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警惕“现代化”的陷阱

警惕“现代化”的陷阱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就全球范围来看,“现代化”确实在许多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目前这样的“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暴露得相当明显。

警惕“现代化”的陷阱

警惕“现代化”的陷阱

刘 旭:从您说的“应用文泛化”来看,教育成了重视实用性的东西,培养的人才也成了工具,成了社会大机器上一个名符其实的螺丝钉,这就有了中学教育中的“专才”问题。由于工具化,会使“专才”的精神发育极不完整,一些天才的人文素质低下。顾城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谁能否认他在诗歌上是个天才?可是他在其他的所有方面几乎都是低能儿,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更不要说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东西了。外国的这种例子也屡见不鲜,音乐家瓦格纳是一个极端自私、没什么公共道德感的人;传记电影《希拉瑞和杰克琳》中说到世界著名大提琴家杰克琳·杜普勒从小便以大提琴为生命,但在出国演出的时候却连衣服都不会洗,只得从国外往家寄脏衣服,再让家里洗好给她寄回去。在道德上她更是处于原始状态,她会自以为很理所当然地“借”姐姐的丈夫“用”。好多“天才”的毁灭,缘自他们精神上的高度残缺,教育对此负有重大责任。中学教育是孩子一生中尤其重要的阶段,更应重视人文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晓明:这就是所谓“现代化”进程对我们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一百多年来,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始终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等的观念——但上述观念并非“现代化”的产物,今天仍然显得非常珍贵。而就全球范围来看,“现代化”确实在许多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目前这样的“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暴露得相当明显。且不说环境污染、核武器、高技术给集权统治带来的巨大便利之类一想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专就精神生活而言,就至少有两点令人生畏。比方说“科学”对我们意识世界的日益细密的整理,这表现在社会制度上,就是从知识、学科、行业直至工作岗位的一整套分工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分工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更趋细密。一个人置身这样的体系和制度,倘若缺乏警觉,眼界就很容易受其规范而一天天缩小,意识也随之被整理得井井有条,到最后他会不知不觉地缩进那制度分配给他的专业的螺蛳壳里,活得憋气、冷漠,却经常沾沾自喜。你刚才说的只是一些“天才”表面上的精神残缺,更可怕的就是上面那种专业人员,这些“专才”能与社会很好地相处,却一生都没有独立的精神,一生都在社会的大装配线上度过。

语文教育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刘 旭:这次中学语文新教材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您能不能对教育的人文性再谈些什么?

王晓明:当今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泛化与简单化倾向必然会强化马尔库塞所称的“单面人”现象。倘若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最应培养的人文方面的素质都被扼杀,孩子的精神被纳入装配线模式,以后进入社会,自然大多会成为老实而简单的人形机器。当然,靠几个“单面人”这样的词,并不就能按停那一部制造“单面人”的社会大机器,但我相信,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抗议和批判行列,如果这些人能够持续有力地向社会展示那“单面”之外的丰富的世界,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中激发起对于“单面人”的警觉和反省,而这警觉和反省的不断积聚,最终有可能改变那架机器的既定程序。不用说,同是将人分成碎块,我们亲历的分法正与别处不同:当代中国的“单面人”,也与马尔库塞见惯的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想真正冲破僵化,恐怕就得格外费力,而且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

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文教育的特殊意义。如果在各级学校的课堂上,甚至在社会的其他许多场合下,人文教育能够努力向人们多介绍一点庄子、孔子和鲁迅,吸引大家多去读一点苏格拉底、康德和爱因斯坦,也多知道一点先秦时代、文艺复兴和20世纪人类知识体系的巨大转变,这是不是就能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现代化”,知道这仅仅是三百年来人类改善生活状况的一种尝试,它在许多方面很成功,但也在有些地方很失败,绝对不是什么“进步”的历史“规律”?在许多时候,我们所以对眼前的社会事变发生错觉,就是因为对过去的历史太无知了。而如果人文教育能够更深入地激发我们对于已知的生存经验及其潜在可能的敏感和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就能懂得,“人”是一个多么丰富的概念,它不但包括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它更意味着精神的开放和自由,意味着公正、爱情和诗意,意味着更深切地融入宇宙,永无止境地走向广大的未知世界?我们是不是更能由此了解,千百年来,人类为了争取和不断丰富这个“人”的概念,进行了多少艰苦的斗争,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我们今天又该如何珍惜这已经获得的“人”的丰富的涵意?在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没有谁能为你规定将来的生活,也没有谁会牵着你的手,担保将你领进天堂。我们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很大程度上是看我们现在怎么做,看我们建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我们置身的社会又确立什么样的前景和目标。无论是实现个人的精神发展,还是争取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今天能够凭藉的基本依据,其实就是这个关于“人”的丰富的概念。如果没有精神的开放和自由,没有广阔丰富的心灵世界,人是很难在社会中争取到自由和公正的。即便勉强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富裕的生活,它也一定是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更不要说它是那样的单调和乏味。有人说,在许多情况下,人必须在面包和自由之间做出选择。可我觉得,这样的断言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我们要的“面包”,是指“人”的面包。倘若你在企求面包的时候,竟然丢开了“人”,那你最后得到的,只会是一只难以下咽的馊饭团,而且可能连这个也得不到。我相信,真正的语文和人文教育能够教我们放开眼界,不至于将这样的“面包”当作自己的全部理想,而能对人生保持广泛和多样的想象。我更愿意相信,经过人们的持续努力,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都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