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与高校学生工作

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与高校学生工作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队伍的工作水平,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更好地开展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重要课题。上述情形在许多高校频频出现,归根到底,是高校学工组织及其成员缺乏学生工作共同价值观。高校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有利于形成工作特色。

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与高校学生工作

王兴杰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高校学工组织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党团活动、日常管理等诸多任务,是高校一支重要的队伍。加强学工组织的建设不但需要制定并实施业务培训、制度规范等措施,而且要重视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提炼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宣传、以制度规范确保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对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及时纠偏等,对学工组织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工作特色、弥补学生事务管理制度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工组织 价值观管理 学生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关键在教师。其中,具有双重身份、身处学生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广大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高校已经拥有一支规模较大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他们成为高校学生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党团活动、日常管理等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队伍的工作水平,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更好地开展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重要课题。综观高校学生工作,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针对学工组织的价值观管理实践仍较为缺乏。所谓高校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是高校学工组织依据高校学生工作的使命和特色要求,塑造、传播、推行学工组织共享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实施高校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对于建设学工文化、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学工队伍建设、推动学生工作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施高校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发展。截至2012年底,在校学生规模已经达到3160多万。学工组织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奖学金评定、勤工助学、社团活动、住宿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服务、学生日常行为引导等众多的非学术性事务管理与服务职责。这不仅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保障。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都提出了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反映了学生工作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管理并不仅仅是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实践,它涉及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对价值观管理有“建构论”“辅助论”“工具论”“核心论”等之说。价值观管理在许多组织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实施。在高校学工组织中实施价值观管理有利于在广大辅导员中凝聚共识、形成工作特色、弥补制度空白等。

高校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有利于凝聚共识。任何一个组织都由个体组成,而每一位个体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同样,高校学工组织中的辅导员、班主任由于其个体的学科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一、工作经验积累差别等因素对学生工作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种认识不同会表现在具体学生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中。如有的强调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但出现放任的情形;有的强调严格约束,压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有的缺乏科学管理的方法,出现管理工作简单化的倾向;有的在管理活动中,满足于功利性的目的……上述情形在许多高校频频出现,归根到底,是高校学工组织及其成员缺乏学生工作共同价值观。虽然我们不能消除组织成员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但并不等于说多元的价值取向无法整合。与其他组织一样,高校学工组织中的群体及个体对从事学生工作都有一些原则或道理的认同,而这些原则、道理的认同就可以形成共同的思维模式。通过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全体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确立共同价值观,明确在学生工作中提倡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是做好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逻辑起点,对具体管理与服务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高校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有利于形成工作特色。全国2000多所高校都有自身发展的历史,有各自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特色上,也体现在不同的管理活动中。作为高校管理活动中重要的学生工作管理也应有其特色,这种特色从表象上看是一些具体管理方式及结果的不同,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工作管理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任彦申在《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书中曾描述社会对北大学生与清华学生的不同印象:“北大学生长短随意,清华学生整齐划一;北大学生奇才怪才多,清华学生成功率高。”这与两所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价值观的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价值观决定了学生工作各类制度的形成,决定着辅导员、班主任从事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行为选择。通过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将适合本校学生工作的共同价值观融化于学工组织及其成员中,这对不同高校学生工作形成各自特色,起到重要的作用。

高校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有利于弥补制度空白。经过多年的工作探索与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工组织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及学生事务的管理有了较为完备的制度。这些有效的制度、规则,为学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指南与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各类制度、规则往往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不断变化的学生工作要求致使许多制度与规则往往滞后于实际。更为关键的是,再完善的制度、规则总有其难以覆盖的盲点。虽然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是若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就会出现一些与管理目标相冲突的情况。如有的省份将困难学生认定的标准外延确定为是否拥有手机、是否经常外出旅游等,而不考虑其日常消费水平的情况,造成一些虽然有上述行为,但实际生活贫困的学生得不到及时资助;有的辅导员简单地将学生入党、评优与献血活动挂钩,造成学生不满,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价值观可以指导组织制度规则的制订和有效弥补其缺陷。如在学工组织将“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体现在管理中,并全面准确地解读其在学生工作中的要求,这对学工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正确地开展各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二、科学提炼高校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著名学者柯林斯和波勒斯把核心价值观简洁地解释为“组织的精神和持久的原则,是一套不需要外部调整的永恒指导原则”。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组织为实现使命要求组织及其成员共同遵循的准则,具有稳定性、基础性和持久性。与其他组织核心价值观管理前提一样,组织首先要提炼核心价值观,即将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以准确的概念进行表达并作出诠释。如IBM价值观是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由于不同组织使命、愿景及目标不同,它们的核心价值观也不同。高校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寻求高校学工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提炼方式,应重视以下方面。

