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年群体的邻里意识的淡薄

青年群体的邻里意识的淡薄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单位制度逐渐解体,原先单位控制的资源逐步释放到社会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家庭对单位的依赖性降低,个人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加大。在素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的中国,邻里关系显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研究与思考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三、研究与思考

通过对小区内三位普通成员的访谈,笔者发现了该小区有着相对浓厚的邻里关系,但是邻里关系的主要构建群体是社区中的中年群体,尤其是社区中的中年女性。中年妇女是构建邻里关系的一个最积极的主体,她们是家长里短的主要传播者和受众。她们一方面向自己的老公传播着家长里短,代替丈夫行使其参与社区活动的部分权利。另一方面,她们在家庭生活之外,组织自己的圈子和姐妹积极讨论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一切事务。社区邻里关系的友好程度也主要看这一群女性的亲密程度。老年人是家长里短的重要受众之一,他们也传播着诸如婆媳关系的消息。而社区中的中年男性公民,只有在重大事件上,偶尔参与或间接参与社区互动,他们的互动在量上是少的,但是互动内容却是相对重要的,如J的父亲的小区里的好朋友热情地帮J介绍工作。Z先生也和邻居们互相帮忙。而社区中的青年人和他们的长辈邻里间互动较少。即使青年人之间,他们小时候是要好的玩伴,无话不谈;工作之后事务繁忙,与社区其他人交流很少;结婚以后,社区中的青年多数将搬出这个社区,很少见面。

这是一次探索性的研究,笔者认为,是对之前研究的一个递进:传统性社区的相对浓厚的邻里关系背后,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是主要的邻里关系构建者和维护者。不同代际之间邻里意识差别明显,即使是传统性社区中的青年群体,他们的邻里意识仍然是淡薄的。笔者尝试分析在这个传统型社区中邻里关系出现代际分异,即传统社区青年群体的邻里意识正在走向淡漠的原因。

1.邻里关系在青年群体中断裂的原因

青年群体的这种邻里意识的淡薄,既有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客观原因,即青年群体缺乏参与社区互动的条件,也有青年群体的主观上的理性选择。

(1)社会流动和青年群体的邻里意识密切相关——参与邻里互动的必要性在降低。中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单位制度逐渐解体,原先单位控制的资源逐步释放到社会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家庭对单位的依赖性降低,个人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加大。不同于社区中的中老年群体,他们已经在社区中生活了很久,社会化的能力较弱,他们迁出的几率很小,彼此间互动的持续性强,加上本来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互动,他们都会有意识地维护邻里关系。而青年群体现在正是社会流动的关键时期,他们通过教育和就业在改变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他们在争取实现向上的代际流动。这种社会流动的条件和社会流动的努力,使青年人不把自己限制在某一个地域和领域,包括他们所生活的社区。青年群体婚后居住在原先社区的概率较小,迁出后和原先社区的人打交道不多,如果从实用角度来想,他们没有必要在邻里关系上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

(2)纵向的代沟和横向的隔阂——没有人能进行互动。社会发展迅速,不同代际之间生活方式迥异,使得不同代际代沟加深,不同代际之间邻里关系缺乏沟通的内容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异质性的增加,个人命运多样化,使得年轻人之间差异加大,自然交集缩小。纵向的代沟和横向的隔阂使得青年群体在社区中难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即使他们想参与社区互动,也找不到能够进行良好互动的人。

(3)外面的世界是彩色的,社区生活是灰色的——没有时间和精力互动。现在可供休闲娱乐的活动太多,室内有KTV、KFC、电影院、西餐厅,室外有旅行、烧烤、爬山等等,他们的朋友很多,有恋人、同学、同事、兴趣团体成员,人和活动的组合,编织成一个彩色的世界,而社区的生活是单调的,缺乏公共场所,缺乏公用设施,到处都是熟人,不能做在长辈眼中不适当的行为,不能太疯。社区生活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面对更加多彩的休闲活动,他们做出了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

2.邻里关系代际断裂后果

邻里关系是将个人融入群体的主要方式,良好的邻里关系能够让人们享受共同体成员间的信任和热情,让人们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和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同时邻里关系也是社会中间性团体的一种载体形式。

