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慈善“六叔”

慈善“六叔”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 慈善“六叔”漫步于全国各地高等学府的菁菁校园中,逸夫楼的字样处处可见,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二战期间,邵氏基业受到沉重打击,被迫关门了事。其奖项之多,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2002年11月15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2. 慈善“六叔”

漫步于全国各地高等学府的菁菁校园中,逸夫楼的字样处处可见,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记住了邵逸夫这个名字。当然,如果是资深的港剧迷,从小看着TVB的电视剧长大的观众,多半也会熟悉“六叔”邵逸夫。每年年终,TVB的颁奖典礼上,全体艺人都盛装出席,而最隆重的压轴一幕,就是由邵逸夫先生主持的“点灯”仪式。已经百余岁高龄的邵先生从一群脂围翠绕、莺声燕语的明星中走过来,享受着他们崇敬的目光。这位TVB的大老板和灵魂人物,某种意义上,说他只手撑起了香港娱乐业的半边天也不为过。

1907年,邵逸夫生于上海的十里洋场,父亲邵玉轩是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逸夫自是典型的上海“小开”。但后邵逸夫家境败落,不得已在19岁中学毕业后便随兄长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二十年代开始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先后拍摄了《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故事片,深受观众欢迎。

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1930年,两人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经济大萧条时期,邵氏兄弟咬牙苦撑。邵逸夫预见到有声电影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在1932年,他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到二战前,邵氏兄弟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娱乐场,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富豪。

二战期间,邵氏基业受到沉重打击,被迫关门了事。战争结束后,邵逸夫决心重整旗鼓。1957年,邵逸夫移师香港,当时,他已到知天命之年。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清水湾的一座荒山上开建自己的摄影厂,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聘了大批优秀人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江山美人》,并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江山美人》果然一炮打响,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从此站稳了脚跟。

上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曾拍摄过上千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其奖项之多,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香港坊间“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说法,绝非诳语。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他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TVB)。这是因精明“六叔”已看到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故有此举。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拍摄,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80年代停业,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了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当然,辉煌只属于过去,邵逸夫在TVB的辉煌,才是与今日观众距离更为切近的“现在”。邵逸夫独具慧眼,开设无线艺人训练班,目前在华人娱乐圈叱咤风云的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等巨星均出自训练班;TVB亦创造了无数经典武侠剧,比如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刘德华版《神雕侠侣》等令几代人难以忘怀;TVB更是掀起家族剧热潮,轰动一时的《流氓大亨》,将家族恩怨演变成港剧的一个特色品牌;而旗下大牌明星倾巢出动与央视合拍的电视剧《岁月风云》,则开创了合拍剧新模式……

翻开中国百年影视史,最绕不开的名字就是邵逸夫。拍了如此多的经典武侠剧,邵逸夫心中自然也一直有一种“散尽千金济众生”的信念。多年来,虽然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邵逸夫就不遗余力地投身慈善事业。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邵氏基金会,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而在中国内地,邵逸夫没有任何生意业务,但却长期向中国内地捐助巨额慈善资金。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2002年11月15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于2004年举行。颁奖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有人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

邵逸夫先生晚年生活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慈善事业上,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2009年“8·8”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这位从水银灯下、摄像机前缓缓走来的老人,看惯了鲜花着锦,见多了岁月流光,更加明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真谛。人生本如寄,钱财更加不可久居,为什么不让它流动出去,到达更需要它的人手中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