重视“自下而上”的提炼路径。组织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既有“自上而下”的提炼方式,也有“自下而上”的提炼方式。对众多的企业组织而言,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往往由组织高层依据企业发展的使命、追求等因素完成。一些新建立的其他组织也往往由组织发起者事先设计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以指导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作为知识分子云集的高校,特别是对面向第一线,从事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广大辅导员、班主任而言,特别要重视“自下而上”的提炼方式,即组织动员全校辅导员、班主任等共同参与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的讨论,让身处学生工作一线的教师来表达各自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讨论过程本身是宣传发动的过程,更是思想认同的过程。当然,学工组织的负责人要善于引导和总结概括,集中群体的智慧提炼出最能反映学校学工组织及其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重视与校园文化及校训的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是十分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维护的。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这些校训体现了各校的办学使命与追求,也是学校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层面的价值观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作为校内众多子系统性质各异、要求不同的组织价值观,但可以指导校内不同系统核心价值观的提炼。高校学工组织作为高校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也应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这有利于传承校园文化、反映学工文化的特点,让组织及其成员自觉认同与实践。因此,在提炼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好与校园文化特别是校训的契合,使校园文化、校训等精神反映于学工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之中。

重视体现学校学生工作的特质。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既要反映高校学生工作共同的一面,也要体现本校学生工作的特质;既要体现学校学生工作历史的传承,也要引领未来事业发展的需要;既要反映学工组织对学生事务的价值取向,也要体现学生工作的方法论。如浙江工商大学在培育提炼学工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明确了“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组织使命,形成了“团队(Team)、责任(Responsibility)、鼓励(Encouragement)、平等(Equality)、专业化(Specialization)”的学工组织及其成员核心价值观,并作了内涵的诠释。强调团队意识,提出分工与协作是团队工作的基本要素,融入团队、依靠团队可以使个人的力量更为强大。强化责任意识,指出责任是一种真诚地发自内心的美德,拥有责任心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内核,并外在地表现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过程及结果之中。提倡鼓励方法,明确鼓励是一种优秀的工作方法,它可以激发和整合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资源,使学生不断进步。重视平等视角,倡导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并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中促进和谐与发展。重视专业化要求,追求“专业的才是最好的”,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本领是开展好学生事务的前提。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较好地反映了学校学生工作的特征。

三、高校学工组织价值观管理的基本途径

核心价值观管理一般要经过认知、认同和自觉实践三个不同层面的环节。首先,要求组织内广大成员知晓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努力使组织成员认同核心价值观。最后,在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上实现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的自觉实践。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完成以后,如何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自觉实践,仍有许多的工作要做,需要通过氛围营造、制度支撑、行为纠偏等环节加以夯实。

加强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通过宣传、培训、研讨等形式面向广大辅导员、班主任全面解读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组织成员准确把握其内容,防止理解上的片面性。在宣传过程中,重视向学工组织之外的群体传递学工组织的主张,让校园内广大师生知晓、督促和检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可导入视觉识别系统表达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符号,强化视觉冲击力。通过将核心价值观印制于手册、名片、台签等各类有形载体之上,在传播的同时,随时随处提醒组织成员。大力宣传在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的事迹,发挥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作用。

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类制度与规范,使制度与规范充分体现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制度规范与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效力一致时,就能够较好地贯彻核心价值观。反之,不但很难收到成效,反而会给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带来损害。一是要重视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遴选制度。在对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关注组织价值观对于选择合适成员、规范组织及个体行为、提高组织绩效起着重要作用。在选择学工组织的成员时,既要看其学历、经历和工作能力,更要关注其是否认同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只有将认同学工组织价值观的成员吸收到队伍中,开展学生工作才会有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要重视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评价制度。如何评价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不能仅仅看完成工作的业绩指标,也要关注其完成业绩指标所遵循的理念和实现方式。评价制度应充分体现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关注个体行为的纠偏。学工组织在核心价值观管理过程中,势必会面临少数辅导员、班主任在工作中出现背离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情形。党委研工部、学工部、学院党委要加强个体行为的纠偏工作,及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帮助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其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高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领导、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在实践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率先垂范,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带动和影响组织成员。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广大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是教育的主体。高校学生工作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管理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只有加强高校学工组织核心价值观管理,以良好的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工作,才能不断提升学工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出色完成高校赋予学工组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沿[M].许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胡宁,张鑫.价值观管理基础理论研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7(4).

[3]吴宏彪.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灵魂的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