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善是佛家的特质

慈善是佛家的特质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善是佛家的特质——在全省佛教与慈善论坛上的演讲尊敬的大会主席、尊敬的各位高僧大德,慈善界各位同仁:大家好!事实上,慈善是佛教的特质,佛门的善行感染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慈善事业。这也是佛教与当代社会相互适应的重要体现。在当代社会,佛教界能够顺时应势,高扬慈悲的利生情怀,为人群的安危温饱,为社会的繁荣昌盛不断努力。这才是最崇高的佛教慈善事业!
慈善是佛家的特质_在全省佛教与慈善论坛上的演讲_善的社会

慈善是佛家的特质——在全省佛教与慈善论坛上的演讲

尊敬的大会主席、尊敬的各位高僧大德,慈善界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西北大学的一名老教师,兼任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能参加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荣幸。这里要特别感谢大会给我发言的机会。我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我所学的专业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今天会议的主题,我想谈以下几点个人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我在自己的一生中学习了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学说,也学习了其他诸家的基本主张。我了解了它们之所以能够各自独立又共生共存两千多年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各有其优长,也各有其不足,相互之间可以补充,可以吸取对方的营养,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结构。我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佛家的学习不如对儒家付出的精力那么多,我了解到儒家学说的某些不足这也是宋明理学家之所以在那个时代援佛入儒,增强儒家学说思辨性的主要原因。其实不仅如此,在其他几个问题上,儒家的观点还是需要佛家的补充或纠偏的。

列举三个问题加以说明。第一个问题,佛教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之心的话,就会流于带有利己色彩的独善其身主义。儒家讲,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一句没有问题,无需多言;后一句就有可能成为某些人不承担社会责任、不履行社会义务的借口。当然,每个人都应当首先自食其力,不成为社会的负担;其次还应当发挥个人所能,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即使身无分文也不可以推卸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那种“穷则独善其身”的说法就是需要反思的。佛教认为,佛陀的根本精神并不是教导众生只是为自己身家着想,慈悲利他才是如来的本怀。这就是说,无论一个人达与不达,都自然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换言之,能否承担社会责任或履行社会义务,不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这个理念就与慈善完全相通。

第二个问题,儒家是积极入世的学说,称之为儒教恐有不妥。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于人生采取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当人生处于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时,他的精神是亢奋的、强大的。人生之途有坎坷也有坦途,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遭遇挫折甚至不幸是常有之事,那么人的身心受到伤害就需要得到抚慰。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不少人在身心受到伤害的时候,到寺院里寻求慰藉,或者寻求护佑,这可能是很多人在受伤时做出的第一选择。人生之道,一张一弛,如果儒家的主张是张的话,那么佛家的主张就是弛,一张一弛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峡谷哪里见到高山;没有高山何处可觅峡谷?有些人遭遇挫折后可能由此成为佛家弟子,有些人也可能待身心伤愈后重新开始追逐人生新的目标。这是佛与儒的互补。这种互补可以使人在失意时精神有所寄托这种互补是人生大智慧的体现。

第三个问题,儒家回避鬼神,《论语》里说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这被学术界认为是典型的无神论。那么问题在于,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大自然或人类社会的敬畏之心就会任何事情都敢做,所谓“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于是就出现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现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全社会斗成一团,这样就失去了平静的生活状态。任何事情都敢干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十年动乱就是八亿人口相互斗争的典型的历史时期,这是让人心有余悸的。我自己以为,人还是应当有一点敬畏之心的,有了敬畏之心,他就不敢为所欲为,更不敢胡作非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的善恶有报思想还是有其积极社会意义的,它让人们知道,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他内心就会感到非常不安甚至恐惧,是要受到惩罚的。因此,佛教在这里就起到了惩恶扬善的作用,这在事实上也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方式。一个人做了善事,救助了他人或见义勇为,其内心就会感到非常快乐,他用财物或自己的技术或时间帮助了他人,服务于社会,这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以上三题仅是举例,佛与儒之间的互补不仅仅表现在这三个方面,但这已经非常清晰地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几千年,就是得益于文化形态的弹性及其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避免了大规模受到伤害的局面。

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佛教界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各寺院积极响应政府和社会发展慈善事业的号召,将慈善事业作为与社会各界相沟通的直接和现实的桥梁。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佛教协会和规模较大的寺院都成立了专门的慈善功德会,例如法门寺、香积寺等寺院,为社会的慈善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和规范化打下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海内外佛教界向地震灾区捐献了2亿多元善款,充分展示了中国佛教慈悲济世的博大襟怀和善者风貌。事实上,慈善是佛教的特质,佛门的善行感染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慈善事业。这也是佛教与当代社会相互适应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社会,佛教界能够顺时应势,高扬慈悲的利生情怀,为人群的安危温饱,为社会的繁荣昌盛不断努力。除了佛教基本理论对佛教慈善的推崇之外,历代高僧大德都对佛教慈善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如现代高僧印光大师就说:

“人生在世,先须以利人为心,汝之寡姨孀娣孤侄等可怜可悯。正是汝培植福田处,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

大师用短短几句话,揭示佛家的根本精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佛家精神事实上就是最大的慈善。对于佛教慈善思想的实践,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都为人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中彻底解决众生生死问题;诸佛菩萨对佛教慈善的践行等等,不仅是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解决众生的危难,还能做到宁舍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才是最崇高的佛教慈善事业!

许多佛门大师把佛教慈善事业看作是弘法利生的重要部分他们到处讲经说法,以法布施,非常重视佛教慈善事业。凡跨越家族、宗族、地域的社会化的民间公益事业,例如铺路修桥、植树造林、放生护生等社会公益,都会有佛教信徒勇往直前的身影每当发生天灾人祸和瘟疫流行的危急时刻,佛门都在第一时间展开有制度有组织的救助活动,为灾区人们捐款捐物,开厂施粥、施药、施衣等,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渡过难关。总之,无论是洪涝、地震、雪灾和“非典”,还是印度洋的“海啸”,以及社会上遇到困难的各种群体和鳏寡孤独残疾者,佛家都会尽己所能,为无辜的人们提供避难所,奉献一份安静的爱心。

各地佛教寺院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工作,一些有条件的寺院成立了佛教慈善机构,专门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经济是寺院发展的基础,更是佛教慈善的前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不断强盛,广大信众布施增多,寺院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寺院经济如何得到平衡发展,寺院经济管理模式如何构建,关系当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建设人间佛教,用各种方式回馈社会,为众生服务。那么,建立制度型行善模式,这就将使寺院经济资金有一个合理的流向和出口。因此,我赞同成立全省佛教慈善协会,以利于佛教界人士对于物力财力的聚集与管理、调配和使用,可以避免佛门善款因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监管而引发某些问题。

在当今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突出的社会作用,佛家慈善以佛教的慈悲精神为怀,积极投身到有益于百姓苍生的各种慈善事业中来,发挥巨大的扶危济贫、赈灾救难的作用。因此,在我看来,慈善是践行佛教根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佛教信徒修证佛法的必要步骤。我相信,随着佛教事业的繁荣兴盛,佛教慈善事业将会在护佑百姓苍生、增进众生福祉、维持社会安定以及人心平衡宁静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14-7-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