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企业家到慈善家

从企业家到慈善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母教子成人、成才的理念表明,人之善性,是由家庭“养育”、学校“培育”、社会“化育”,三种教育影响的合力而成,孟母三迁,是选择这种“善”的教育环境,并非当今的“学区房”。提出“学会选择,善行天下”的校训,从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等,多角度、多层面构建善行文化育人环境。自觉乃大觉,行善达至善,慈悲为怀。上海企业家倡导雍善文化,成立雍善会,建立雍善俱乐部,乃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2014年6月28日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山东省委工作汇报时讲:“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规范、树立崇高道德理想,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上海企业家雍善会,就是一股“向善的力量”!

何谓雍善会?一个人,从何时何地知道的“善”?在一生之中,又如何认识、理解与践行“善”?

善是人的本性,有人才有善,有善则有人。

1.我从小上私塾,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善”,而不知何谓“善”。这可能是所有中国人,读过私塾的人,最早知道“善”的途径。后来,经历不断的理解,日渐明了,而今悟道,善之本性,是人性,非兽性;善由教育而得,非与生俱来。

《三字经》认为,教育的本质与任务,是进行“人性”的教育。而且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要从人性教育开始。孟母教子成人、成才的理念表明,人之善性,是由家庭“养育”、学校“培育”、社会“化育”,三种教育影响的合力而成,孟母三迁,是选择这种“善”的教育环境,并非当今的“学区房”。

真、善、美,是当今人类的普世价值,与假恶丑相对应。

科学是真,道德是善,艺术是美。可见,善乃道德也。

善恶,乃人性与兽性之说。人性善,兽性恶。

善恶,人间道德之判断和价值取向。

2.后来读《孟子》“性善论”,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心”,乃生成“四德”之“四端”也。此心,即善心;此端,乃善端。因为“善”乃道德之本体,善即道德。

孟子说,若无此“四心”,“非人也”。他从人性的视角,为“性善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读《大学》,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止于至善,乃最高的道德,“至德”也。止、定、静、安、虑、得,本末、终始,乃行善成德之内功也。

4.《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也,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与“止于至善”之别,前者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后者是可以达到的最高目标。上善如同“水”的品格:水,无形,又有形,无色,又有色。其形、其色,随着条件与环境而自动变化,人若能做人如水,动静合宜,适应环境,包容万物,至柔至刚,自身纯净,“上善”也;有水,则有生命,则有人类,水是无私、无怨、无悔、无言的奉献者,人若能如此,“上善”也;水,亦无情,暴雨、山洪、泥石流、江河泛滥、大涝成灾,可以惩罚人类,令人类尊重与敬畏“天”即自然,人若能如此,“上善”也。若能如此,修己、利人、敬天,乃“上善”也。

《老子》讲“六善”: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心、与、言、正、事、动;渊、仁、信、治、能、时。这“六善”上下对应,上者“善行”,下者“善果”。

人行“六善”,会有六个“善报”,这是个体“修善”内容与要求,乃通达“上善”之径也。

《老子》有81章,除第8章“上善若水”论善之总纲之外,还有15、20、27、54、62、65、68等7章。可以说,它是学善、行善、研究善的最上经典。

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北京市东城区织染局小学,位于皇城根遗址公园北端西侧,御河改造使得学校紧邻平安大街,创造性地开展善行的教育。提出“学会选择,善行天下”的校训,从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等,多角度、多层面构建善行文化育人环境。用147个善字教育学生,如“上善若水”、“止于至善”、“从善如流”、“积善成德”等等。

5.在《论语》的20篇之中有6篇讲到善(公冶长5、述而7、颜渊12、子路13、子张19、尧曰20),“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择善而从,与人为善,善与人交,善事父母,守善道,做善人,行仁政,是孔子为人的主张。

三国刘备曰:“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以提倡积善成德,积小善成大德。

民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恶)之家必有余殃。

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教育局,2002-2007年在小学生中开展“日学一语,日行一善”的中华美德教育活动,一所小学门口大墙上左右两条大标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效果明显,引来全国各地同道来参观。

6.佛家:劝善行善,去恶导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善大德,用“善哉、善哉”肯定与褒扬善举。宣传“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的因果论。自觉乃大觉,行善达至善,慈悲为怀。

2012年12月28日,国务院参事室陈进玉主任会见台湾著名佛教人士净耀法师,对他多年来致力于以佛法感化、教化青少年罪犯,化暴戾为祥和的做法给予积极评价。净耀法师表示,愿结合自己近二十年来去恶导善的经验,与内地相关方面进行交流、合作。

