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三、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斯洛文尼亚、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多数东欧国家已基本上确立了市场经济。总的看来,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以及其后,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也有了程度不同的改观。与此同时,各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受到了有效的遏制。流入东欧国家的外资也逐年增多。

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斯洛文尼亚、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多数东欧国家已基本上确立了市场经济。但在阿尔巴尼亚和前南地区的部分国家,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等国,由于战乱、民族纠纷、政体等原因,经济转轨进程还是比较缓慢。总的看来,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以及其后,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也有了程度不同的改观。

第一,经济秩序由乱而治。剧变后,东欧各国都面临着经济的普遍衰退、严重的通货膨胀等混乱局面。这种状况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已经基本结束,此后各国经济开始呈现复苏趋势。如果以GDP的增长率为参照标准,波兰在1992年首先走出谷底,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紧随其后。从1994年起,除马其顿外,其他国家也都开始恢复增长,参见表19。

表19 东欧国家的GDP年增长率(%)

img106

资料来源: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6:From Plan to Marke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73。

与此同时,各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受到了有效的遏制。剧变之初,当价格普遍放开后,南联盟的通货膨胀率在1992年一度高达89 990%,马其顿的通货膨胀率也突破四位数,波兰、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达三位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三个国家也在两位数。到1995年,无论是采取激进改革的国家还是采取渐进改革的国家,恶性通货膨胀基本上得到有效抑制。参见表20。

表20 1990—2005年东欧各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img107

资料来源:Jan Svejnar,“Strategies for Growth: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Paper presented a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 economic symposium on“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Effec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at Jackson Hole,Wyoming,on August 24—26,2006(表中的空格为该年度数据缺乏)。

第二,实现了经济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报告,通过对剧变后原苏东国家的国内价格的自由化和国家对贸易垄断的废除程度、外贸领域的自由化程度、大小型企业的私有化和银行体制改革等四个标准的评估,世界银行将这些国家分为市场化程度上等的国家、市场化程度中上等的国家、市场化程度中下等的国家和市场化程度下等的国家四个等级。其中,东欧国家的市场自由化程度都远远领先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位于改革程度上等的国家和改革程度中上等的国家的行列。[17]

第三,通过出售、分配等方式,东欧国家将原来的国有企业私有化,从而改变了原来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本国私人资本、外国资本组成的私人资本在东欧各国逐渐占到社会总资产的50%—70%,国家掌握在手中的只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一些尚未出售的国有企业。私有经济在国家总资产份额中的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以2000年为例,私有经济对东欧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60%,解决了社会55%以上的就业人口。参见表21。

表21 2000年部分东欧国家私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img108

资料来源:Maria Lado,“Industrial Relations in the Candidate Countries”,European Indu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 Online,http://www.eiro.eurofound.ie.;Also from Jasna Petrovic,editor in chief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Free Trade Unions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ICFTUin CEE)Network Bulletin http://www.multinationalmonitor.org/mm2002/02may/may02interviewpetrovic.html(2208.07.03)(a为1999年数据,b为1998年数据,其他为2000年数据)。

最后,对外经济关系由封闭到开放。东欧各国在按照欧盟的标准制定和改革外贸法规的同时,将外贸对象从经互会国家转向了以欧盟为主的西方国家。1995年,捷克、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对欧盟国家的出口额就占到它们出口额的52%,而同期的进口额也占这些国家进口总额的49%。流入东欧国家的外资也逐年增多。[18]最主要的投资者是德国、英国、荷兰、法国和美国。在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几乎渗透到东欧国家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成为带动东欧经济恢复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如表22所示。

表22 1994—2004年东欧国家FDI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

img109

资料来源:Deutsche Bank Research,“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growth engin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EU Monitor,July 13,2005,p.18。

当然,由于改革本身涉及一系列利益的再分配,东欧社会为其经济转轨不可避免地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具体来说,第一,贫富分化问题严重。在转轨过程中,尽管产生了大量的中产阶层,但是,社会贫富二元对立的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只是在苏联模式下,富人是官僚,现在则是商人。由于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被完全抛弃,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许多人的生活状况较剧变前并没有多少改善,有些甚至变得更糟。即使是波兰这样转轨相对顺利的国家,其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仍有17%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第二,市场经济正在建立的过程当中,适应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经济犯罪问题严重。根据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公司(Ernst&Young)的一份研究报告,波兰公司腐败程度比西欧国家高出一倍,每五家公司中就有一家存在腐败问题,有12%的波兰公司声称由于竞争对手行贿导致其失去合作伙伴。在捷克、匈牙利等国,这个比例则高达17%。[19]东欧国家政要因腐败问题下台的更是举不胜举。例如,2007年7月,波兰副总理兼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长莱佩尔(Andrzej Lepper)因腐败问题被解除职务;同年,捷克副总理丘内克(Jiri Cunek)迫于腐败指控压力辞职;2008年,保加利亚内政部长佩特科夫(Rumen Petkov)因其部内接连爆出腐败丑闻而提出了辞职请求。第三,由于外资过多流入,各国经济都出现了“跨国公司化”现象,从媒体到金融,从日常生活用品工业原料,外国跨国公司在本国的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本国的民族产业则发展缓慢,甚至在外国资本的挤压下开始萎缩。[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