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生工作管理

学生工作管理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工作管理二、学生工作管理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关链接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学校管理制度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管理制度,又可以看作是一种服务制度,即是为创设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服务的。同样,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提倡一种既基于规范又超越规范的管理方式。

学生工作管理

二、学生工作管理

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为完成学校的中心任务提供保障。其成功的经验也可为其他领域的管理提供借鉴,从而带动教育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立能力、自制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东西方传统的学生观产生了不同的学生管理观。东方的观点倾向于把学生视为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强调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不太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和权利,要求学生单向服从管理人员的命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观点倾向于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和平等的公民看待,比较尊重学生的个体意志和权利,强调自由而不重强制。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前者便于形成良好的纪律,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容易抑制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后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纪律性的培养方面比较薄弱。所以,科学的学生管理观应集东西方之长,避两者之短。

(一)学生常规管理

1.学生学习常规管理 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开端管理。招生和编班是开端管理的两项主要工作,这两项工作的完成意味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开始。②过程管理。为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强化过程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出勤与纪律情况的考查、课堂学习常规与课外学习常规的执行、对作业的考核与管理等。③终端管理。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做出不同的安排。

2.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教会学生做人。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生活常规管理,以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技能。

(1)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我国历来就有学规、学则,用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提高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注重实际训练;②加强经常性检查;③开展评比树立典型。

(2)生活技能的习得:生活技能的培养是生活常规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人们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不少学生生活能力低下,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是学生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只有生理上的照顾和思想上的关心,还要加强心理上的辅导。

(1)明确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心理学大量的对比研究发现,品行端正、学业优良、身体健康的学生通常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往往会妨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降低其学习能力,损害其身体健康。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把握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异同。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两者的异同,采用德育工作的观念与方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德育工作而没有心理辅导,学生的发展将失去根基;只有心理辅导而没有德育工作,学生的发展就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

(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把心理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吸引到学校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外出学习,或请心理学专家来校给班主任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二)学生组织管理

1.班级管理 通过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班集体之间学生的互相管理。班集体不会自发生成,必须通过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去创建形成。班集体的建设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选派合适的人选担任班主任;第二,确定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组织目标;第三,建立强有力的班集体核心;第四,健全规章制度,培育良好班风。第五,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

2.学生活动管理 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并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活动一般由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可以以班为单位开展,也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在全校范围内或分年级开展,把具有共同志趣、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交往、处事、做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对学生活动管理,学校要做出相应计划,合理安排,既要开展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愿意参加,又不能内容太多,影响学生的学习。学校应加强领导,强化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对学生活动的指导。班主任也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关链接

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

学校管理制度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管理制度,又可以看作是一种服务制度,即是为创设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服务的。然而不管是什么制度,从管理学上讲,它毕竟只是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组织创新,才是管理的最终目标。这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最基本的管理难题,有的学者把这称为“管理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管理与协调一致,就愈使人束缚,而在另一方面,人的天性又崇尚自由和无拘无束,因此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组织中的规范和人的个性发展之间的冲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部管理的艺术就在于寻找组织维持(这是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保障的)和组织创新(这是需要充分发挥组织成员主动性和首创性精神的)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这一平衡点如何找,我们认为可以从人本管理方面着手。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基于人(基于人的本性)、根据人(根据人的身心特点)以及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的管理模式,换句话说,这种管理要充分突出人的地位,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只见规章不见人。人本管理的理论渊源来自于20世纪中期的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它强调在管理过程中研究并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重视人,尊重人,激发人的工作动机,激励员工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同样,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提倡一种既基于规范又超越规范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说,管理中既要有他律,更要提倡自律。如何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五个因素考虑:第一,如前所述,在整个制度规定过程中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而不是校领导少数人关起门来自行决策;第二,所制订的制度,尤其在涉及教学专业领域问题不宜过细过密,要给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第三,制度中有些内容(如教学奖励制度)的设计,不但要突出执行的结果,也要看其执行过程,完美的制度建设应使人在整个执行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执行以后体验到一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满足;第四,制度建设中要有足够的内容,这些内容能使教职员工深刻感受到其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从而激励其不断奋发向上,追求成功;第五,制度建设不能以“管、卡、压”为基本准则,而应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和满足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作为出发点。只有在学校制度建设中充分考虑了上述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在学校中建立一支团结协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教职工群体,并在管理上达到一种既有规范和制度又有每个人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的高层次的管理境界。

选自:吴志宏主编.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