7.法与德,均向善。法属外在他律,德乃内在自律;法是惩恶扬善,德在扬善抑恶。严刑峻法,不敢贪;制度严密,不能贪;有耻且格,不想贪,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不想贪”。法制社会与伦理社会良性互动,人类向往的是“伦理社会”,法制社会是实现伦理社会的手段。礼、义、廉、耻是企业制度的灵魂。

8.富与善。要创造财富,更要行善积德,积善成德。善是利他、奉献。雍善——拥有财富,拥有善。行善、劝善、弘扬善道、让天下充满善,是当代中国企业家的历史担当,是重建礼仪之邦,以德兴邦,实现中国梦的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主席“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等重要讲话精神的行动。上海企业家倡导雍善文化,成立雍善会,建立雍善俱乐部,乃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9.企业家与慈善家。计算回报,冠名捐赠,是不少企业家的“善举”,值得颂扬。

慈善家的信条,是“只重雪中送炭,不求锦上添花”;“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田家炳语)

从企业家到慈善家,是企业家的完美人生的归宿,最美而高尚的追求。

香港,是亚洲、中国最早富裕起来的地区,也是富人争相慈善之地,慈善已成社会风尚。看看各个大学的楼堂馆所的命名,看看中小学、医院、福利院的冠名,就会明白富人对社会的担当与贡献,有些方面是政府所不及。富人,不是“为富不仁”,而是“富贵不能淫”。富人,成为引领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主导力量。

当中国内地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之后,能够如此行善积德?而今,一些“富人”仍处在“土豪”的阶段。带头“挥金如土”,“花天酒地”,成为贪污腐败的“温床”与社会基础,毒化社会道德生态的辐射源,他们协同世界各地的中国“裸官”一道,为中华民族书写一件件“丑闻”。丝毫没有“走出国门一步,肩负国家荣辱”的意识。

“富而好礼”非“好利”,衣食足而知荣辱,非无耻。

倡导有“权”“高官”的清廉,有“钱”“富豪”的慈善,是重建礼仪之邦的两个驱动器。

10.要树焦裕禄,更要树田家炳!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出生在广东省大埔县银滩村。16岁父亲过世,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自幼受家庭儒家伦理之教,《朱伯庐治家格言》学、背、用于终生。40岁之前,在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劳力打拼。

“1958年(39岁)为避印度尼西亚排华风潮和子女可接受好的华文教育,放弃在印度尼西亚正如日中天的事业,举家移居人地生疏的香港,一切要由零开始,又要冒着很大的风险,这个勇气确不简单。他多次自我剖白,到香港后选择从事塑料薄膜工业并不是纯粹为赚钱,他最大的希望是能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劳工就业,带动塑料薄膜加工工业,这就是一种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的难得宏愿。投资塑料薄膜业,建厂所需的宽阔土地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且要投入大量资金,技术要求很高,盈利薄微,还要花一般人难以负荷的精力,去开发下游加工工业,打开国际市场等繁重工作,更是令人心寒。他的投资理想能否成功,更是「望天打挂」,渺茫之极。

田先生很珍惜自己的人格,他希望能给每一位认识他的人都留下好印象,也希望他能带给人一些好影响,从而建立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在公司里不拘职位高低,他都以诚相待,事事将心比心,和颜悦色、视同兄弟,也很重视对方的尊严,从不颐指气使,连他的儿子们都事事亲力亲为,甚少吩咐员工,使大家合作十分愉快。每年各地来探访他的人很多,不管对方身份和地位的高低,在安排约会时,他都要我首先让客人选择最方便他们自己的时间和地点,必要时他可到他们下榻的酒店见面。倘客人为表尊敬,特要前来拜访,他对每一位来访者都热诚接待,客人离开时还亲送进电梯,珍重道别。公司全体同事都受他的影响,通力合作,各尽职责,气氛融洽,是现代商界中罕有的。

田先生1984年(时年65岁)把公司交给子女打理,自己全力全意肩负基金会的工作,并视为第二事业。田先生的捐资对象是全国性的,且重雪中送炭,不求锦上添花。早年他先从香港及家乡大埔县开始,后扩充至梅州市及广东省各市县,1995年后更扩大至全国34个省市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2001年田先生为资助内地大学、中学的项目,不惜在香港房地产最低潮时变卖住了37年、原值逾亿元、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的心爱住宅,得款5600万元全部捐出,自己和夫人租住约130平方米的公寓楼。年逾80的老人毫不介意由有产变成无产,由豪宅搬入小公寓。2004年在过份负担内地捐款情况下,他特向银行借款600万元捐助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协助两所大学争取政府配对基金,成为两校最感人的捐款。2005年为提前清付已落实项目的捐款,并增加资金扩大捐资,再度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低于市价售出,得款近3亿元,令获得提前收到捐款的数十所大学和中学感激不已。

