刚才的那个自我设问。在黄桥街道热衷从事慈善事业的人,都是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俗称“老板”。一个小小的街道,大大小小的“老板”之多,也出乎常人之料。这个街道常住人口加外来人口,总共也就6万余人,但这里却有1400多家民营企业,有多少老板呢?用不着我再推算。有人形容上世纪80年代诗人之多,说是在大学里,撒一把石子,可能会一下子“砸”到七八个诗人;今天,用同样的方法,在黄桥街上撒一把石子,大概也可以“砸”到七八个老板。奇特的是,这里的老板几乎个个热心做善事,说这里形成了一个“慈善家部落”,并不带有修辞性的夸张。

没有必要列数他们的名字,因为这些名字都会让人感到陌生。他们也不希望把自己的名字刻到功德碑上去。他们是涓涓甘泉,默默地滋润着干裂的土地;他们是柔风细雨,无声地荡涤着空中的尘埃、催生着万物的生长……他们不像有的企业家,每做一件“善事”,每捐一笔“善款”,都要弄得满世界为之地动山摇。虽然这般做善事的企业家也应赞赏和鼓励,但其做派很容易让人揣摩他在“付出”的同时,又想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一种“回报”。真正的善举,是无条件地付出,不求任何回报的。

据说,“行善,已经成为黄桥老板的生活方式之一。”“烧香拜佛不如积善行德”,也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他们是如何行善的呢?我不想在这里堆砌那些枯燥的多少万多少万的捐款数额,只想随手拈来几个细节:诸如一位老板,每年都要给村里70岁以上老人送一床新被子;某位老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请专业评弹演员,给村里老人说一档长篇评弹;很多孤寡老人,在过年时都会收到不知名的企业家送来的“红包”;远方的学子会定期收到黄桥“叔叔”寄来的助学金……

当我了解到这一现象后,有一个巨大的问号总在我的脑子里盘旋:这个人数众多的“慈善家部落”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可不可复制,让这样的“部落”在华夏大地处处安营扎寨?我想,还是把探寻这一现象原因的任务,交给擅长深度调查的记者去做吧,我这里仅从文学写作者的角度作一些随想或浮想……

胡适提出做学问可以“大胆假设”,但要“小心求证”。我这里只做“假设”,把“求证”的苦差事交给所有读者,也包括黄桥的父老乡亲们!我所“假设”的是,该“部落”形成原因的多种可能性——

我首先想到的是——“范公效应”。哦,“范公”就是那位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湖荡的范蠡。范公大概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政治智慧的名臣之一了,而像他那样同时具有超凡商业智慧的名臣,可能就更是寥若晨星了。他在适当的时机甩掉了官帽,抱着天下第一美人归隐山水田垄间,既躲避掉了“飞鸟尽,良弓藏”的险恶命运,又享受到了作为人的本真悠闲的生活,真是让天下人羡慕煞也。范蠡与黄桥又有什么关系呢?据当地史志记载,公元前473年,范蠡驾舟来到黄桥与蠡口交界的芦苇荡中,围荡养鱼,成为黄桥史上最早的渔业“老板”。难能可贵的是,范蠡建立了一种赚钱回报社会的商业道德,《史记》称其“富好行其德”,“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他把获得的金银财富,大把撒给那些黎民百姓,因而又被称为黄桥史上最早的“慈善家”。今天的“慈善家部落”的形成,是否跟范公的理财精神和人格魅力有关呢?

……

我想到的第二个原因是——“荷香效应”。黄桥人爱荷而到痴心迷醉的地步。这里凡有水处皆植荷花,拥有江南水面最大的荷花湿地公园。笔者是癸巳春来到黄桥荷花湿地公园的,虽有樱花烂漫、柳枝摇曳、清风徐来、湖波粼粼,但终究不是荷花绽放的季节,无法欣赏荷花清丽而高洁的倩影。虽有遗憾,但徜徉在湖边,伴随扑面的清风,仍可呼吸到若有还无、似断还续的荷花清香。花开虽仅一季一时,但荷香却绵延不绝,四季飘拂,让我对荷花又平添几分敬意。大概只要识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知晓周敦颐名作《爱莲说》,其中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对荷花的赞誉被千古传颂。周先生偏爱莲,是因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象征着“品德高尚”之人。黄桥人种荷、赏荷、爱荷,一年四季呼吸着荷的清香,生活在黄桥的老板们当然也不例外。这些黄桥慈善家们的积德善行,是否因了荷香的熏染?

……

我想到的又一个原因是……“蝴蝶效应”。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因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就可能引起亚洲地区的一阵台风。人们称这样一种类似铀的裂变反应的现象为“蝴蝶效应”。我想,黄桥慈善部落的形成,起始于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一批人中,在这批人中,也许有一位最先热衷于做慈善的老板,他的行为引发“蝴蝶效应”,大家都紧随而效仿之,从而蔚成一股慈善之风。听说有一位企业家,他成功地创办了一家工艺装饰材料厂。为了让当地的乡亲们也都富起来,他用自己的企业“孵化”出10多家私营企业,自己的厂子却欠债500多万元。当他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时,还给家人留下了十多万的债务。世界上有这样的老板么?宁可自己亏损,却殚心竭虑地帮助别人发财……我不知道,这位老板是不是引发黄桥慈善“蝴蝶效应”的那只“南美洲的蝴蝶”,用他的翅膀扇起了爱的旋风?

……

如此这般,还可以继续“假设”、浮想下去,但且让我暂时终止想象性的“假设”。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让自己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一起来探究一种慈善现象背后原因的多种可能性。在这种想象、探究的过程中,也许我们自身也开启了净化心灵的旅程——也许我们多少也能从范公那里懂得一点从商做人的道理,也努力像莲花那样成为高洁的人中“君子”,像“南美洲蝴蝶”那样,让自己的“翅膀”传递爱与善的力量……

201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