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教育以培养什么为价值取向

创新教育以培养什么为价值取向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教育是时代的产物第一节 创造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教育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自公元前3世纪在罗马出现学校以来[1],学校教育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了。创造教育正是集人类教育之大成,是为适应新的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对传统教育否定一切,又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对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不利的。

创造教育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节 创造教育是时代的产物

教育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自公元前3世纪在罗马出现学校以来[1],学校教育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了。其间,学校教育经历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出现过许多很有影响的教育学派,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想体系。创造教育正是集人类教育之大成,是为适应新的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

1.传统教育与创造教育

传统教育以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为代表,现代教育以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为代表,这两派教育学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如教学的指导思想、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都持有不同主张。

赫尔巴特是最早提出分科教学、分班教学和分阶段教学的,也是近代教育家中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他的教学论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基本特征,从而摆脱了教学活动无章法的状况,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但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割裂开了,把教学过程仅仅看成为“灌输”知识的过程;把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了,只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活动,不了解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智力的辩证关系。正因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存在着这些弊端,所以杜威第一个向他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2],并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称为“传统教育”,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称为“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

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例如,他反对学校教育脱离社会,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发展学生个性,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书本为中心,提出“从做中学”,要在学校设立活动场所等。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某些构想和做法,如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思想等,对于改变学校封闭僵化的状况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时又犯了全盘否定的毛病,从而使自己走上了否定学校、否定书本、否定课堂、否定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崇拜儿童自发倾向的错误道路。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教育史上关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争论,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这两种教育思想在历史上都起到过一定的进步作用;第二,这两种教育思想各有可取之处,但又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虽然传统教育比现代教育早出现将近百年,但由于它有着比较稳固的社会基础,所以它比现代教育有着更广泛的影响。事实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教学论思想,在欧洲、日本、中国等地,一直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就连实用主义教育发源地美国,至今仍然沿用着班级上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我们回顾教育史上关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争论,其兴趣不在于学术上的探讨,而是想从中引出可资借鉴的东西,以推动当今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近年来,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很多,其中也提到了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问题,但一般是从广义上来说的,已超出了教育史上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概念。传统与现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一般是把早期的当作传统的,把近期的当作现代的。本来从字面上看,尚不能说明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孰是孰非。在传统教育中,也有合理的东西,而现代教育也有各种派别,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对传统教育肯定一切,就会思想僵化,妨碍接受新的思想,影响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教育否定一切,又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对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不利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尊重传统,但又不固守旧的东西,把传统中所包含的正确与错误的东西分离出来,吸取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扬弃那些陈腐的糟粕。

现代教育思想也是一个很笼统的观念,既不能用时间来划分,也不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来概括。不过人们在理解上,往往是把现代教育思想看成是积极的和进步的,是和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些教育思想和观点。当代教育学中的流派不少,但是还没有一种思想占支配的地位。新的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学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各种形式的改革试验,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教育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教育社会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终生教育以及创造教育等,虽然这些观点都是从某一角度强调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是更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却是创造教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人们把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3]

从创造学的萌生到创造教育的兴起,大约经历了40年。为什么自8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首先在一些发达国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呢?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导致对整个社会大震荡的新的技术革命,它要求教育培养和输送富有竞争性的创造型人才。为什么在今天创造型人才显得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

第一,人类面临着环境的竞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爆炸、资源激剧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等三大严重问题的威胁。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形势,人们要么消极等待,正像悲观派所主张的那样,“世界正站在毁灭的门口”;要么能动地改造世界,凭借高技术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环境。正确的选择当然只能是后者。但是,要能动地改造世界,必须依靠人的创造力,以发明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第二,人类面临着高技术和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当今,智力特别是创造力已成为资本,而且是决定性的资本。世界范围内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智力的竞争。一切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都把引进创造型人才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难怪美国已故的钢铁大王卡内基断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和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以后,我将仍然是一个钢铁大王。”

第三,近代科学技术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已经积累了人类无数的发明创造成果。虽然我们尚不能说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穷尽了,但至少可以说,那些显而易见的领域,已经被人们认识得差不多了,而剩下的往往是那些难度大的问题和更深层的研究课题。很显然,要攻克这些领域的难题,非创造型的人才和最新的技术是难以奏效的。

第四,从教育发展史来看,当教育尚不发达时,主要是大力倡导教育的普及,但是一旦教育实现了普及,那么强调提高教育的质量是十分符合逻辑的事。教育的功能本来就是开发人的智力,但是人的智力至今尚有90%未得到开发,创造教育正是为了适应人的“潜能”的开发而产生的。我们毫不怀疑,如果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人类又将进入更文明、更发达的社会。

综上所述,无论是社会、科技或人类自身的发展,都需要创造型的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靠教育培养,但是传统的教育又不能适应这一要求,所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运动。作为这一改革的共同趋势,已不再追求教育数量上的发展,而是致力于高质量的卓越教育或创造教育。

2.创造教育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创造学就在美国诞生了,但是创造教育学的诞生却比它晚了15年的时间。这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一方面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从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分支学科只有当母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分蘖出来。

关于创造教育学的形成时间,文献资料中的叙述颇不一致,有的认为20世纪20年代已开始了研究,30至40年代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4];也有的把1945年魏特海墨出版的《创造性思维》,看成是创造教育的萌生[5]。这些资料无疑是可信的,也反映出了创造教育孕育的过程。

在参阅了有关创造教育发展的资料以后,我认为把1953年认定为创造教育诞生的时间是比较合适的。

第一,一门学科的形成,不仅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而且至少要有一个学科体系的雏形。1953年奥斯本的名著《应用想象力》的出版,可以认为是创造教育学诞生的标志。虽然这本书的书名没有冠以创造教育的字样,但是它却是系统阐述创造力与教育最早的书之一,而且当时就被许多大学列为创造教学的教材,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一本创造教育学的经典著作。

第二,我历来认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必须与教育结合,如果不能在大学的教学中生根,那么这门新学科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看到,自1950年开始,在美国的布法罗大学、犹他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先后开设了创造力开发课程,成立了创造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创造教育的试验。也就是说,这时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了,而且把创造教育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了。

创造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应当说是无疑义的事了。但是,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有差异的,人的认识有先有后,因此还不能说创造教育学已经立稳了脚跟,甚至包括创造学在内,至今也仍然有着不同的看法。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一定是从诸种客体中分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们可能是客观世界中的某一存在形式,自然或社会发展的某一个方面。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性,首先决定于它自己具有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不同于任何其他学科所专门研究的对象。创造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形成,完全符合这一学科划分的原则。它们不仅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学科体系。问题本来已经很明白,但有些人仍然表示难以接受已成的现实。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对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的看法,到底有没有创造力?学校能不能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如果我们承认了这两个命题,那么接受这两门新兴学科也就水到渠成了。有不同的认识是很自然的事,包括教育学本身在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也不认为它是一门学科。但是,在经过了漫长的、曲折的道路之后,今天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门学科。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创造教育学是应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无疑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毫不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仅接受它,而且还会适应它。

我曾说过: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各学科纵横交错,既不断地高度分化,又不断地高度综合,但系统综合则是当前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创造教育学的诞生,正好反映了这一趋势,它主要是在创造学与教育学之间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作为这一新兴学科的特点,它以创造力的开发为目的,以教育的实施为手段,而创造教育恰好把目的与手段结合在一起了。

创造教育学不仅仅涉及创造学和教育学,它还与心理学、思维科学脑科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教育学还是一门很不成熟的学科,它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创造教育实践,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充实和完善创造教育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养料,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