至2010年夏,基金会在全国34个省市区共资助大学90所、中学165所、中专及幼儿园近20所、小学4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500间,另捐建医院30间、通车桥梁126座。其它如道路,体育场所,老人、青少年等广泛社会福利项目,以及只有捐款,没有独立命名的项目,实在难以赘述。历时30余年,地区遍及全国,远及英国、新加坡、美国,无一不是无偿捐献。诚然,罗列各类捐资项目只是数字符号,因为田先生和基金会从不标榜相关金额多少,甚至刻意避谈。田先生强调,捐资要出自真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他唯一希望的是大家能体谅他的捐资苦心,重视他为捐资竭尽所能的精神,每一项捐资都得到珍惜,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直至2010年,田先生和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把其名下物业全捐予田家炳基金会所拥有,同时也邀请香港9所大学的校长或其代表参与基金会的管治,他和家人也渐渐淡出管理层,让基金会由过去的家族式管理成功转型至社会化、公众化管理。

2002-2012年,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合作,每年在新亚书院为内地50名中小学校长、教师举办一期“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国学研修班”。十年来,每一期学员都能聆听到田家炳老人的教诲,都能够从老人的一生中感悟到如何做人。2011年他向我们表示,不再支持内地学校的硬件建设,改为支持学校的德育,支持培训学校的德育师资。这一愿望于2014年7月已经落实。基金会出资支持我们在新亚书院的“研修班”,从每期50人增至100人,一直坚持下去。

慈善,为善教,教善育善人,善人遍地走,善政兴神州。这可能就是田老的心愿与追求!

田老,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晚年又成为中外公认的慈善家。

40岁之前的青年时期,他已立足社会。

65岁之前的中年时期,他已是企业巨人,赫赫有名。

95岁以前这30年,把一生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回馈社会,捐助教育,又成为一位慈善家。

他30余年打拼而立,30余年经营事业有成,30余年捐助教育、报效国家。这就是他老人家,人生历程中的三个30年!

他只有小学的文化的程度,他所成就的事业与贡献,不亚于各个领域的“大家”;他的童年,没有机会就学深造,更深知教育事业的意义,晚年捐助教育,使得千千万万青少年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对内地所有师范院校的捐助,更具远见,乃当今中国所仅有!

他打拼一生,快乐一生,幸福一生,长命百岁老寿星!

上海企业家雍善会的宗旨:善财富人生,可能从田老的光辉一生中,得以验证。

2011年7月,91岁的田老对“朱伯庐治家格言”仍倒背如流,是他一生做人的指南。

附:北京市东城区织染局小学119善字词语

善兵 善本 善报 善辩 善策 善辞 善处 善长 善待 善导

善道 善防 善感 善后 善会 善怀 善谏 善交 善举 善良

善邻 善民 善名 善谋 善念 善能 善庆 善气 善人 善思

善事 善书 善谈 善听 善物 善心 善行 善详 善习 善相

善学 善言 善意 善缘 善喻

比善 百善 慈善 从善 粹善 淳善 唱善 公善 贵善 福善

改善 厚善 和善 面善 纳善 亲善 仁善 顺善 上善 守善

妥善 完善 行善 献善 习善 贤善 循善 修善 性善 扬善

友善 养善 造善 赞善 止善 忠善 至善 珍善

善有善报 善始善终 善马熟人 善文能武 善与人交 善行天下

善败由己 善恶昭彰 善治善能 善罢干休

上善若水 择善而行 首善之地 独善一身 扶善惩恶 兼善天下

劝善惩恶 从善如流 积善成德 尽善尽美 独善吾身 乐善不倦

迁善改过 枕善而居 进善退恶 迁善去恶 为善最乐 好善乐施

劝善戒恶 乐善好义 举善荐贤 择善而从 乐善不倦 举善荐贤

至善至美

循循善诱 嘉言善状 能谋善断 骁勇善战 多谋善断 能言善辩

长袖善舞 慈眉善目 多愁善感 谆谆善诱 有以善处 君子善谋

亲仁善邻 多谋善虑 知人善任 能歌善舞

抑恶扬善 日臻完善 多多益善 弃恶从善 掩恶扬善 改恶向善

积德累善 与人为善 心慈好善 改过从善 点头称善 遏恶扬善

一介之善

(本文系上海企业家雍善会讲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