青年群体在社区中与邻里关系浅薄,不利于社区记忆的传承。每一个社区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记忆,这种记忆能够在代际传承,在一代人离开后,社区的记忆由他们的后辈传承下去。但是在一个青年群体与其邻里缺乏互动的社区中,社区能够被传承的记忆是有限的,甚至有的时候是空白的。

邻里关系的断裂减少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关系网络之中,能够为人们利用并具有产出的能力。在一个社区中,人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有彼此间的信任、彼此的社会关系以及感情上的慰藉等。在素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的中国,邻里关系显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但是在邻里关系断裂的情况下,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尤其是青年同龄群体间)减少了。

青年群体的互动是他们参与社区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青年人在社区中的深度交往接近空白,这消解了他们进一步参与社区互动的热情。同时,缺乏同龄群体互动的青年人,在回到社区后,只能蜗居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年轻人的邻里关系淡漠,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的一个中间阶段。在传统型社区中,他们拥有先赋性的邻里关系作为社会资本,而在他们迁移到新型社区以后,原本淡薄的邻里意识对新的邻里关系的形成将产生消极影响。

3.修复邻里关系:社区应该有所作为

良好的邻里关系要以公共活动和公共活动的空间为载体。修复社区的邻里关系,社区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是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吸收青年群体参与对社区公共事物的决策。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社区建设依靠社区成员的群策群力。社区内的青年群体生活在这个社区中,他们拥有智慧的头脑,能够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如果社区建立自治组织并且吸纳青年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可以加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在管理社区事务的过程中,年轻人增加了同社区其他成员尤其是和同龄群体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强化邻里关系。

其次是创建适合青年群体的社区公共空间。人创造了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生物性、社会性的需求,还能为激励与引导人际交往提供物质基础。社区现在的状况是缺少公共活动的空间,尤其是适合青年人的活动场所。这要求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创造一些适合青年群体的社区空间,如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健身中心、游泳池等。这样青年群体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能够在社区中得到休息和放松,同时可以让不同代际的社区成员有公共活动的场所和机会。

再次是公共活动的推出。有吸引力的活动可以吸引社区中的青年群体走出私人领域,来到公共空间。笔者认为社区中可以组织一些能够增强邻里关系的活动,如社区间的对抗性联谊活动,以社区中的家庭为单位展开的竞技性活动,或者青年人之间的运动项目等,让社区成员在与别的社区的互动中,增强自身的社区归属。

社区是青年群体曾经成长的乐园,通过社区管理和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他们的邻里意识可以得到修复。但是我们还应该想到另一方面,已经走出社区和即将走出社区的青年,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心灵归依不应该只由他们原先居住的社区和以后居住的社区来提供,很多更大的共同体和心灵的归属港湾正在等待被发掘和培育。

参考文献

1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3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 吴圣苓,胡申生.邻里关系:衡量社区精神状态的一把标尺.社会,1997 (6)

5 杨宜音.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社会学研究,1995(5)

【点评】

邻里关系从来都是理解社区共同体生活的一个重要测度。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们按照礼俗社会的原则来建构互动的基础,从而透过熟人社会的联系塑造了较为亲密的邻里关系。由于文化与习惯的延承,在城市中以楼盘为边界的城市社区借鉴了乡土社会的某些共同体特征,试图建构起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可是城市性终究还是具有强大的解构能力,使得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不是那么清晰、稳定和融洽。新兴一代的城市主义超越了邻里主义,成为一种邻里关系代际变迁的冲击力量。本文作者从社区研究的角度,重新梳理出城市邻里关系的问题,并提出了重新建构邻里关系的动议。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思考。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姜莹莹,南京大学。

(2)在中国社会学语言中,城市中社区和小区的概念有一定混淆,和西方的社区和共同体有很大的差别。在国内的社区研究中,我们通常将农村社区和城市中的街坊社区等较为古老、人员相对稳定的社区称为传统型社区,而将现代以房地产开发、经济购房等为基础的社区归为现代社区。

(3)廖常君.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城市问题,1997(2)

(4)以上资料感谢自小区建成就居住在M小区的Y女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